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往往会出现一批群权势的大臣:比如西汉有霍光,推翻了汉高祖刘贺,唐朝有就是曾经碾压唐高宗的长孙无忌。然而,清朝似乎没有权臣,更不用说假皇帝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清承明制度
网上有清粉和明粉不兼容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与明朝的原始部落很相似。在与明朝抗争的过程中,建州女真要在制度上与明朝对峙,只能效仿明朝的制度。
说白了:建州女真人哪里参与了制度的规划?建州女真制的设计,都是照抄明代的,所谓清承明制。
其实不仅在清朝,至少在明清两代,都没有权臣诛帝的现象——当然,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张居正。可以说,张居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臣,而是摄政王。随着摄政期的结束,张居正也自然恢复了普通大臣的属性。
明清两朝并没有出现权臣,根源肯定要从明朝的朱元璋说起。
二、宋元时期的权臣问题与内阁制
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的前半生是在元朝度过的。南宋和元朝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实力和权力的问题。比如南宋末年,就有权臣挟持皇帝的现象。到了元朝,元朝的权臣严帖木儿甚至还参与了废帝运动。
以至于元顺帝在位初期,燕帖木儿的面子是见不得人的。
朱元璋作为前元朝人,自然十分清楚权臣对皇权的威胁。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借鉴前朝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划,其中之一就是废除宰相之位,同时设立内阁。
很多人把内阁幕僚等同于身为宰相的宋元。其实这个类比是有问题的。因为明清两代的内阁顶多相当于一个皇帝的秘书。在明清制度下,天皇和丞相的权力合二为一。因此,参谋长的权力上限并不高。其实,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设计是成功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至少在明清六百年间,确实没有出现权臣夺权的情况。毕竟,对于很多没有天皇授权和许可的重大事件,内阁命令都是无效的。
明代有嘉靖、万历怠政之类的事情。许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内阁有能力凌驾于皇权之上,继续维持国家运转的体现。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换到其他朝代,皇帝长期失职的出现,极有可能只会导致权臣的出现,最终的结果是篡位。权贵即位——毕竟在中国古代社会,权贵发展成有两种方式,如何走到一定的极端:一种是等皇帝洗白你,这种场景在汉代经常上演,还有一种就是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
比如南北朝之间,北周权臣杨坚就是一个典型:杨坚推翻北周皇帝,建立隋朝。
明代嘉靖、万历弃政后,明朝能继续走的主要原因是,按照内阁制度,内阁的大臣充其量是为皇帝做生意,而内阁首席幕僚的权力上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罢免皇帝取而代之只能是做梦。
3.清朝灭亡
清朝入关后,明朝制度加强。雍正时代,雍正皇帝重新振兴了君主的权威,内阁的权威再次被打压。就连雍正皇帝也专门设立了军机司,以减少内阁的权限。至于军航司的部长们,虽然看似权力很大,但属于“临时工”一类,权力并不稳定。这意味着清朝对雍正之后的权臣期望越来越少。
然而,明清两代的帝王在现实面前竭力保护自己,却无法克服客观运行的社会规律。明清进入后期,往往会陷入行政失灵的状态。同时,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会减弱,军阀集团也会出现:如明末的毛文龙、左良玉,清末的袁世凯,是典型的军阀。
明朝是农民起义推翻的,而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够推翻明朝,与袖手旁观的军阀有很大关系。清朝直接在军阀手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