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左宗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收复新疆的伟绩,以及他与李鸿章关于海防塞防的争论。
其实,左宗棠固然重视塞防,同样重视海防。
左宗棠
担任闽浙总督期间,他创建了福建船政局,对近代海军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他稳定了台湾的社会秩序,西征期间仍然关心台海局势,临终仍然不忘台湾建省。左宗棠在海防上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
一、海防方略
1863年,左宗棠就任闽浙总督,管辖浙江、福建(包含台湾)。
两次鸦片战争,清廷都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得无招架之力,不得不签署一个又一个卖国条约。
鸦片战争
左宗棠对此痛心不已,又读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叹赏不已,决意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轮船。
因此他在担任浙江巡抚时,曾招募工匠,仿造了一艘小火轮。
就任总督不到一个月,左宗棠上书建议自造“火轮兵船”。在这份详细的计划书中,他首先指出造船的目的是巩固海防。
其次是有利于民生:轮船行驶快,运费低,中国商船敌不过。长久下去,商业萧条,民生必困。若中国自行制造轮船,战时作为军舰巩固海防,平时则用来发展海运,可谓一举两得。
当时,英国公使威妥玛、海关税务司赫德极力游说清廷阶层,尽早购买他们国家的轮船。
因此,朝中不少高官主张“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还列举了造船的种种困难。
左宗棠气愤不已,大声疾呼:洋枪、洋炮,我们中国人能仿造,为什么轮船就不行呢?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哪里不如外国人!我们要有志气!
何况,自己造船,就掌握了技术,有利于独立自主;培养了本国人才,能避免受制于人;船造多了,沿海各省都是我们的船,民用工业也就起来了。
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针对反对派提出的困难,如选址、机器采购、雇请技师、筹措款项、船成驾驶等问题,左宗棠也一一给出了办法:
经实地勘察,他提出厂址选在福建马尾山下,此地港阔水深,背江临山,利于布防。
造船机器采购上,他主张循序渐进,先购来“机器一具,巨细毕备”,待有成果,再添购之。
雇请技师方面,他联系到法国人(英法两国一直不对付,可见左公对当时国际局势的了解)德克碑、日意格,要他们招来外国匠师,从内地选出聪明的中国工匠向他们学习。若洋人不愿尽心教授中国工匠,则扣罚其薪水。
经费方面,海关结款,厘税都可以用来办厂。
此外,他还接受了浙江巡抚马新贻、广东巡抚蒋益醴的支持。
船造好了,要有人驾驶。针对这一问题,左宗棠的办法是开办求是堂艺局进行培训,学成后令其每月操演两次。
最终,清廷批准了左宗棠的奏疏,令其试行。
二、筹办船政局
得到许可以后,左宗棠马上行动起来,邀请德克碑、日意格到了福州。
商讨了建厂造船的具体事项后,草签的合同,由日意格带去上海,交给法国总领事白来尼。
得到同意后,二人回法国采购机器、钢轮机,招聘技师来华。至于招募华工,工程用料,则由胡雪岩负责。
经费方面,左宗棠先是得到了四十万两,用于购机器,建厂房。还设法从闽海关中每月拨银五万两作为日常费用。
为了培养人才,左宗棠打算筹办求是堂艺局(后改称船政学堂)。他制定了章程,对学制、学生待遇、考试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
求是堂艺局设正、副监督,由德克碑、日意格分别担任。
学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学堂由法国教师授课,培养造船人才。后学堂由英国教师授课,培养驾驶人才。
洋教师共三十八人,聘期五年,不得打骂中国学员。
正在他为福建船政忙得不亦乐乎时,1866年10月14日,上谕传来,命他接任陕甘总督,镇压西北叛乱,让他四十天以内料理好各项事务。
对他来说,稳定西北局面义不容辞。但福州船政也不能因为他的离去而中断,那么,船政事务由谁接任?
