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国歌事件:李鸿章访法,大清没国歌,他随口一段小调,倾倒法国

国歌事件:李鸿章访法,大清没国歌,他随口一段小调,倾倒法国

国歌事件:李鸿章访法,大清没国歌,他随口一段小调,倾倒法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李鸿章的欧洲之行在世界范围内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为了体现对这位中国使臣的重视,法国政府早已做好了各项准备,为李鸿章此次欧美之行第五站锦上添花:

昨日,法兰西部院大臣开会议国政,遂议及李中堂到法后,宜待以何等之礼节。或谓,当视中堂为王国之宾…先赁定巴黎大客邸以作行台。

李鸿章到达法国首都巴黎的那一天恰逢法国的国庆日。

在这个法国人纪念自己君主被砍下头颅的日子里,李鸿章这位来自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使臣却受到了法国公民们的热烈欢迎。

1、盛况空前的法国之旅

同样,李鸿章的来访也引起了巴黎报刊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法国发行量较高的报纸小巴黎人,更是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的肖像,作为该刊第392期的封面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编者还在李鸿章的封面照片底下加了这样的一段按语,意思大致如下:

“李鸿章总督,中国杰出之伟人。”

李鸿章的法国之行在当地所受到的关注和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浪漫的法兰西民族所付出的热情,李鸿章也深有所感。

一路上,他十分乐于向随行人员分享法国所带给他的感受。

这种感受也是建立在与冷漠高傲的俄国和低调严谨的德国进行对比的基础之上:

实际上,我相信,他们很早以前就忘记了。因为,这个民族被我们称为微笑的民族。他们与俄国人、德国人大不相同。

俄罗斯老百姓一点热情都没有,他们眼里只有呆滞和尊敬,以及一种似乎不敢表现出来的无助。德国的老百姓非常有热情,但这是一种生硬的、就事论事的热情。或许是因为他们过的是讲求实际和过分严谨的生活。

李鸿章对法国人与俄国人、德国人的观察恰好说明,在享受所到之国的热情接待,承受在西方审视下的压力的同时,他也在注视着西方的一切,以便找到与不同国家打交道的恰当方法和策略。

而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外交官员,他对法国人、俄国人、德国人的特点以及民族特性的概括,比较准确。

其中,法国人之所以热情洋溢,沉浸在欢腾当中,背后的奥秘正是这个国家的民主政体。

在之后的访问之中,李鸿章也以小心、谨慎的态度走进了这个民主国家。

在一片热烈欢迎声之中,李鸿章先与法国外交部部长汉诺多举行会谈,然后乘政府为李鸿章精心准备的车辆,前往爱丽舍宫。

当李鸿章到达之时,时任法国总统的富尔早已迎候在此。

待到欢迎仪式举行之时,总统站在中间,法国各部官员则分列两旁。李鸿章率领随行人员向总统鞠躬后,呈上国书,用中文致辞。法国专门派翻译,将李鸿章的致辞翻译给总统和官员。

李鸿章在致辞中谈道:

使臣早闻大民主聪明睿智,深得民心,即位以来,惟以利国利民、辑和与国为当务之急。伏念法兰西为欧罗巴名古国,声教四驰。远与敝国缔交,亦已多历年所…去岁日本夺我辽南,复荷鼎言,光复故物,弥承眷顾。友邦之盛意,感佩莫名。重念使臣综理外交,于今州载…常希曲达微忱,以睦邻封,即以尽臣职。

今蒙皇上恩命,授为额外软命大臣,恭谒贵国。使臣喜国书之亲递,纵使日暮途远,皆所不畏。伏愿大民主恩留盟府,俯鉴永以为好之悃忧,从此欧亚两大邦互庆升平,同跻隆盛。下怀惓惓,不胜鼓舞颂祷之至。

在这段谈话中,李鸿章表达了他对法国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的感激之情,并传递出愿与法国修好,维护中国周边地区和平的讯号。

可见,在出访法国的过程中,李鸿章早已熟稔了国际社会通用的外交辞令,并运用自如。而从他的言谈话语之中还可以看出,一直以来致力于“开眼看世界”的李鸿章也对法国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了解。

