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的夏天,慈禧拉肚子的老毛病加重了,她有慢性肠胃炎,本来应当饮食清淡,不易暴饮暴食,可是她非常贪吃,在吃的方面有着超乎想象的奢侈。她的女官裕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书中说:“皇太后的终身,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
她喜食荤腥肥腻,爱吃烤鸭羊肉大荤大腥之物,从不忌嘴,不论是宫廷御点,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只要听说好吃,一定要弄来尝尝。传统面点小吃重油重糖,吃多了更容易加重肠胃负担。
十月初十,是慈禧的74岁生日,虽然还在腹泄,可她兴致极高。还是大肆操办,各种庆典一个接一个,参加庆典也很累人,酒宴都是大油大荤,慈禧还吃了很多不消化的乳酪,终于撑不住,病倒不能上朝了。
这个权力欲爆棚的女人,对权力恋恋不舍,病了还不知休养,躺床上还在批大量奏折,所以病情很快加重,用膳时突然昏倒,太医紧急抢救了很久才醒过来,慈禧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连夜召见朝堂重臣交代后事。
最重要的当然是皇位的人选,光绪没有子嗣,可以想象,无论是皇室宗族还是拥有实权的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大权在握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一向与袁世凯走得近,慈禧怕两人联手发生政变。以查看陵寝为由,将奕劻支出北京,又将段祺瑞的北洋军调离京城,把心腹铁良的部队调入京城接防,用来防袁世凯。
做好准备后,慈禧就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她的想法是立溥仪为帝。
张之洞一听就反对,溥仪只有三岁,大清已经是个烂摊子了,立个娃娃皇帝有什么用?他提议不如直接立溥仪的父亲,25岁的载沣为帝,皇位继承,本来就是父子相传或者兄终弟及。
所谓征询意见,不过是个幌子,慈禧心里早就打定好的主意。她说 ,以溥仪为帝,仍令载沣主持国政,则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
慈禧嘴里立溥仪为帝,所谓的三全其美。
一、溥仪血统高贵,立他为帝,光绪慈禧都很满意。
溥仪是乾隆五世孙,咸丰的侄孙,因为同治和光绪都没有儿子,在溥字辈里,他与咸丰血缘关系最近。
溥仪又是光绪的弟弟载沣的儿子,载沣与光绪感情不错,溥仪是光绪的侄子,听说立溥仪为帝,光绪很高兴。
慈禧过继了荣禄的女儿幼兰做养女,溥仪既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还是幼兰的儿子,从慈禧自己角度讲,溥仪是她的姨侄孙,外孙,这个人选两边血缘上都顾到了,光绪慈禧都很满意。
二、溥仪是光绪和同治的晚辈,可以过继给同治做儿子。
同治死时没有儿子,慈禧也没有给他过继子嗣,这也算是慈禧的一块心病,如果再立与同治光绪同辈的载沣,同治还是无后,慈禧必须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 不然,“终无以对死者”。
其实光绪也没有儿子,也面临绝后的问题,可是慈禧没打算管,还是张之洞提出让溥仪“兼祧”同治和光绪帝,光绪帝才算有了后。
三、载沣在年轻一辈中算是有几把刷子的,尤其是不可能为袁世凯所用
慈禧最怕袁世凯搞政变,从袁世凯重组内阁,逼溥仪退位,自己复辟来看,慈禧的担心是没错的,她让载沣做摄政王,是因为载沣不可能为袁世凯拉拢利用,一点她也没有弄错,载沣一摄政就想处死袁世凯,因为担心引起兵变,最终只解除了他的兵权。
载沣这个人,性格来看宽容,开明,在清朝还能对蒙古、满洲等地有绝对统治力和影响力的情况下,能够顺应民意选择退位,这个身材襟可以说超越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避免了中国的分裂。孙中山对此也是颇为赞赏。他很懂得放弃幻想,认清现实。周恩来总理也称赞他在关键的时刻,坚持民族大义。
