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曾拥有过普通人的生活,人们都知道我是谁和我是怎样的人。这就是我的命运,我必须忍受这种命运。——斯维特兰娜
这句充满无奈与怨气的话出自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她从小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而她竟然选择放弃这无数人为之羡慕得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逃离父亲,背叛祖国,宁可一个人在美国凄惨的寥寥此生,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斯维特兰娜出生于1926年,当时47岁的斯大林算是老来得女,高兴得都快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因此无论去哪都把女儿带在身边,有什么好的东西也一定先给女儿,不仅如此,斯维特兰娜还被苏联人尊称为“红色公主”。
作为斯大林的独女,她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和自己的两个哥哥不同,她是被父亲当成掌上明珠来宠爱的。斯维特兰娜是斯大林最小的孩子,斯大林还专门经过反复查阅而给自己的宝贝女儿取了一个具有美好寓意,并且与众不同的名字。
和其他的父亲并无任何两样,斯大林也是一个妥妥的女儿奴。自己的女儿无论怎么疯,怎么闹,他都会一笑置之,而相比之下对两个儿子的管教则严格很多。
童年的她是在爱与呵护中长大的,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32年,斯韦特兰娜的母亲自杀,这给年仅6岁的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与创伤。
斯大林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其母亲就是因为受不了她他的掌控,所以才被选择自杀。而斯大林为了不伤害到女儿幼小的心灵,便谎称其母亲是因病而死的。
妻子死后斯大林的这种控制欲便转移到了女儿的身上,他对女儿的生活乃至学习上的方方面面都加以严格管控。他的爱就像一座大山,一度压的女儿喘不过来气。
斯大林女儿的头衔的对她来既是荣耀亦是枷锁,她常常被人拿来比较,只因是领导人的孩子她就必须要事事都拔得头筹,不然就是给父亲丢脸,这在无形中给了她很大压力。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铁腕领导人,他向来杀伐果断,做事雷厉风行,这些不仅体现在他政治生涯上,在生活上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十岁的她就被父亲逼迫看冗长又无聊的苏联历史教程,她拒绝观看,但换来的却是斯大林的怒气。
他不仅干涉女儿的着装这种生活琐事,还插手干预女儿的恋情,在得知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老年人后,他雷霆震怒,一气之下打了女儿一巴掌,那也是他第一次动手打她。只因不满女儿的初恋对象就擅自将其关押了数十年之久,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被毁了,他也就此毁掉了女儿的幸福。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斯韦特兰娜逐渐长大懂事,她也知晓了母亲的真正死因。这令她对自己这个父亲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不满,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一度降至到了冰点。
父女二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但面对强势的父亲,斯维特兰娜所做的一切抵抗都徒劳无功。就像她在上大学时热爱文学的她却被父亲在强行逼迫下而改学了历史,这更是激发了她的逆反情绪。
上大学的斯维韦特兰娜又发展了一段恋情,有了上一次初恋的教训,这次的他她快刀斩乱麻,丝毫没有给父亲反应的机会,迅速与对方结婚生子,只可惜这段仓促的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年事已高的斯大林控制欲依然只增不减,竟然私自做主给女儿安排了一场政治联姻,但最终这段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不出意外的还是以悲剧收场。
就是在这种紧张压抑的原生家庭氛围里长大的斯维韦特兰娜,从小便养成了叛逆,孤僻的性格。而父亲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她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叛逆的种子。
1953年,斯大林逝世,而父女二人之间的矛盾直至斯大林去世的那一刻也没有得以化解。悲伤之余的斯维特兰娜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感。终于不用再受这严厉管制了,斯维特兰娜对自己父亲的评价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他毁了我”。
斯大林对她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是用错了方式方法而已。其实斯维特兰娜对其父亲的感情也是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她是恨他,但她心理仍然还是认斯大林这个父亲的,毕竟血缘是斩不断的。
1954年,斯维特兰娜觉得自己父亲的姓还是会深深刺痛了自己的耳朵,眼睛和心脏,于是便改随了母亲的姓。
1963年,已经37岁的斯维特兰娜再一次坠入了爱河,这次的对象是印度的一名共产党员—辛格。但是要她前往印度和辛格生活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她是苏联领导人的女儿。鉴于苏联当局势力的极力阻拦,直到辛格去世二人也没能领到结婚证。
斯维韦特兰娜的感情之路完全可以用屡战屡败来形容,再次痛失爱人的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了苏联当局。他对苏联这个伤心地已然没有了任何留恋,便开始计划着逃离这个巨大的牢笼。
她以归还辛格的骨灰为借口要求前往印度,她的要求合情合理,苏联当局也无法拒绝。谁也不知道斯维特兰娜这次是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出发的。
当时美国政府人员还曾向她再次确认过说:你这一走,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你难道真的不会后悔吗?斯维特兰娜不发一语,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其实美国人当时心里也在犯嘀咕,毕竟斯维特兰娜的身份特殊,他们并不确定她是真心想要移民,还是另有所图,所以只得先把她互送到了相对安全的瑞士。
