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访问英国:英国人夹道欢迎,女王颁勋章,有2件事让他震撼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896年8月2日,李鸿章结束了对法国的访问,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开始了为期20天的访问。
1、中堂的第一印象
李鸿章在英国访问的第一站是南安普顿市。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赫德之弟赫政、曾在北洋水师长期效力的脱来西、驻汕头领事师古德等人前来迎接。
这些人同李鸿章都颇有渊源。特别是清朝政府创立新式海军之始,脱来西就曾任职其中,参与过对刚刚组建的北洋水师的指挥、调度,与李鸿章意气相投。这次能够在英国再次相见,两人都感到特别高兴。
当然,与老友叙旧,只是短短的序曲。李鸿章访问英国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众人经过简短的寒暄之后,“皆舍舟登陆,乘英廷特拨迎客之火轮车。计机车一辆、客车四辆、行李车二辆”。
伴随着火车的轰鸣之声,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抵达了英国的首都伦敦。
随后,身穿黄马褂、佩戴三眼花翎的李鸿章从火车站走出来,走向停在车站附近的马车。
伦敦的社会各界人士听说李鸿章要来,也希望一睹这位中国使臣的风采,于是早早地伫立街头,脱帽向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行礼。
已经登上马车的李鸿章也不能失礼,向欢迎的人群点头示意。
李鸿章的一举一动,给一向嗅觉敏锐的西方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跟踪报道过李鸿章访问英国的《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就在为李鸿章撰写的传记中,记述了这位中国政治家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
他个头极高,一脸和善的表情。作为一个来自另一世界的陌生人,穿着一身蓝色的袍子,显得光彩夺目,步态与风度颇有尊严,嘴角挂着谦和的微笑,表明他对见到的一切都很欣赏。就外表特征而言…并不是他给了你功勋或大权在握的印象,而是因为他的风采中散发着一种高贵的人品,而又老于世故,向劳苦大众屈尊降贵。
在1896年8月出刊的美国《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中,编辑们还根据李鸿章初到伦敦时的形象,为其绘制了一幅肖像画。
透过画家绘制的这幅肖像画,身高超过180厘米的李鸿章,没有高大伟岸的身躯和形象,反而给人以渺小的印象,有将这位中国清朝政府使臣“矮化”的嫌疑。
与期刊杂志上的境遇不同,李鸿章在现实社会中享受着伦敦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追捧。
他和随行人员所乘坐的马车最终到达了主人精心为他们准备的、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行馆。
当李鸿章下了马车准备进入行馆时,聚集在四周的伦敦社会各界人士再次报以热烈的欢呼声,如同他在火车站所受到的欢迎一般。
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准备下榻的这个行馆,规模十分宏大,并早已被布置一新。该行馆虽然集中体现着西方风情,但尽可能地加入中国元素,投李鸿章之所好,使其几乎完全忘却自己是在异国他邦的客乡:
门内旗杆改悬中国旗帜,黄龙飞舞,益壮观瞻。既而入此室处,陈设之周到深严,几忘身在客矣。
在行馆内稍事休整之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一起游览了温莎城堡。
2、当李鸿章遇见英国女王
当天晚上,清朝政府驻英国公使馆的成员设宴招待了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古尔逊也陪同李鸿章一行人出席此次盛会。
第二天,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乘坐主人为他们精心准备的马车,兴致勃勃地参观起了伦敦的市容。
这座与中国四面城设计迥然不同,但同样规划有序、散发着活力与魅力的现代化城市,确实给李鸿章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8月5日,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来到了英国的下议院。是时,正赶上下议院的议员们在开会讨论国事。于是,他们近距离感受并领略了英国政治民主的风采。
次日,李鸿章来到阿斯本宫,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以及其他王室成员的热情款待。他刚一踏进宫门,就见王太子威尔斯公爵以及王太孙约克公爵早已奉命在此迎候,并为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举行欢迎宴会。
就在宴会即将结束之时,有一位英国的礼仪官近前宣旨,略谓:“君主业已升殿,请中国大臣入见。”
随后,李鸿章、李经方、罗丰禄、李经述、赫政、师古德、脱来西等人依次鱼贯觐见英国女王而入。