在他看来,访问俄国是为了缔结邦交对付日本,访问德国、荷兰、比利时的目的是学习制造先进利器的方法,而同法国的亲密接触才是学习西方国家“立国政教”之道的捷径。

带着这样的目的,李鸿章一步一步地走进了这个欧洲最早的民主共和国。

2、“国歌事件”

但是,在法兰西共和国进行的第一次公众亮相的活动中,有一件事情,却让李鸿章犯了难。这便是所谓的“国歌事件”。

按照法国的礼仪规定,在检阅仪仗队时,两国政府首脑都要高唱各自的国歌,顺序是先主后宾。 这时,只听时任法国外交部部长的汉诺多高声唱起他们的国歌《马赛曲》。

李鸿章虽然被誉为中国“外交第一人”,平日里也算是久经大场面。然而,面对这样的阵势,他还是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的确,自己的祖国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但还真的没有什么国歌,甚至连国歌这个名字也没听说过。

如今要自己唱国歌,到底该唱什么呢?

李鸿章还没有来得及想好自己觉得满意的对策,便轮到他出场了。 李鸿章镇定自若,竟然一点都不慌张。

暗下决心之后,他便清了清嗓门,一本正经地唱了一段旋律舒缓的家乡小戏,算是敷衍过去,没有在这个外交程序上给清朝政府丢脸。

看着李鸿章字正腔圆地唱着所谓的国歌,法国的官员们一个个还都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并细细品味来自遥远东方的旋律,只是谁也听不明白这位来自中国的长者到底唱了些什么。

李鸿章的随行人员先是不知所措,后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急中生智,等他表演结束之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只有随行的李经方、李经述兄弟等安徽人氏熟悉这舒缓的旋律,也了解其中唱词的意义,因为他们听出来了:

李鸿章唱的是家乡合肥小戏“庐剧”。

看来,李鸿章所理解的国歌只不过是“我们国家的歌”,或者是“我们国家的人喜欢唱的歌”。按照这个逻辑,他选择一首“我们国家(家乡)的歌”,或者是“我们国家的人喜欢唱的歌”,似乎也无可挑剔,并有一些合情合理的成分。

然而,若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未免贻笑大方,更不符合现代国家的外交惯例。

3、礼尚往来

实际上,李鸿章还是一位报喜不报忧的高手。在给总理衙门发出的电文中,他没有透露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而是汇报自己圆满地完成了外交使命,同时表达了希望清朝政府让自己及其随行人员能够在巴黎休整数日,以便继续履行使命的愿望和请求。

李鸿章在巴黎接下来的日子虽然名为休整,但是外交活动仍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随着李鸿章在法国首都行程的继续,法国人的欢迎活动仍然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其中也洋溢着欢乐和惬意的气氛。身在其中的李鸿章也被这一气氛所感染。

他似乎已经忘却了盛夏的暑热:

盖以殷雷之欢噪,似忘溽暑之薰蒸。自顾身在扁舟,脩然无与。顾安所得无数清凉散,招热闹人尽服之也。星稀露重,登岸言归。

7月15日,法国外交部部长汉诺多来到行馆拜见李鸿章,双方交谈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才结束。

随后,法国其他部门的官员纷纷来到行馆,分别拜会李鸿章,其中就包括曾经担任驻华公使的康司丹,还有以前任职于中国海关的某法员等。

7月16日,恰逢中国农历的六月初六天祝节。

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李鸿章将在国内就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礼物清点一遍,安排随员将内府之古董、漆器、绸缎、碧玉等珍贵物品送给法国总统富尔,同时还带去了自己置办的颇为贵重的私人礼物,借以表达美好的祝福。

对于清朝政府和李鸿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法国元首和首脑也作出积极回应。

法国的总理按照预定的安排,将李鸿章请到自己的私人府邸,与之见面,并交换有关时事、外交等各种事务的意见和看法,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当天晚上,富尔总统再次在总统府设宴款待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并邀请本国重要官员及其眷属陪同出席。这让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再次感到风光无限。

7月17日,李鸿章在法国外交部部长汉诺多等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造型独特的巴黎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

在参观过程中,汉诺多主动向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介绍说:

“1889年正值法国庆贺改立民主国家的百年大典,特别建造此楼。盛会结束,这个建筑也就留下来成为纪念。”