他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沈葆桢。
沈葆桢
沈葆桢,字幼丹,福州人,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因坚守江西广信府,他得到了曾国藩赏识,很快升任江西巡抚,任内清廉自守,官声很好。母亲去世后,他回乡丁忧守制。
左宗棠认定他是接任的最佳人选,于是三次造访沈家,请其出山。
沈葆桢素来以林则徐为榜样,但他过于爱惜个人名誉,担心事情办不成有损清誉,不管左宗棠好说歹说,就是不肯。
左宗棠第四次登门劝说后,沈葆桢才答应:等次年六月服丧期满,自己就接管船政。
事后证明,左宗棠没有看错人。
沈葆桢担任总理船政大臣的八年里,对船政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走出的邓世昌、萨镇冰、严复等人更是名垂中国近代史的人物。
而这,离不开左宗棠奠基之功。
三、经营台湾
康熙收台以后,将台湾纳入福建管辖。
1863年7月,岛内发生了八卦会暴动,消息传来,左宗棠当即派遣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率部征剿,取得了胜利。
左宗棠
左宗棠接到战报,并没有高兴多久,因为上万驻军的花销他根本拿不出来。
怎么办?无奈之下,他只好从胡雪岩处借得一笔银钱,才勉强凑足了军饷。
叛乱结束后,左宗棠仔细研究了台湾地图和其余资料,不由感叹台湾“地险民庞,易乱难治”。
针对岛内种种乱象,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台湾防务薄弱,兵勇多是当地游手好闲之徒,民不堪其扰。
针对这一弊病,左宗棠提议恢复班兵轮换制,总兵要受道员节制。岛内官员腐败成风,他就严惩贪污官吏;台民多来自闽粤,因此挟仇械斗成风,斗胜者往往霸占败者家产。
一些官员办案时,趁机勒索,导致此风更盛。左宗棠选派部属吴大廷、刘明灯到台湾做官后,私斗风气才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作为岛内原住民,高山族地位尴尬。
台湾高山族
在清代,一批纳入户籍编称为“熟番”,但大多数还是没有户籍的 “生番”,这部分人饱受大陆移民和官员的歧视。
针对这一问题,左宗棠要求地方官善抚生番,以诚相待。
台湾原本盛产稻米,但外国商船来此大批购粮,导致本地居民口粮不足。禁止外国商船贸易不现实,左宗棠想出的办法是设立义仓,平时多储备粮食。
就在他准备进一步经营台湾时,朝廷的调令来了。
西征期间,他仍然念念不忘台湾,但直到15年后,他才有机会再次经营台湾。
四、魂依大海撼波涛
1881,刚刚结束西征的左宗棠奏请朝廷,任命浙江台州知府刘璈(湖南岳阳人,左宗棠的老部下)为台湾兵备道员。得到批准后,刘璈赴任。
四年期间,他理冤狱、整税务、招开垦、兴文教,做得可圈可点。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战线逐步由中越边境扩大到闽台沿海。当年七月,72岁的左宗棠请缨南下。
抵达福建后,他下令加固闽江口各炮台,支持“渔团”这一民众抗法武装,截断法军后勤供应。同时安排湘军渡台,以加强台湾军事力量。
有了老上司的周密部署,刘璈深受鼓舞,在与法军的正面战斗中,以不到10人的伤亡,换来了110名法国士兵的命。
到了年底,各路援军抵达台湾,法军连连受挫。
次年四月,中法在天津订立合约,侵台法军撤出台湾。
法军撤走了,左宗棠却一病不起。自感时日无多,他上书朝廷,“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建议台湾建省。
9月5日,风雨大作。弥留之际的左宗棠口授遗折:西疆已稳固,百年无患;但日本和西洋诸国仍然虎视眈眈,海防大计不可轻忽。
口授完遗折,他再次昏迷,喃喃自语起来:“哦哦!出队!出队!我还要打。这个天下他们不要,我还要。我要从南打到北,从西打到东,我要打,皇上也奈何不得。。。”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他的眼睛合上了,冷了,死了。
慈禧太后接到奏报,下旨恩恤。
10月12日 清廷下诏,台湾单独设省,刘铭传出任首任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