今日新鲜事 热点 杨溥:大明文臣中的“待机王”,内阁天团“三杨”中的“领头羊”

杨溥:大明文臣中的“待机王”,内阁天团“三杨”中的“领头羊”

(杨溥)

杨溥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怎么个聪明法呢?

十多岁就精通诗文,又时常妙语连珠。

他生在湖广石首县一带,父亲因为一桩公案吃了官司,累迁入狱,十岁的杨溥毫不畏惧,亲自到县衙里去为父亲伸冤,颇有当年孙权入荆州面见刘表,讨回父亲尸身的气魄。

刘表有宽容大度之心,又有害死仲谋其父的悔恨,这才能使孙权小儿年少成名,但明代的县衙,却从来都不是鼓唇弄舌的地方。

县衙是封建意志的产物,是天子意志的延伸,在古代,只有芝麻绿豆大小的县官虽然大都只是从六品、从七品,但在一县之地,他们却是绝对权威的存在。

县衙之上的繁文缛节甚多,公堂喧哗要挨板子,藐视法律要挨板子,见官不拜,口出狂言更是要扣到县牢里吃几天劳饭。

但杨溥年仅十岁,面见县太爷,却神色镇定,毫不畏惧。

这位县太爷倒也是十分好事儿的主,他见这孩子虽然年幼,但却颇有胆识,心思一动,便想要出题来考一考他。

(明代县令)

怎么考呢?

组织考试?太麻烦,浪费时间。

脑筋急转弯?太落俗,非文人之举。

思来想去,县官决定,自己出一上联,倘若杨溥对的上,对的好,便将其父放了,过往种种,概不追究,倘若对不上,或是对的不妥,不仅其父要从重处罚,还要把杨溥这黄口孺子重重的打上十板子。

县官的上联是: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里的“图”,其实是指古代繁体中的“圖”,县官将这“圖”字拆成四个“口”字,又以诗文照明这几个“口”字的内外关系,“口”便是“人”,大“口”乃为县官,大“口”内的小“口”乃为这一县的黎民百姓,由此,诗文其意不言而喻,县官是在告诉杨溥,我呢,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县太爷,但我官小权大,这一片儿都是我罩着,你们都得听我的。

如此拆字楹联,又十分工整对仗,就算是请个举人来对,恐怕也要花上半天功夫。

没想到杨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里的“伞”,当然也是繁体字中的“傘”。

杨溥巧妙的把“傘”字拆成五个“人”字,其中大“人”套小“人”,这大“人”,自然指的是县官,小“人”指的便是自己了。

前半句正对仗,后半句则有点睛之意,杨溥是在借这一句楹联,暗喻我们是平头百姓,是小伞,而县官大人是保护我们的大伞,您是大人,我们是小人,您就大人不记小人过,把我爹放了吧。

阿谀逢迎很常见,但有文化有格调的阿谀奉承,却并不常年,这句夸赞十分受用,县官十分开心,当即就把杨溥的父亲开释了。

这是史书中关于杨溥少年时期为数不多的一段记载,从中我们不禁可以掌握一个道理,那就是:

只要有文化,到哪儿都能横着走。

再阅史书,时间转眼就来到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

当年伶牙俐齿的少年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意气风发却又十分稳重成熟的年轻人。

这一年,杨溥科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 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文化部门的公务员。

巧的是,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还有一位姓杨的士子高中二甲,同属翰林院。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荣。

(杨荣)

而一年以前,还有一位来自民间的读书人,姓杨名士奇,未经科考,但却被皇帝特招为史书的编撰,同样在翰林院工作。

杨溥,杨荣,杨士奇。

彼时,他们虽然在同一单位履职,在同一片屋檐下工作,但彼时却并不相识。

但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他们会在命运的牵引之下相识相知,相互结交,并且以此组成大明王朝历史上最强的内阁天团——三杨。

但现在的杨溥无心交朋友,他还有他自己的路要走。

在建文朝廷里的仕途之路没走两天,北平城的燕王朱棣,就带着千军万马,在炮火齐鸣中,把惠帝朱允炆给赶下了台,改朝换代,自己当上了皇帝。

旧朝颠覆,文人士子们同样要面临抉择。

是像方孝孺、齐泰之流忠贞死节,跟建文朝廷共存亡,还是像解缙、胡广之辈,顺应时代变化,投靠新朝?