实际上,埃菲尔铁塔能够保留下来,供包括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在内的各国人士参观,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原本,在世界博览会结束之后,埃菲尔铁塔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但是,为了使法国人铭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的卓越,法国政府决定把这座宏伟的建筑保留下来。

接着,汉诺多话中有话地对李鸿章讲:

“到了1900年,希望您能重来我国,观赏奇珍。”

李鸿章闻听此言,立即命随行人员用法语作答,表达自己对汉诺多盛情邀请的感谢之意。

尽管汉诺多刚刚说完埃菲尔铁塔“虽然高出云层,但似乎并没有可观赏的”,可还是非常礼貌地邀请李鸿章登上埃菲尔铁塔的顶端,一览巴黎的美丽景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其魅力,也由此展现出了西方外交官的礼数和路数。

李鸿章则以身感风寒为由,委婉地推辞了。

晚上,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又兴致勃勃地前往巴黎歌剧院,近距离欣赏了与合肥小戏“庐剧”迥然不同、充满异域风情的艺术表演,其乐融融。

4、李鸿章的三大使命

在巴黎短暂休整几日之后,李鸿章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劳碌起来,履行他此次法国之行的三大使命:借款、洋务、通商。

这三大使命,早在李鸿章动身前往欧美访问之时,便已经确立。而为完成向法国借款的重要使命,李鸿章于1896年7月18日亲自前往巴黎银行。

到了巴黎银行之后,李鸿章马不停蹄地开始参观访问。在这一过程中,李鸿章不断地询问自己不太明白、不太理解的地方,简直是事无巨细。

到了保险金库,银行总办拿出俄国代中国保借国债的票据请李鸿章一阅。李鸿章虽然并不认识法文,但是一看到上面盖有中国驻俄罗斯钦使的印章,马上提出自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带一张回去。

没想到李鸿章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银行总办当即表示说,这是他人寄存之物,所以不能擅自相送。

参观结束之后,巴黎银行在银行大厅为李鸿章准备了茶点,予以款待。

在轻松的气氛中,银行的总办与李鸿章攀谈起来。李鸿章见气氛和环境都不错,遂不失时机地向总办探讨起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借款的相关事宜。

他说:

本国今欲多借巨款,但不欲与国政相关。假使径向大银行商定,即如贵行也者,其愿望从之否?

很显然,李鸿章不愿意在清朝政府向西方国家的银行借款时被强行捆绑上一些政治条件。

然而,他得到的巴黎银行经理总办之回复却是这样的:

即以敝行言,实属甚愿,且息亦甚廉…此则有所未便。盖银行通利,必须议有规条,先告众人也。

显然,巴黎银行总办的话并不完全符合李鸿章的意愿。这位总办虽然口口声声说愿意做成这笔生意,而且索要的利息也很低,但是却不能没有双方事前商定的某些“规条”,并且还要告诉众人,以便吸纳存款,使银行和储户都能获利。

因为清朝政府偿还能力有限,李鸿章也十分担心假如举借巨额外债之后不能按期偿还或无力偿还的时候,法国政府会不会派兵去中国替巴黎银行向清朝政府讨还这笔国债:

我国借银之后,倘不能如期交付,或竟无可弥补,不知贵国将发兵船代索国债乎?

对于这一切,巴黎银行的总办也不置可否。李鸿章意识到,他此行恐怕难以达成向法国借款的使命,遂“一笑而别”。

然而,此时其内心深处的酸楚,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筹借巨款之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遭遇某种挫折,但是李鸿章在法国访问期间对洋务的考察却颇有收获。这令其深感不虚此行。

虽然李鸿章一向以“懂洋务”著称,但是他先前对于西方事物的了解依靠的大都是间接经验,难免有一部分属于“道听途说”的性质。

7月18日下午,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在法国军官的陪同下参观了武备学院,观看了学生们操演的阵法。

看完表演,李鸿章对于表现颇为尽力的学生们心生怜悯,特别请求该院院长给学生们放假一天作为纪念,赦免当天受罚的学生,以示体恤。

19日,李鸿章前往植物园参观,院长设午宴款待他及其随行人员。对于主人的盛情款待,李鸿章十分感谢。可是对法国大餐,他却不敢恭维。虽说这法国大餐享誉世界,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更是广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称为美味佳肴,可是对于来自拥有“八大菜系”及数不胜数的美食的中国人来说,法式大餐却难以获得欢迎和垂青。

