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举行国葬的人,1915年为维护宪政,发动护国战争,是再造共和第一人,护国元勋。孙中山亲自为其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如此高的评价和待遇,蔡锷当之无愧。
虽然他的人生只有短短34个春秋,但他的辉煌史永远被铭记,他把自己人生价值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义无反顾扛起民族独立的大旗,为加速中国封建制度的消亡,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蔡锷
投笔从戎 立志流血救国
1882年,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蔡锷成绩非常优秀,梁启超对蔡锷十分赏识,对他勤加点拨。因此他也深受维新运动的影响。次年,戊戌变法失败,蔡锷决定弃笔从戎。他立志“流血救国”,17岁时远赴日本留学,学习军事。1900年他回国参加武汉自立反清起义,在目睹起义失败后,蔡锷看到了中国现实的残酷以及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同时发现中国真正缺少的是优秀的军人。
蔡锷原名“艮寅”,起义失败后改名为“锷”,这一字代表着刀剑上的利刃,而蔡锷要做护卫国家最锋利的利刃。1902年11月,蔡锷再一次远赴日本,考入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决心以武振兴国家,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之余他研读大量西方法治经典书籍。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拯救国家的途径与方法。
蔡锷
1904年,蔡锷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先后到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做学堂监督、总教练官等职,编练新军,为反清革命培养军事人才。蔡锷虽然年轻,但在讲课和训练当中表现出的技艺才学都相当深厚,官兵学生都对他佩服不已。他与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蒋百里和张孝准,并成为“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回云南后,蔡锷带领几名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从西北方攻入昆明,即是后来的“重九起义”。这次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1月1日,年仅29岁的蔡锷并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纵观蔡锷一生,对于历史影响最大的贡献应是护国运动。自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对于在军中威望极高并且手中握有重兵的蔡锷十分警惕。袁世凯以重用的名义将蔡锷调来北京,实际是想将他严密监控起来。在北京任职期间,蔡锷不仅领导工作,还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并且发起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挑战蔡锷的逆鳞,他十分气愤,起义一定是要进行下去的,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为蒙蔽袁世凯,让他放松警惕,蔡锷表面上装作已不再乎官场、政治的模样,并且经常流连于烟花巷馆、十里洋场。期间袁世凯也多次试探于蔡锷,但都被他完美掩藏过去了。渐渐地,袁世凯对蔡锷才放下警惕。蔡锷抓住机会多次秘密前往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共同商量起义计划。初步拟定出战略设想:首先在云南发动武装起义,贵州、广西则在一月和两月后分别相应,再一两地之力攻下四川广东,最后定师中原。
左:蔡锷 右:袁世凯
经多方周转,蔡锷东渡日本途径多地,在1915年12月19日抵达云南。率领唐继尧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组织云南军队组成护国军起兵讨伐袁世凯,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指挥护国军兵分三路,从四川、湘西、广西三地出师。各地纷纷响应。其中蔡锷亲自指挥的四川战役是护国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最典型例子。牵制了敌军阻力,推动全国的反帝制运动壮大发展。
在攻占四川之后,蔡锷按照当初设想的战略计划,挥师东下,会师湖北武汉。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蔡锷也以再造共和之殊功,被誉为护国元勋。
蔡锷是拖着病体发起并指挥护国运动,因战事艰难,没有时间以及条件得到及时医治,蔡锷的病情日益加剧。护国运动结束之后,蔡锷病情更加严重,关于四川的善后事宜,蔡锷只能草草处理后,去日本接受治疗。
蔡锷因喉癌恶化医治无效,1916年11月8日上午,在日本福冈病逝,终年34岁。1917年4月,蔡锷魂归故里,民国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蔡锷举行国葬。出殡当天,虽然天降大雨,但冒雨其送行的却有千余人。消息传回北京时,官方各界在中山公园也为蔡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参考资料:
1. “蔡锷”百度百科
2. 《护国元勋——蔡锷》
3. 《蔡锷:从“追梦少年”到“护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