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然而,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学术界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衰关系的研究远不如对苏联其他时期的研究深入。
事实上,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其历史转折点贯穿于苏联整个政治制度,值得深入研究。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时,苏联一片混乱。因此,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对苏维埃体制进行了改革。
事实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多次强调,苏共二十大以后的路线是列宁主义路线,必须坚决坚持。同时,新领导班子采取多项措施,逐步调整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
政治上,勃列日涅夫决定取消赫鲁晓夫时期的分权政策,加强党政组织体制的集权化,基本恢复斯大林时期的中央集团制。此外,勃列日涅夫也实施了类似的经济改革。他不仅取消了以赫鲁晓夫时期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工农业体制,还考虑进行新的经济改革试验。
经过短暂的调整,苏联社会开始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形势较好,政治体制的集权局面空前扩大,为勃列日涅夫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本人正式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不得不说,对于苏联这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世界强国来说,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也有现实需要。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追随苏联社会改革浪潮的结果。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同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样,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端。正因为如此,在经历了“石油红利”发展的黄金时期后,苏联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发展停滞期,甚至出现了“滞胀”现象。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告一段落。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改革,最终以苏联社会发展停滞而告终。这次改革虽然没有影响到苏联内部的问题,但却改变了赫鲁晓夫时期政治改革混乱的消极局面,为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通过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在1960年代和70年代,苏联的经济能够与美国相抗衡。据资料记载,1970年苏联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60%。这无疑是一个即使在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也从未取得过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勃列日涅夫时代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军事竞赛。单边发展重工业虽然还存在弊端,但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喜人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在战略核武器方面与美国实现了真正的平衡,而在常规军事方面,美国失去了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压倒性优势。
苏联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曾一度迫使美国转入守势,苏联攻美守美的格局基本形成。至此,苏联确立了真正的超级大国地位。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如果不消除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端,苏联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方案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在不影响统筹规划的情况下实施。在他看来,只有计划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动力。因此,只有按计划执行,才能保证苏联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我们必须清楚,一味依靠计划不仅不能振兴经济,反而会拖累经济,所以勃列日涅夫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当然,改革必然会引发权力和利益之争。对于苏联的特权阶级来说,有效的改革不过是维护自身阶级的工具。一旦影响到集团的实际利益,止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整个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种官僚特权阶层不仅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甚至成为苏联改革的政治毒瘤。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进入了经济停滞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改革所需的能量,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本人身边有一批保守派,改革只是一句空话,苏联社会的弊病实际上难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