这倒不完全是因为自恃文化优越、观念保守等传统作怪,而是由于舌尖和味蕾的挑剔。

李鸿章也是因为长着“中国胃”,每次赴宴,都无法消受主人精心准备的西餐美味,实在吃不惯西方的佳肴。

21日,李鸿章前往著名的大织造局参观。在绸局参观织绸的生产过程时,他非常兴奋。快乐的情绪也感染了其他人,大家都十分高兴。

下午,李鸿章前往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

院内藏有很多中国的宝物以及佛教珍品。

此时,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在李鸿章的心中凝结:

一则为法国人重视东方文化而欣慰;二则为他们对中国珍宝的掠夺而辛酸。

毕竟,36年前,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放火烧了这座结合中西建筑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这一事实依旧让李鸿章、中国人,乃至世界为之愤怒和震惊。

24日,李鸿章乘车前往克鲁沙,参观采煤、炼铁等矿工。为方便年迈的李鸿章出行,法国政府还特意调派上等火车供他使用。到达参观地点之后,地方官员备专车迎接,还派导游陪同,并设宴款待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

27日,李鸿章破例获得允许参观了造枪局。

5、法国之行的意义

除了深入细致地考察洋务之外,李鸿章还就中法通商事宜反复与法国政府进行磋商。 在考察活动结束后,李鸿章与法国外交部部长汉诺多继续展开会谈。

法国通过外交谈判等方式,力图使该国在中国西南地区通商顺畅。 法国借机在谈判桌上开出各式各样的条件,如要求将越南陆路边界、铁路修建和通商税等问题一并解决,让法国人参与福建马尾造船厂的重建。

志在必得的法国外交官们甚至还以“必须各国皆允”为由,逼迫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就范,“迹近要挟”。

在一幅表现李鸿章外交谈判的漫画中,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首脑被画得栩栩如生,他们都想得到符合各自国家发展需要的那一份利益。

但是,李鸿章就税则问题所进行的外交交涉并未令法国得偿所愿。

一些法国的新闻媒体就认为,法国政府笼络李鸿章的种种努力,必将和德国一样徒劳无功:

法国对所有的贵宾都会用心款待,但愿李鸿章回到中国后还能记得起我们的盛情。这事儿值得期盼,但不必去指望。

虽然有些法国的报刊媒体对此事大放厥词,但此时此刻的李鸿章并没有陶醉在自己于欧洲诸国所开展的外交活动及其取得的某些进展所带来的喜悦之中。

8月1日,他离开巴黎继续西行,来到勒哈弗尔。该地是通商殷埠,商贸发达。李鸿章不顾舟车劳顿,来到这里,正是为了考察商务,说服当地商人来中国投资。

勒哈弗尔的商人们听说李鸿章要来,也“麋聚于车站之旁”,一睹这位中国使臣的风采。 当日,“值法人赛船之戏,并跳‘丹臣’(舞名)以为乐”,李鸿章也应邀前往观看。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他的法国之行也即将接近尾声。

李鸿章的法国之行,与出访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究竟带给李鸿章的是什么?

如果从李鸿章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他后来在同友人回顾此次法国之行时,不仅不断地强调自己在考察洋务、谈判通商等方面的收获,更说自己对西方“立国政教”的方式有了新的体认和感知。

特别是看到西欧最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欣欣向荣之发展活力的时候,他感触尤其深刻。

后来的历史也充分证明,来自东方古老君主制国家的李鸿章与西方民主制国家亲密接触所擦出的火花不仅影响着他个人的生命轨迹,更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晚清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俄国,事件,国家,国歌,法国,李鸿章,中国,德国,使臣,小调,巴黎,法国,李鸿章,巴黎银行,汉诺多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俄国,事件,国家,国歌,法国,李鸿章,中国,德国,使臣,小调,巴黎,法国,李鸿章,巴黎银行,汉诺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俄国,事件,国家,国歌,法国,李鸿章,中国,德国,使臣,小调,巴黎,法国,李鸿章,巴黎银行,汉诺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