溥仪退位后又在伪满国当了皇帝,载沣以为是复辟成功,高高兴兴跑到长春去看他,结果跑去一看,发现是给国外人做傀儡,很生气,国外人给溥仪定了个兰花“御纹章”,他指着“御纹章”说兰花那是无根之物”我喜欢稻花。杏花也不错,东到黑龙江,西到帕米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他非常反对溥仪当伪满皇帝,国外人和溥仪想把他留在东北,让他做伪满高官,他装病坚持回北京。
立个三岁的孩子当皇帝,简直是儿戏,慈禧立溥仪为帝,载沣摄政,其实只有两个尴尬的理由
一、贪权,先为了能听政造成儿子无后,到临死也舍不得放权,
她的儿子同治帝死时无子,同治是载”字辈。他死了以后,应当是“溥”字辈来继承。合适的人选只有道光的长孙溥伦,但溥伦已经十七岁了,清代规矩最迟十八岁亲政,这样慈禧就不能听政了。于是她过继了妹妹三岁的儿子为养子,立为皇帝,就是光绪,自己以太后身份听政。
同治无子,按古人规矩不能让其绝后,必须过继子嗣以承继香火,可是光绪与同治同辈,不能过继,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慈禧情愿自己的儿子无后,一直到临死才匆忙立溥仪为帝,过继给了儿子。
她虽然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以为多少还可以拖些日子,下诏让溥仪好好读书,摄政王暂理国事,却要求军国大事,还要报她决定,真是不死不放权。
二、祸国殃民的事情做太多,怕死后被人清算,载沣人宽厚老实,不会干这事儿。
武则天临死,把皇位还给李唐,去了尊号,只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武三思后来被掘坟鞭尸,如果武则天一意孤行让武三思或武家子弟继位,她会不会被清算就不一定了。
慈禧在位,中国丧失了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她难辞其咎,于是留下诏书不许女子干政,不许太监专权,就是为自己洗白,她不想女子干政,自己干政是没有办法,“谓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形势,不得不然也。”意思是说,我虽然三次垂帘听政,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贪权,但我实在是由于形势所逼不得不这么做。
载沣人品不差,但对政治没多大兴趣,才干不足,人太老实没用,完全是被慈禧赶鸭子上架,硬推上去的,袁世凯一上台,几乎是立刻把他赶回家了,毫无还手之力,举几件事做例子。
他被袁世凯赶出朝廷,年幼的儿子被袁世凯掌控,能有什么好结果?从宫里出来的路上,他就开始一路嚎哭,马车夫和路人都听到了。哭够了回到家,对福晋说,不当摄政王,也好,可以不操心专心抱孩子了。
隆裕太后去世后,端康太妃地位最高,也想弄权,可是正值青春期的溥仪觉得隆裕太后都没管过他,一个太妃凭什么管他,终于与端康太妃发生了大冲突,坚决不认错,于是端康太妃把溥仪的生母祖母找来,毫不留神痛斥了一通。溥仪的生母当晚就吃了鸦片,第二天就死了。
载沣怕溥仪知道真相后,又要大闹,骗他说生母是绞肠砂发作而死,直到很多年后,弟弟溥杰才告诉溥仪真相。
载沣喜欢的生活是读书,看戏,学天文学,过点恬淡娴静的小日子,溥仪说:如果能生在新社会,他会在天文台高高兴兴看一辈子星星。
慈禧立的溥仪的主要原因溥仪有那拉氏的血统,载沣人老实宽厚,不会干清算她的事。
一边下诏不许女子干政,一边又称国家大事,要与太后商量作主,说一套做一套。
她自己执掌帝国大权47年,宠信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立这样的诏书,简直是打自己脸,更奇的是,她遗诏里又要求摄政王处理国家大事,要与太后商量。
所谓的太后,是指的隆裕太后,隆裕是她哥哥的女儿,嫡亲的女儿,老实本份,慈禧一点也看不上她,可是是自己的亲侄女,绝对的自家人,所以她又留下这样的诏书为其撑腰,给自己娘家留条路。
不过这样自相矛盾的遗诏没有用,隆裕对人事任免不满,提出异议,大臣们说,太后颐养天年就好,国家大事不要干政,隆裕哑口无言,无论慈禧如何打算,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是个人拦不住的,烂透了的大清很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