杨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和建文皇帝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可言。

解缙是大明第一才子,而胡广更是建文皇帝钦点的庚辰科进士一甲第一名。

(胡广)

这样深受君恩的臣子况且连夜提着行李就去投奔了朱棣,而像杨溥这种常年赋闲在翰林院得不到重用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奔向新时代呢?

是的,杨溥还年轻,他还有着属于年轻人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绝对不可能和一个毫无感情的朝代陪葬。

永乐初年,杨溥投奔成祖朱棣,被朝廷授予太子洗马一职。

很多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误会,认为“太子洗马”一职不是什么肥差,都混到去给太子洗刷马匹了,还能有什么前途?

事实上,“洗马”一词又称“先马”,意为太子的属从,或教书,或出谋划策,而并非什么洗刷马匹的体力活。

所以杨溥在永乐一朝,最初的官职,是在太子朱高炽的府上做幕僚。

杨溥和朱高炽的关系不能算亲密,因为他本人算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

朱高炽爱读《汉书》,十分喜欢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名曰张释之。

张释之,子季,生卒年不详,是西汉王朝著名的法臣,执法严苛,公平公正,深受百姓爱戴,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平日里,朱高炽对这位大臣多有称赞,但杨溥见状,却对朱高炽泼了一盆冷水。

他告诉太子,张释之之所以能严于执法,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仁爱宽厚,如果帝王不德,那么再优秀的臣子也无法发挥长处。

这话口气很冲,态度很不好,但无疑是金玉良言。

又恰好朱高炽同志是个脾气很好,十分慈祥的人,听了杨溥的指点,大受震动,深以为然。

朱高炽明白,眼前的幕僚,虽然此时身份卑微,但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朱高炽)

自此,他对杨溥多有请教,两人时常高谈论阔,彻夜长谈,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为知己。

说是知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杨溥无疑是这位未来大明王朝继承者的帝王少师。

我们知道,在朱高炽尚未登基之前,他的人生中有两个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人。

第一个人,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解缙。

作为明朝最负盛名的才子,《永乐大典》的主编,朱高炽仰慕他的才学,与他私交甚笃。

但很可惜,解缙同志恃才傲物,张狂且不自知,很快惹恼了皇帝,不久就被关到诏狱里,被皇帝授意杀害了。

而第二个,就是常在自己身边进言的杨溥。

解缙遭殃,杨溥的命运同样不是很好。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

明成祖朱棣北征还都,太子朱高炽迎驾稍迟,天子震怒,认为当儿子的没啥孝心,老爹辛辛苦苦打仗回来,迎接工作做的一点也不到位,于是把太子府的属官全都下了诏狱。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杨溥。

这并不能怪朱高炽,史书记载,朱高炽体型肥胖,又有腿疾,平日里行动十分不便,接驾迟了一时半刻也是情有可原。

这事儿当然也不怪杨溥,你儿子怠慢你,你处罚你儿子去,你收拾我们这些做下人的干什么?

但没办法,封建帝制时代,天子的命令就是绝对的权威,一经发布,除非皇帝本人反悔,不然绝无再回转的可能。

没办法,杨溥只能收拾收拾行李,到诏狱里去讨生活。

明代的诏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

严刑拷打,非人虐待,刑讯逼供,草菅人命。

走着进去的多,走着出来的少。

但杨溥在诏狱一待,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

有时候吃不上饭,有时候喝不上干净的水,有时候锦衣卫们心情不好,还要被拖出去毒打一顿。

但杨溥都挺住了。

(明代诏狱)

他所居住的牢房内空无一物,只有一沓一沓厚厚的史书。

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明史》

无数个寂寞难捱的深夜,无数个阴森恐怖的夜晚,杨溥手不释卷,勤学苦读,等待着下一个黎明。

我想,杨溥在诏狱的日子里是迷茫的。

他进士出身, 但却从来没有正式登上过大明的政治舞台。

他为人正直,但却因为一桩小事累迁诏狱,受尽了世间凄苦。

他纵然满腹才学,满身治国安邦之策,但却似乎要孤独的死在这幽深阴暗的监牢里。

当年,他的父亲被关在县牢,他作为儿子,可以挺身救父,可现在自己孑然一身,谁能来拯救自己?

