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是张家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张充和,至此,苏州九如巷四位才女都到齐了。
张充和
张充和11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安徽老家的叔祖母当孙女,一直到16岁叔祖母去世了才回到父母身边。
虽然早早就离开了家人,但是这位养祖母却是对小充和宠爱有加,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并花重金请名家大师做家教,悉心栽培。张充和天资聪颖,4岁就会背诗,6岁识字,儿时的闭门苦读为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充和
回到苏州后,因为常年生活于闭塞的安徽,张充和与其他兄弟姊妹玩不到一块儿去,三个姐姐喜欢时髦的新玩意,爱读托尔斯泰,张充和则更喜欢一个人读书写字。但姐妹们有共同的爱好——昆曲,张充和常与大姐张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
戏装张充和
19岁时,张充和被北大破格录取,当时北大有数千名学子前去应考,张充和国文考了满分,但是却对数学一窍不通,考了个“鸭蛋”,老师惜才,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她,当时中文系除了她只录取了一个女生,可见竞争有多么激烈。
但三年后,张充和患上了肺结核,被迫退学,病好了抗战也爆发了,张充和因此没拿到北大的学位。
侵华战争爆发后,张充和随着张兆和一家西迁前往重庆、昆明一带,外面战火纷飞,她还在防空洞中搭建了书桌,练字读书。
在昆明的张充和
这样的才貌俱佳者当然少不了男士的追求。最出名的就是追求者卞之琳,他把自己的诗作编成册集送给张充和,这是一个诗人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情了,但张充和只把他当好朋友,卞之琳甚至采取了下跪求婚的必杀技,结果当然是惨败。
卞之琳和张充和
在张充和看来,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感情问题容不得马虎,对待感情,张充和选择了宁缺毋滥。
所幸最后她的坚持换来了对的人。1947年,张充和33岁了,遇见了携手走过一生的伴侣傅汉斯。
傅汉斯和张充和
傅汉斯是德裔美国人,精通德、法、英、意大利文学,在北大就读,与沈从文是好朋友,常常去沈从文家玩,张充和此时也住在姐夫沈从文家里,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就认识了。
沈从文看出了两个年轻人有情况,每次傅汉斯来到他家,沈从文就立马叫来张充和,并贴心地给两个年轻人留出独处的空间。在张充和的建议下,傅汉斯把“斯”改成了“思”,意为思念汉文化。
1948年,张充和与傅汉思结为秦晋之好,沈从文的儿子虎雏开心得不得了,说:“四姨,我希望你们天天结婚,让我天天有蛋糕吃。”
结婚照
1949年1月,张充和与傅汉思赴美定居,离开了生自己养自己的祖国,张充和此时还没意识到,自己要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了。
他们在加州贷款买了房子,为了还高额的房贷,张充和在加州图书馆工作,傅汉思在加州州立大学教书。夫妻俩生活的关键字就是省钱。
为了省钱,小夫妻俩自己动手把有安全隐患的树木砍掉,省下了150元人工费。
为了省钱,小夫妻俩不喝鲜奶而喝脱脂奶粉,一年可省七十二元。
1959年,傅汉思到斯坦福教中文,收入减少了一半,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没有余钱看孩子了,张充和决定做全职主妇。
以元和以谟
张充和自此不仅要做饭缝补浆洗收拾卫生,还要看顾两个顽皮的孩子,更要命的是,一分钱得掰成两瓣来花,为了省钱,张充和去买胡萝卜这种“健康又便宜”的菜,也试着烹调外国人不吃的羊肝和牛腰子。
他们最害怕的是生病,美国生一次病花费巨大,有一次张充和咳嗽很严重,为了省钱没有买药,汉思心疼妻子,给她买来药品,仅仅吃了四五天,就花了八块多。
生活不仅要节流,还要开源,张充和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教电视明星学昆曲,还到好莱坞片场吹笛子,除去路费,赚了40多元。
生活再苦,张充和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汉思心疼妻子,也理解妻子,每周二和周四都让充和“放半天假”,画画写字唱昆曲,为了坚持练字,张充和去报社捡印剩的白报纸,还寄了一些给自己的弟弟张宗和,汉思批评张充和,应该给弟弟寄一些好的纸。
1979年,张充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见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合肥四姐妹自此团聚,从此,她经常回到祖国探亲访友。
前排为张充和,左起张允和、张兆和、张元和
1986年,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演出活动上,张充和与80岁高龄的姐姐张元和同演对手戏《游园惊梦》,还邀请了卞之琳观赏。
2004年,张充和举办了自己的书画展,信手点染的仿古山水和自做诗,令人叹止。
张充和墨宝
张充和画作
张充和爱穿旗袍,家中衣橱里挂得最多的是色彩、长短各异的旗袍,2004年10月与苏州曲社的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
2004年,汉思去世了,张充和孤身一人又在这人世间徘徊了11年。2015年,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
张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的闺秀,闺秀二字名副其实,张充和幼年时能忍受闭塞乡里的无聊时光,潜心与书本对话,回到灯红酒绿的都市也能不忘初心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海外的穷苦生活没有打倒她,反而把生活当作一个个游戏难关去闯,“闯关”的同时还不忘看书写字唱曲自娱自乐。面对大才子的猛烈追求依旧坚持宁缺毋滥,坚守内心等待真爱。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当得“闺秀”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