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忠臣与奸臣的斗争都在重复上演,忠臣始终坚持维护皇帝,奸臣则相反,恨不得将所有权利集中到自己手中。
历史也告诉我们,有时忠臣与奸臣会相互转换,鳌拜便是这样的一位臣子。康熙曾亲手设计抓捕了鳌拜,却在晚年亲自为鳌拜平反,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康熙帝的一生
康熙帝被部分人称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曾平定三番,战胜沙俄,收复台湾;也曾举行“多伦会盟”,用政治手段笼络蒙古各部落等等。
康熙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让国家稳步上升。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英明的君主在少年时却被人欺压,毫无实权,霸权的人便是鳌拜。
出身将门的鳌拜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将门,受到族中风气的影响,鳌拜也自幼练习骑射之术。在成年后便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为信任的武将,而鳌拜也没有辜负皇太极的信任。
多尔衮觊觎皇位
后来皇太极称帝,鳌拜自然成为朝中最中心的人物之一。只是好景不长,皇太极便因病去世了,以至于还没来得及定下皇位继承人。
君王去世,再加上没有法定继承人,各方势力对于皇位都虎视眈眈。
众所周知,兵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权利。而当时正黄旗与镶黄旗受皇太极的统领,在皇太极死后,黄旗方则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继承皇位。
另一边的多尔衮同样被两只军队所拥护,分别是正白旗与镶白旗。本来黄旗与白旗双方实力相当,可皇太极的去世,导致了黄方实力弱于白方。
双方一直因皇位继承的问题争执不下。直到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大臣代善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
誓死拥立皇长子
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在去崇政殿前,与黄旗的众位大臣集体商议发誓,发誓内容大概就是,誓死拥立先帝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既然发了誓,那么便没了退路。
到了议会上,众人依旧激烈讨论,只是迟迟没有一个结果。此时鳌拜便与众黄旗将领,拍桌起身,手握剑柄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此话实际是说给多尔衮听的。自古以来,都是皇长子继承皇位,因此豪格继位便是名正言顺,而多尔衮是皇太极的胞弟,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如今一听黄旗方将领誓死不从的意思,考虑到强行上位,最终结果也一定是两败俱伤,这是多尔衮不愿看到的,因此便妥协了。
表面妥协,当上摄政王
但多尔衮的妥协也只是语言上的妥协,实际上早已为后面做好了打算。
经过双方并不友好的协商,最终决定由皇太极的第九个孩子——福临继位。
而此时的福临只有6岁,晚上都还有可能尿床的一个孩子,继位并不会对多尔衮造成什么影响。
可以说,福临能继承皇位,离不开多尔衮的妥协和支持。于是在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举行登基大典时,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
当上摄政王的多尔衮可从来没忘记过曾反对他继承皇位的众人,尤其是鳌拜等众多将领。
因此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先后三次承受了多尔衮的政治攻击。还好鳌拜“皮糙肉厚”,苦苦熬了7年,终究是靠时间战胜了多尔衮。
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生病,四个月后,多尔衮病死。顺治终于摆脱了当傀儡的日子,鳌拜也终于熬走了多尔衮,重新在朝中站了起来。
临危受命的鳌拜
此时的顺治已经不再是那个还会尿床的小孩儿,他明白自己能当上皇帝,朝中大臣鳌拜、索尼等人功不可没。因此顺治亲政后,对这些人非常尊重,而鳌拜则随侍在顺治身边,直接参与对朝中的管理。
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卧病不起,顺治皇帝亲自去鳌拜府邸看望慰问,可见鳌拜在宫中地位之高。
后来孝庄文皇后(皇太极的妻子)病重,顺治前往亲自照顾,鳌拜则一直随侍在顺治身边。顺治因此更加看重鳌拜,而鳌拜在朝中的地位便越来越高。
顺治十八年(1661),年轻的顺治皇帝突然病重,经过一番救治却不见效果,顺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立下遗诏,由玄烨(康熙帝)继承皇位。
