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邓海山”这个人,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都会想到,发生在1892年萍乡的“哥老会起义”,而担任本次起义军首领的人,正是这个邓海山。
不过,我们本文要说的这个“邓海山”并不是什么起义军领袖,而是清朝末年最后一位“刽子手”。虽说他们同名同姓,且都生活在清朝末期,但两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那么,这个“刽子手”邓海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身为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晚年都有哪些境遇呢?我们本文一起来看一下!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时候,“斩首”是最常见的死刑执行方式,为此还诞生出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刽子手。
“斩首”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不过在当时这并非是刑法,而是一种“祭祀礼俗”,比如在殷墟就曾出土过盛放人头骨的青铜器。而将“斩首”作为一种刑法,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而刽子手作为这一刑法的主要执行者,其必须要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斩首时必须要斩在关节之间;二是古人强调“全尸”观念,故而在斩首的时候,不能完全斩断,须有皮肉与其相连;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斩首是主要的死刑执行方式之一。
不过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这种残忍而血腥的行刑方式,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百姓眼中,刽子手这个行当,实在是太损阴德,是必然会遭到报应的,因此除非是那些吃不上饭,为了活命的人才会去选择这个行业。
此外,刽子手一直以来都是“师徒传授”,许多人就因为这样而娶不上老婆,断了香火,只能选择让自己的徒弟接过自己的衣钵。
不过,刽子手的工作虽然残忍血腥,但其收入却颇为丰厚,邓海山每行刑一次就有差不多四块大洋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从中捞取“外快”。
因为一些有钱的囚犯会在私底下花钱买自己个全尸,而刽子手只需要拿捏好分寸,就可以轻松实现。作为斩首专业户,邓海山早已经将这些技术学到手!
邓海山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由于战乱的缘故,他生活过得异常窘迫,最后只能选择做个衙役的差事,后来拜在了当时湖广行省的行刑人“佟绍箕”门下,学习“斩首本领”。
而在做了佟绍箕的徒弟之后,邓海山才发现原来刽子手这个行业的学问大着呢!比如,如何才能干脆利落地砍下犯人的首级,且又要尽量让他不觉得痛苦,同时还能给其家人保留下一具全尸。
为了让邓海山掌握好这些本领,佟绍箕每天让邓海山用比行刑刀还要重许多的大铁刀锻炼臂力,还用它劈开数百个冬瓜。同时,还要他在屠宰场义务帮屠夫们宰杀牲畜。这样过了好几年,邓海山才算真正的出师,随后在长沙县的衙门担任一名刽子手。
邓海山一直牢记师傅传给他的那几句口诀:“莫与犯人交头语,不理人犯攀亲故,莫视目,断头台前是死人,从峰回绝天路。”
此外,在邓海山出师前,师傅佟绍箕曾告诉他,斩首的人数绝对不能超过100人,斩到99个人的时候就一定要金盆洗手,不能再从事这一职业,否则就会遭到报应,断子绝孙。
但是,在清朝灭亡后的几年时间里,很多地方依旧还在使用斩首这一刑罚,因此邓海山还是受到了聘用。
他并没有遵从师傅的教诲,而是继续投身于该行业中,在此期间,他一共行刑了300余场,直到1914年国民政府彻底废弃了斩首的刑罚,此时已年过花甲的邓海山才算是真正的失业了。
晚年的邓海山,由于没有攒下太多的钱财,又加上当时的时局动荡,致使没有一个徒弟能为他养老送终,他几次想皈依佛门,但由于他“罪孽深重”,并没有哪一间寺庙敢要他。
最后,年迈的邓海山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微薄补贴勉强度日。1925年,邓海山在一间破茅屋中凄凉地死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海山晚景凄凉的时候,他还愤愤不平地说:“我所杀之人,皆犯国法,与我何罪?”
当然了,虽然刽子手只是一种职业,但也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所以做这一工作的人,也必将承担下所有的一切。
而随着邓海山的去世,刽子手这一行业也正式落下了帷幕,无论这一类人是怎样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历史,其功过是非就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对“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的简单概述了,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关注作者,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以上图文素材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或错误请联系作者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