到了正殿之后,只见维多利亚女王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大厅中间,其他英国王室成员和家眷早已身着盛装,依次排列,迎候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之于英国的君臣们似曾相识。百余年前,英国第一个派往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当时已经年迈的乾隆皇帝接见了他。
时光荏苒,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使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半个世纪之后,当李鸿章与英国的王室成员会面的时候,端坐在朝堂之上的,已经不再是中国的皇帝,而换成了维多利亚女王;而身为远方来使的李鸿章入殿觐见时,却需要按照英国的礼仪,向维多利亚女王行三鞠躬礼。
随后,李鸿章又让李经方用英文宣读了自己为维多利亚女王精心准备的颂词:
上启大君主,使臣奉本国大皇帝钦命,航海至大英国,敬问大君主起居万福,名寿无疆。今使臣得觐玉容,承蒙礼接,实属三生有幸。更愿两国之交,永敦辑睦。
由此更可以看出,在出访欧美的过程中,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学习和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外交惯例。
而维多利亚女王在接见李鸿章的过程中,也适时地对这位不辞艰辛、垂老远游的中国清朝政府使臣及其所承担的促进中英两国之间外交关系的使命予以关切和抚慰。
在拜会完维多利亚女王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转天就向总理衙门进行了汇报,透露了更多的具体细节,其中包括递交国书,送上礼品、获颁宝星勋章等。
3、考察海军
当天下午,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从阿斯本宫出发来到朴茨茅斯港口,开始履行其在英国的一项重要使命:考察海军。
在这个过程中,朴茨茅斯港口的壮观,令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叹为观止,越发迫切地希望向英国取得真经,打造一支全新的中国海军,以重振国威。
而早已迎候在此的英国军官们也以军人特有的方式,欢迎这位晚清时期中国新式海军第一人的到来。他们不仅为李鸿章准备了舒适度极高的船只,还将停泊在朴茨茅斯港口的维多利亚大战舰鸣礼炮19响,以示对这位尊贵客人的尊重和崇敬。
在李鸿章的英国之行中,有一个细节是非常耐人寻味的。8月12日,李鸿章接受邀请参观乌里治船厂。 他与英国派来的陪同人员脱来西、师古德等人同乘第一辆车,赫政及其他随行人员同乘第二辆车,从伦敦西往南行驶。一路上,有英国派遣的士兵与炮兵护送,煞是威风。到了火车站,需要换乘火车。
伴随着车轮的轰鸣声,李鸿章顺利地到达了乌里治。在这里,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又受到鸣放19响礼炮的外交礼遇,英国的士兵在车站前列队,接受检阅。简短的迎宾仪式过后,李鸿章换乘马车,前往乌里治船厂。
沿途之上,欢迎者夹道高呼“欢迎”、“欢迎”,李鸿章左右答礼,应接不暇。
在乌里治船厂,总办与陪同官员早已做好迎接的各项准备,欢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的到来。 见面寒暄之后,他们还设宴款待了远道而来的中国贵宾,并特别安排李鸿章在贵宾室小憩。
稍后,乌里治船厂总办陪同李鸿章乘坐特别安排的火车参观了全厂。 因为该厂宽3英里、长50英里,面积比较大,需要乘坐火车才能够完成参观。厂中共有43辆机车,16000一17000名工人。
总办的周到安排,还体现在先将参观的次序列单交给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个行程;每到一处分厂,则由早已安排好的人力四轮车送他们入内参观。
当李鸿章来到专门制作水雷的工厂时,亲眼见到这些新式武器的生产过程,十分兴奋,不顾扰人的噪声,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问题。总办打破常规,特别命令工人停止工作,减少噪音,以便回答李鸿章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领略了英国的武器制造工业之后,李鸿章也希望亲眼所见其威力。只不过,这一提议被该工厂的总办以水雷威力太大为由拒绝了。 之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又乘火车前往钻炮厂参观。全部参观完毕以后,年迈的李鸿章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住所。
经过一夜的休整,次日李鸿章便又乘坐英国特意安排的轮船,游览了泰晤士河,并参观了国家船坞、船厂、枪局、炮局等。
当轮船行驶至为日本国建造兵舰的船厂时,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看到了富士号战列舰,已经基本造好,正准备装配机器,不禁面面相觑。
看到规模较大、形制完整的日本战舰,李鸿章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矣!”