而此时康熙年龄还太小,顺治鉴于自己童年被多尔衮欺压的遭遇,因此便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来辅佐年龄还小的康熙。而顺治用这四个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方面鳌拜等四人对顺治忠心耿耿,。因此选择的这四人不仅忠心,而且还是治国能手。
另一方面便是为了相互制衡。皇权的诱惑没有人抵挡得住,历史上因皇权反目,相互残杀的人数不胜数。顺治为了以防后患,才选定了这四个人。然而顺治却没想到,情况并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发展下去。
鳌拜独揽大权
资历在此时依然是排位的重要标准,索尼便是此时的四辅臣之首。但此时索尼年事过高,为了让自己安度晚年,并不怎么参与对国家的管理。
苏克萨哈原本属于正白旗,依附于多尔衮。后来投机取巧才得到顺治重用,因此其余三人都看不起他。
遏必隆此人虽然出身名门,但为人庸懦,遇到事情往往没有主见。而他也属于镶黄旗阵营,因此他其实是鳌拜的小弟。
鳌拜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独揽大权。皇权的诱惑,鳌拜也没能抵挡住。长期的从政,让鳌拜越来越肆无忌惮。
逐渐迷失在权利中
后来曾有位康熙身边的侍卫对鳌拜表现得不尊重,鳌拜便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将其一家全部处死。之后鳌拜利用机会换地,有三位官员竟然反对鳌拜,鳌拜怀恨在心,便找机会给三人安上罪名,处以死罪。
康熙帝虽然还年轻,但也明白此事的是非曲折,便没同意鳌拜的要求。此时的鳌拜已经独揽大权,皇帝的意见并不重要。事后竟然违逆康熙的决定,最终处死了三人,并强行换了地。
康熙六年,康熙已经十四岁,并开始亲政,但却无法铲除掉鳌拜,朝廷依旧是鳌拜的天下。为了遏制鳌拜,苏克萨哈便卸任辅臣的职位,而同位辅臣的遏必隆与鳌拜也理应卸任辅臣职位。这明显是针对鳌拜而展开的举动。
鳌拜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便公然安排24条罪名给苏克萨哈。康熙深知苏克萨哈行为的用意,不愿杀了苏克萨哈,但鳌拜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硬生生将康熙庇护的苏克萨哈处以绞刑而死。
康熙的权利被鳌拜架空,同时也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康熙的皇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便想除掉鳌拜。奈何鳌拜眼线遍布整个朝廷,有一点风吹草动,鳌拜便能知晓。
利用亲贵子弟夺回大权
康熙也是非常聪明的人,既然无法利用宫中的军队,那就采取迂回战术,利用宫中的亲贵子弟。而康熙训练时也故作嬉戏的样子,鳌拜得知后,认为这是康熙童心未泯,在玩闹,便一笑置之。
康熙八年,一切准备就绪的康熙利用种种机会将鳌拜的亲信全部派出京城,然后又召鳌拜进宫觐见,鳌拜本就经常去觐见,因此并没有多想。等到鳌拜到了宫中,康熙一声令下,众亲贵子弟一起冲上前,将鳌拜制服。
此后将鳌拜关进地牢,并列举出30余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后来鳌拜请求觐见康熙帝,并让康熙帝看自己曾因保护皇太极而受的伤。
康熙帝念他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曾尽心尽力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地位,便免了鳌拜死罪。而鳌拜也在狱中度过了余生。
此后的几十年里,康熙一直勤勤恳恳治理国家,并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为鳌拜平反
直到康熙帝步入老年,在经历了皇亲国戚谋反的事情后,康熙帝又想起自己年幼时,鳌拜独揽大权,完全有能力起兵造反,但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尝到了皇权的滋味而舍不得放下。并且如果不是鳌拜的支持,皇位也早已易主。
想到此处的康熙帝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亲自为鳌拜平反。并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爵名)。
在极致的权利面前,连曾经誓死忠心的鳌拜也没能坚守住内心。但鳌拜也有自己的坚持,因此才不曾有谋反的想法,而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易。
人无完人,并不应该将所有人都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而是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鳌拜,去认识真正的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