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个跨越时代的人物,一只脚迈入清军阵营,助其入关,另一只脚却深陷大明,造就着他的早年经历,并对他晚年的决定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基于此,持否定态度的人说吴三桂是史上最大的汉奸。也有人认为,他是个英雄豪杰。
不能否定的是,吴三桂是个能人,这“能”首先体现在“选择”上。
这里对青年吴三桂如何建功立业,受到明朝政府赏识,略去不提,因为这与他的高贵出身分不开(锦州总兵之子,祖大寿外甥)。我们直接把进度条播到明朝的大结局:
公元1644年,崇祯自缢煤山,一众皇子王孙被送出京城,妻妾女眷相继殉国,明代灭亡。
但是此时,却是其他政权的“开始”:李自成刚刚入京,但实力上若说能够统一四海,还差一点;多尔衮等人屯居关外,缺少的只是跨过长城的一座桥梁。
对他们而言,拥重兵镇守山海关的平西伯是首要拉拢对象。
这时,“选择”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自古以来,亡国将相被拉拢的不少,但是当对方目的达到,卸磨杀驴也格外常见。吴三桂预见到了这一点,一面敷衍着李自成的招降,另一面暗中向多尔衮发出要约“以黄河南北分界为条件,助清兵入关”。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最终这个协议并没有达成,但是清廷对吴三桂百般优待,在全国回收军权的同时,还给予他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
只是,没人知道,这是出于对吴三桂的感激,还是在借力打力。因为,后来的十几年中清朝政府对吴三桂用的非常狠:
从公元1645年到1659年,吴三桂受命镇压锦州、绞杀西北地区的抗清势力、进入四川攻打张献忠(这场战役里,多尔衮还把政敌豪格派去了)、前往云贵地区拿下南明政权。
我们可以用三种眼光看待这一段过程:1.这是清廷在穷尽吴三桂的利用价值,等到全国平定,必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2.这也是吴三桂一步一步失去“忠心”的过程,他所杀之人,许多是前明同僚。3.更是吴三桂在寻找全身而退的契机。
1659年,吴三桂在攻下云南以后,就地镇守,开设藩镇,从此,有了一个自己的根据地。清朝刚刚入关不久,对待藩王只能忍让,频频给平西王升职,一度,云南的政权可以左右全国官吏认命,时称“西选”。
康熙登基,下令撤藩,此举彻底逼反了吴三桂,后者在云南称帝,建立政权。没成想,做了几个月皇帝以后,吴三桂于军营中病死,剩下七七八八的事,其子其孙再也没那个能耐处理。
与吴三桂有关的人,正史里可以明确的是:儿子吴应雄,吴世璠被砍了脑袋,头颅高高挂在市井之间,警告着臣民反叛的下场。两个孙子还未成年,同样被杀以后尸体弃市,即便这两人是建宁公主的儿子。
而正史中遗漏了一人:陈圆圆。
陈圆圆是吴三桂的爱妾,相传曾被李自成夺走,后来下落不明。
三百多年后的21世纪,从贵州省凯里市的岑巩县走出一人,他来自于马家寨,自称是陈圆圆后人。
当清史专家们被代领着进入山寨以后,被所见到的场景惊呆了:全山寨有足足二百多户,共计两千余人,主人全部姓吴,且会说高邮话(吴三桂的家乡是高邮)。细细考察下来,他们竟然全部是吴三桂后人,千真万确,这件事被记载进了《陈圆圆传》中。
那么究竟这么一大家子人是如何保留下来的?我们有必要还原三百多年前的一幕:
病榻上的吴三桂自知命不久矣,自己爱护的人若是落入敌人之手,恐怕都没有好下场。于是嘱托军师马宝,将陈圆圆,儿子吴应麒送到一个隐居避世之所。
军师带着一行人来到了贵州某深山,陈圆圆亲自抚养吴三桂的血脉长大成人。他们由最初的几个人,变成后来的几千人,生生将一个蛮荒的山脊变成一个山寨。
为了掩人耳目,山寨不能以“吴家”自居,那么起什么名字呢?一众人陷入了思考,不免想到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什么荣华富贵、生命尊荣、往事沧桑都化做了一股感激之情。他们感激军师马宝,因为他的护送,使这里的人都再活了一次。于是,马家寨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