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很多观众都对五四运动时期新旧文化的碰撞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那个年代实行的各种改革运动,仁人志士不断觉醒来捍卫中华人民,那些真实的历史片段使得很多人留下感动的泪水。
作为华夏民族的子孙,在我们心底最深沉、最真挚的爱国情怀也正在不断澎湃。
其中,很多观众都喜欢蔡元培这个角色。
他由马少骅饰演,在电视剧中戴着眼镜蓄着胡子,表情严肃,神情一丝不苟,和历史上真实的蔡元培的形象十分神似。
我们对于蔡文培先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北京大学校长,为我国近现代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个人生活与感情经历,其实,蔡元培先生一生有过三段婚姻,而且他本人还是个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
北大校长
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诗书簪缨之地,他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年仅17岁就看中了秀才。
这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因为有很多书生终其一生都很难考取秀才,而蔡元培年纪轻轻就有了做官的机会。
他当了没几年的官,这时恰逢甲午战争失败,蔡元培去了欧洲留学,回国后励志挽救祖国,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起初,蔡元培来到这所大学,这里学风混乱,学生思想扭曲,完全没有一点高校的样子,谁能想到它现今会成为我国最优秀的大学。
蔡元培担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现状进行了改变,他效仿西方的自由思想,开“学术”与“自由”的新风,将北京大学管理得井井有条。
学生们的思想和爱国情怀被唤醒,他们终于意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且为了挽救我们的国家。
女权主义
改革北京大学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一个思想前卫、有着卓越行动力和先见性的教育人才。
不仅在教育方面,蔡元培其实还对女权这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蔡元培在改革初期就创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培养有思想有前途的进步女性。
在那个封建落后的时代,能有人如此开明,愿意平等地看待男学生和女学生,还特意开办一所学校来培育女性人才,可想而知蔡元培是一位多么值得尊敬的人物。
蔡元培在个人婚姻生活中也十分尊重女性,重视权利平等。
他的第一任婚姻并不那么美好,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与妻子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吵架。
起初蔡元培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人,要求妻子服从自己,后来他出国留学归来,逐渐认识到女性也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且开始懂得尊重妻子的思想。
他还写了《夫妻公约》,里面具体规定自己应该尊重妻子,这些条公约流芳后世,值得很多丈夫学习。
很难想象,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蔡元培能够如此开明,实在是为我国女性的权利做出了很多贡献。
第二次婚姻,蔡元培也给他的媒人指出,对方必须要认字,不能缠足,而且他作为丈夫,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他坚守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
而且,他认为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这是对方的权利和自由。
封建社会始终强调女性要贞洁守寡,一旦丈夫死了再嫁,那就是风流、不守妇道,这种观念非常落后且迂腐。
蔡元培的择偶要求使得很多媒人都很无奈,最终,他看中了一位题字极其漂亮的女子,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黄仲玉。
在这期间,他还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坚持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并为之奋斗。
师生恋
可惜,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去世了,这时蔡元培52岁。
这时,作为蔡元培女校的一名学生,周峻与蔡元培结婚,两人的年龄相差22岁,这段婚姻其实是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抨击和反对的。
但是,夫妻两人关系很好,不仅仅是一对恩爱的夫妻,更是彼此难寻的知己。两人平常经常吟诗作对,琴瑟和谐。
时间来到1940年,这位备受人尊敬的蔡元培如今已经73岁了。
一天清晨,他突然吐血,送到医院后被诊断是急性胃出血,需要住院。
这一病,就越发严重起来。
因为上了年纪,行动不便,身体也很虚弱,蔡元培经受不起一次次诊治所耗费的心力和体力,他的病情也并没有任何好转,后来他甚至需要注射强心针来维持生命。
谁也没有想到,原本风光无限的北大校长,如今竟然这么快就已经垂垂老矣,甚至躺在病床上垂死挣扎,面对死神,无济于事。
蔡元培病得很重,卧床不起,很多次陷入长时间的昏迷。
连大夫过来看了都一口咬定他活不长了,说不定明天、后天,突然就会咽气,他的妻子周峻听了,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周峻这个时候才只有50岁,虽然明知道丈夫年长自己很多,终究会先一步离去,但是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觉得悲伤得难以忍受。
蔡元培经过一次抢救,终于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他在鬼门关挣扎了数月,看着守在床边憔悴不已的妻子,他目光温柔缱绻,倾尽了一生的情意。
一开口,就是要让妻子不要为自己担心。
想起来,蔡元培曾经为妻子题诗,“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两人之间这段不被世人看好的感情,却一直相互搀扶着走了这么多年。
蔡元培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躺在病床上,面对着眼含热泪的妻子,什么也不说,只是虚弱地凝望着她。
也许,他希望在最后一刻,能够将挚爱的模样永远记在心里吧。
活在世上,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是世界的规律,无论是千古伟人,还是普通百姓,最终都难逃一死。
或者,就像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蔡元培先生的死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沉重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