事实证明,历史还真的没什么神反转。

如果朱棣的寿命足够长,杨溥很有可能在诏狱里关一辈子。

那么在之后的史书上,“三杨”就会变成“两杨”,而关于杨溥的记载,可能最多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太子幕僚罢了。

历史虽然没有神反转,但人的寿命却是有限的。

一生征战,马上驰骋的成祖朱棣于公元1424年病逝于征途之中,他的儿子朱高炽成了大明王朝的新主人。

(朱棣)

朱棣死了,这位一生痴迷于沙场的帝王归于沙场,对帝王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结局。

这是老皇帝的结局,也是杨溥人生的全新开局。

他的转机终于来了。

仁宗朱高炽没有忘记当年在他飘飘然时对他说出一番忠言的杨溥。

登基仅三天,皇帝就把杨溥给放了出来。

曾经,你告诫我要做一个宽善仁慈的帝王,而如今时过境迁,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做到了。

十年人生沉浮,十年牢狱生涯,现在,杨溥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我们知道,仁宗朱高炽身体并不是很好,所以登基不过十个月,就龙驭上宾,大行而去,但在临走之前,他却把杨溥提拔为了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

皇帝的用意十分明显,他想留给自己的儿子宣宗皇帝朱瞻基一个十分可靠的人。

杨溥并未最好的选择,可是让仁宗皇帝心心念念的黄淮、解缙之流早就魂归九霄,唯一能信任的,只剩下杨溥了。

杨溥并非临危受命,但却带着仁宗皇帝一份无比美好的寄托。

杨大人,带着我们君臣相知的信念走下去吧!

去见证大明王朝,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皇帝宣宗朱瞻基或许对杨溥本人没有什么感情,但却为杨溥引见了两位同样优秀的同僚。

这两人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杨荣和杨士奇。

(杨士奇)

当年殊途,此时同归。

至此,三杨会晤,大明最强内阁天团正式成立。

宣宗皇帝的执政生涯不长不短,正好十年。

这十年,作者愿称之为大明王朝最美好的时代。

外部安定,内部繁荣,四海昌盛,天下天平。

能使国家如此发展,除了皇帝本人英明勤勉之外,更多是“三杨”在内阁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

现在,宣宗皇帝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把帝国的方向盘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英宗皇帝朱祁镇。

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仅9岁。

如果说大明王朝是一列极速前进的快车的话,那么朱祁镇很显然并不能独立驾驶它。

辅佐帝王的使命再次落到了“三杨”的身上。

但此时,历史的舞台,已经有了全新的人物登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皇帝在他们的辅佐下一天天的成长,但他们却已经燃尽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精力。

公元1440年,杨荣病逝。

公元1444年,杨士奇病逝。

走吧!走吧!

尘归尘,土归土,大明,接下来的路,你只能自己走了。

现在,只剩下杨溥还活着。

也就是在此时,英宗皇帝朱祁镇身边,出现了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

(王振)

相比年逾古稀的杨溥,皇帝似乎更喜欢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太监。

杨溥老了。

他已经不再年轻。

他曾经是在县衙里和县官斗智斗勇的英气少年。

他曾经是帝王少师,指点天子,毫不怯懦。

他曾经身陷囹圄,十年牢狱,十年打磨。

他曾经受两朝皇帝托孤之重,入主内阁,成为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

他曾经是年幼的大明皇帝引路人,指引帝王走到正确的方向。

而现在,他只是一个弯腰驼背,说说一句话都喘半天气的老年人。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杨溥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杨溥,字弘济,大明重臣,他曾经跨过山海人潮,走向大明的政治舞台,而如今,他人生谢幕,成为了大明王朝最为绚丽的存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臣,什么,杨溥,父亲,待机王,三杨,内阁,皇帝,大明,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杨荣,皇帝,朱棣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臣,什么,杨溥,父亲,待机王,三杨,内阁,皇帝,大明,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杨荣,皇帝,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臣,什么,杨溥,父亲,待机王,三杨,内阁,皇帝,大明,朱棣,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杨荣,皇帝,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