美国政府经历了一番彻查后,确定了斯维特兰娜并无任何不轨的意图之后才同意她入境到美国。
说时迟那时巧,斯韦特安娜来到美国的时候正值冷战愈演愈烈之际,而前苏联领导人女儿的到来,对美国来说可谓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作为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此举和叛国无异,一时间苏联民众纷纷谴责怒骂她,称她是叛国贼。而此时处于悬崖边上的斯韦特兰娜也别无选择,只有加入美国国籍,才能得以保全性命。
新环境新生活,在美国的斯维特兰娜开启了她最后一段的婚姻生涯,这次她嫁给了一个建筑商人,但不幸的是丈夫很快遭受到了破产,二人的婚姻也似乎走到了尽头。她的婚姻就如同被诅咒了一样,永远都是以悲剧结尾,这最后一段也并不例外,以离婚告终。
刚来到美国的斯维韦特兰娜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她太天真了,其实他她只是从一个牢笼里转而跳进了另一个牢笼里而已。
在美国的她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普通人的生活,她每天都活在媒体的笔头和聚光灯下,一度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身处异国他乡的斯维特兰娜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于是决定靠出书挣钱,她写了一本讲述自己经历的书,卖得很火爆。但是书中真正的卖点并不在于她的个人经历,而是这其中蕴含了大量有关苏联的内容。晚年短暂回到苏联的她也是因为父亲的缘故才得到了一套政府分配的高级住宅。
后来的斯维特兰娜继续靠写书为生,当时仅靠写回忆录所赚得的书费就已经高达几百万美元,斯维特兰娜成为了一个小富婆。不过显然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公主并不懂得理财之道,没有妥善管理自己的资金,这才造成了其晚年生活的穷困潦倒。
不得不说人本身真的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比如斯维特兰娜,一边嫌弃自己的父亲,一边却又利用父亲的标签来帮助自己获得生存。
其实斯维特兰娜从来没有想过背叛父亲,出卖国家,她只是想摆脱父亲的控制而已。但这一切都已由不得她了,寄人篱下的她只能乖乖听从美国政府的安排。
斯韦特兰娜从来到美国后就一直受到美国当局的严密监控,不仅如此 美国当局还强迫她写各种恶意丑化苏联的文章。起初的她因为出于对苏联政府和父亲的恨意,一气之下而出卖了许多秘密情报。但她只是美国政府手里的一把枪,对于美国政府而言还有什么比用苏联人打击苏联而更有意思的事情呢?
而斯维特兰娜也渐渐明白了过来,原来自己只是两个国家之间博弈的棋子。自己一直所幻想所追求的自由,在苏联时无法拥有,来到美国也同样是痴心妄想,好像自由这个东西生来就不属于斯维特兰娜。
而斯维特兰娜在美国也并非全是不好的回忆,她就曾参加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交活动,邀请人竟然是自己父辈敌人的女儿——妮娜,但二人聊的很投机,相处的也尤为融洽。不知是因为二人都心胸宽广不计前嫌,还是因为受到了美国这个相对开放的大环境的熏陶。她二人的同框还曾被记者用“谈笑风生”来调侃。
无论我们曾经多么讨厌自己的家乡,但那很有可能是我们长大后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斯韦特兰娜就是这样,她在美国那里已经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美国人也不再像菩萨一样供着她,她在美国的处境日渐凄凉。此时的她归心似箭,就像他她当时极力要挣脱苏联的牢笼来到美国时的心情一模一样。
她带着女儿先是辗转到了英国,后来顺利回到苏联,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也坚定地表示自己将会在苏联度过余生。但曾经被她抛弃的孩子不愿意原谅她,当被自己的亲生子女拒之门外时,她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她也因此多多少少的理解自己的父亲了。心灰意冷的她又再次孤零零地回到了美国。余生的她再也不曾返回过苏联,斯维特兰娜在美国一直过着低调的隐居生活,2007年,在外国媒体的极力邀请下她这才勉强同意参加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的拍摄,但在那之后,她就又销声匿迹了,那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此后多年几乎没有人再见过她。
在纪录片中,她将自己这一生所遭受过的苦难与挫折向观众们娓娓道来。她还表示自己这一生实在是太过沉重,沉重到她都不屑再活下去。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活着的希望,很难想象,斯维特兰娜究竟是遭受了多少艰难困苦才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她的遭遇实在是令人唏嘘。
德国著名作家——玛尔塔萨德在2008年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斯大林的女儿》的书,在书中他把斯维特兰娜描述为一个力图找到自我,却又找不到自我的女人,一个終其一生都在寻求摆脱自己父亲阴影的女儿。
2010年,85岁风烛残年的斯韦特兰娜客死在了美国。她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也许大家会觉得斯韦特兰娜这就是作,放着好好的公主不当,非要跑去当什么叛徒,最终落得了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完全是她自己咎由自取。
但你不是她,你不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她只是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诉求对她来说却是一种奢望。成为斯大林的女儿是她与生俱来的命运,她没有选择的机会,虽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她从不想戴这王冠,却仍然要承受它的重量。
不是有句话是那么说的嘛“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其实父母对我们所有的关心都是出自爱,但关心也要适度,过度的关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引以为戒,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