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女科学家在国外火了200多年,我们却对她一无所知

清朝女科学家在国外火了200多年,我们却对她一无所知

说起来挺遗憾的,若不是《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播出,国内知道她的人也许会更少。

她生活在距今25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她令同一时代的欧洲女子们都相形见绌,她的名字叫王贞仪。

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她,在国外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199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王贞仪。

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把王贞仪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国外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王贞仪和居里夫人一同被提及。

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却书写出了令男人们都为之汗颜的辉煌成就。

她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破礼教……

用今天的词来解释,大约相当于,她学开车、学狙击,通晓天体物理及数学知识,文学造诣颇高,还懂艺术,还兼职医生,并且还破除礼教限制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令人惊艳的女子呢?

国家宝藏中的王贞仪扮演者

王贞仪生于江宁(今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天资聪颖,非常喜欢读书。

她的祖父王者辅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等官职,且十分热爱读书,据说有藏书七十五橱。

她的父亲王锡琛因科举不中转而学习医学。

她的祖母亦是诗词造诣颇深的名门闺秀。

所以,她少时的学习范围得以十分广泛,毕竟,有祖父教她天文学,祖母教她诗词,父亲教她医学、地理以及数学。

后来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因涉及官场风波而被贬吉林,不久后病逝,于是全家前往吉林奔丧,并在那里生活了5年。

按说这样的身世背景,即便祖父被贬,仍旧可以做一个世家大族眼中的金丝雀,再偶尔做些诗词歌赋博得世人赞许,最后嫁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可以很安逸舒适的度过一生。

可她偏不,她认为男女仅是性别不同而已,智力并无分别,理应接受相同的教育:往往论学术,断不重女子。岂知均是人,务学同一理。

所以她在塞北生活期间除了从祖父的藏书中涉猎广泛的知识外,还拜蒙古阿将军的夫人为师,学习骑射,并且还学的相当不错。

学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发必中的,骑射如飞。

如果说一个汉家女子学得一手好骑射已经算了不起了,那相较于王贞仪开挂的人生来说,这其实只是一个开端。

国家宝藏中的王贞仪扮演者

从16岁开始王贞仪随父母到全国各地行医,游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正如她在《游华山登云台观》一诗中所说,“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并非仅是一句空谈。

18岁后定居南京,结交了江宁的女学者们,开始专注于数学和天文学的学习,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学。

数学在古代被称作六艺之末,在当时就鲜有人研究,然而她却潜心学习,并成了清朝安徽数学学派的一员。

并且她与老派学者们有很大不同,对于数学她从不故作高深,懂得化繁为简,通常会将深奥的理论用最通俗的道理讲述。

因为她知道,如若学问听起来莫测高深只会令普通人望而却步。

如果说数学学的好是因为她天资聪颖勤奋刻苦,那么另一个学科学的好就不只是天资的原因了,因为与数学这类需要想象力与逻辑思维的学科不同,另一个学科更加考验动手能力,那就是天文学。

王贞仪所处的大清时代,中国的基础科学本就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天文学方面则更甚,因为天文学研究起来更加困难。

这并不是说天文学比数学更难学,而是因为制度的限制。

比起科举,数学虽然不是正途,但其学习本身并没有被禁止,然而天文学的研究不一样,这是专属于皇家的学问,民间是不能随便研究的。古人信奉君权神授,普通人连参与天象观测的资格都没有,你得先获得授权,比如做个钦天监。

王贞仪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更困难的是没有任何可从事天文研究的仪器,毕竟这玩意儿都被皇家垄断着呢。

也因此,历史上从事天文研究的女性寥寥无几,在王贞仪之前,只有东汉才女班昭研究过,因其兄长班固早年作《汉书》时未及撰写《天文志》与八表,就撒手人寰,班昭不忍兄长多年心血作废,才代兄长完成。

但王贞仪没有退缩,在研读了大量已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天文学书籍后,就开始——也许你们已经猜到了,没错,她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观测仪器,并大胆进行实验。

由于担心被阻止,她不敢在室外研究,只能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偷偷做实验。

每逢满天星辰的夜晚,王贞仪便会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天上星星们的运动和变化,有时候,一观察便是一整夜……

王尔德曾说过,“我们都处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用这句话来形容王贞仪实在是更合适不过了。

正因保持着如此细微的观察习惯,才使得她成功地预判出气候状况。

有一年住在宣城的她对当地的百姓说今年有洪涝,应多种植高杆作物,以免农作物被淹死,起初无人相信,没多久竟真如她所言,宣城多日大雨。旁人问起,王贞仪答道:蚂蚁纷纷爬向高处,应当是气候异常,与天灾有关。

王贞仪的努力没有白费,短短几年时间,便写出了不少天文学著作,现存的有11篇,其中以《地圆论》《月食解》最为引人注目。

在《地圆论》中,王贞仪大胆批驳“天圆地方”的地心说,推崇“地圆说”,虽然达不到现在的理论水平,但比起“天圆地方”的说法已经先进太多了。

在《月食解》中,王贞仪阐述了日食月食的成因,起先,在祖父留给她的古书《灵宪》里,曾记载着关于月食的理论,称此时太阳在地球与月球之间。

这个理论与如今的科学事实不符。王贞仪当时也察觉出了其中相悖之处:若果真如此,太阳光如何到达月球?

在这一怀疑的驱使下,她最终得出结论:月亮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凡光线传播恒以直线进行。日光被地球(或月球)所阻,不能前进,就会在它的背面形成黑影,这竟然与现代天文学的日食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除了天文学的研究,对于当时的封建思想王贞仪也有所批判,反对与科学相违背的事物,不信因果报应之说,认为人们沉溺那些鬼神之说危害极大。

王贞仪有位好友方夫人是佛教徒,打算重新出版《心经》,方夫人邀请王贞仪为其作序,旁人哪怕不愿大概也会和气地拒绝,但王贞仪拒绝时却特意强调: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因为在王贞仪看来,供奉的佛像本是泥胎木雕,本身没什么用,更何况方氏夫妇用的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这无异于将九百万钱如同一把火烧掉。

同时她还钻研医学为人治病,曾被人称作“女中华佗”。后来有学者作《女士德卿传》提及王贞仪时评价道: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18岁到24岁期间,是王贞仪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她的科学发现大都出自此时。

为了科学,王贞仪不顾家人反对,将自己的婚事一推再推。直到25岁那年,终于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他叫詹枚,来自宣城詹家,虽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之家,当然了,达官显贵之家也不敢娶王贞仪这种“异类”,但他能理解王贞仪的远大抱负,也尊重妻子的选择。

婚后的王贞仪冒天下之大不韪,收了一个少年做弟子,这对于一贯恪守妇道的清朝女子们来说,此举简直如同怪物行径,已婚女子竟然敢收男弟子,但王贞仪却丝毫不在意,令人欣慰的是,詹枚也从未表示过反对。

原本这对夫妻可以恩爱到老,遗憾的是,王贞仪却身体多病,加之平时苦读又引起了严重失眠,婚后五年就撒手人寰,年仅29岁。

《清史稿·列女传》记载王贞仪临终前嘱托丈夫将手稿托付闺中密友蒯夫人,因为“蒯夫人能彰我”。

蒯夫人也不负重托,花了六年时间将大量手稿整理成册,蒯夫人的侄子看到后曾赞叹道:贞仪有实学,不可没,班惠姬①后一人而已。

遗憾的是,多数著作在民国后已失传,如今,我们只能从残存的著作中领略这位奇女子的风采了。

若以古人的评判标准称她才女,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国人的一贯传统里,对于“才子才女”的标准都偏于狭隘,主要指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这对她的成就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若以今人的评判标准称她科学家,也是不合适的,毕竟科学家只需要研究科学,然而她却不得不面对世俗所设下的重重阻碍。

所以,我想了想,对于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孩,一个敢于活出自我的女孩,一个写出了“丈夫之志才子身材,谁言女儿不英雄”这样豪气诗句的女孩,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

〔注 释〕

① 班惠姬:指西汉女史学家班昭。班昭,字惠班,一名姬,故此谓班惠姬。

《清史稿·列女传》原文:

贞仪病且死,谓枚曰:“君门祚薄,无可为者。我先君死,不为不幸。平生手稿,为我尽致蒯夫人,蒯夫人能彰我。”蒯夫人者,吴江蒯嘉珍妻钱,时侨居江宁,贞仪与相习,枚以贞仪书归焉。钱侄仪吉,为《历算简存序》,言:“贞仪有实学,不可没,班惠姬后一人而已。”女子治历算盖至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骑射,生活,文学,王贞仪,清朝,女子,数学,研究,祖父,八卦爆料,方夫人,天文学,王贞仪,班惠姬,贞仪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骑射,生活,文学,王贞仪,清朝,女子,数学,研究,祖父,八卦爆料,方夫人,天文学,王贞仪,班惠姬,贞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骑射,生活,文学,王贞仪,清朝,女子,数学,研究,祖父,八卦爆料,方夫人,天文学,王贞仪,班惠姬,贞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