4、与华人华侨的互动
在海外华侨的眼里,李鸿章无疑展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
这一点,让身在异国他乡的他们深受感动。 一种关乎民族国家危亡的使命感,在这些海外游子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这使得他们对李鸿章以及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再度寄予了厚望。于是,对李鸿章的演说,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身处其中的李鸿章,自然看到了这一切。在日后的参观和访问中,他更是身体力行、日夜兼程,以求不辜负生活在中国乃至海外的炎黄子孙对他的期待。
随后,李鸿章又带着随行人员乘车前往戈登的衣冠冢所在地——保罗大礼拜堂,找到戈登墓祭扫。
在戈登墓的上方,有一座雕像,比较醒目,李鸿章对着戈登的雕像作了三个揖,然后退了出来。
戈登当年慷慨解囊帮忙创立的新式学校中有13名学生听说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前往墓地悼念自己的恩主,也特意赶来,拜见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 李鸿章通过翻译向他们转达自己的问候,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别辜负戈登的期望。
在此之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乘车前往肯辛顿宫,开始下一个行程。
在这里,李鸿章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参观了宫里的所有物品。有人说,中国人厚古薄今,以古为高,唯独李鸿章厚今薄古,喜好更新,中国清朝政府的大臣如果都能像他那样,何忧国家不会兴盛?
就在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准备离开肯辛顿宫返回行馆时,戈登学校又有20名学生请求与李鸿章见面。 李鸿章不顾年事已高,慨然应允,不仅与他们交谈起来,而且还准备了一些茶点款待这些学生。最后,他还付钱请学生们到伦敦新开办的印度博览会参观。
虽然行程很紧,但是李鸿章还是尽可能地争取一切机会,增进与欧美诸国的联系、交流。12日清晨,李鸿章乘车前往德、法驻英国的使馆开展外交访问。
下午5点,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接受汇丰银行的盛情邀请,前往水晶宫出席晚宴。只见门外车水马龙,水晶宫内名人云集,好不热闹。李鸿章、李经方、李经述以及各位随员,英国使馆的各位官员以及达官显贵们依次入席。
7点30分,宴会开始,汇丰银行经理向各位嘉宾致敬,李鸿章也频繁举杯,并派罗丰禄代表自己致辞,表达谢意。
可见,为了给战后中国的重建储备丰富的资金,身在英国的李鸿章希望借助汇丰银行这样享誉国际的金融机构之力。为了使得借款不再附带政治条件,他用“耿耿之忠诚”、“性情慷慨、品格端方”等形容中国君子的话,来寄予汇丰银行及其主人,以求达成所愿。
次日,李鸿章与英国政府在伦敦进一步磋商通商等事,并应邀前往商务总局参观。
商务总局位于伦敦的西部,街道较宽敞,建筑宏大华丽。英国许多达官显贵的私邸即在此处,鳞次栉比、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还没等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抵达商务总局,该总局总办邀请的近千位宾客已经坐满大厅。
大厅外,前来瞻望李鸿章风采的人,早已将街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还不断有人往里涌,摩肩接踵,几乎无立足之地,连栽种在道路两旁的鲜花都成为这些绅士们的障碍。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伦敦市警察局还特别派人前来维持秩序。
李鸿章一到现场,就立即引起了在场人士的欢呼。商务总局的总办面带微笑,走上前来,表示欢迎,并带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步入大厅。只见在座的宾客立即全体起立,鼓掌致敬。
待坐定之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才发现用山草棕榈装饰过的大厅格外整洁肃穆,大厅的外面正中间位置悬挂的是中国黄龙大旗,左边是英国的国旗,右边是商务总局的局旗。在热烈的气氛中,商务总局的总办和东印度公司中国通商董事先后致辞,分别表达了各自希望进一步与中国通商的心愿。
在答辞中,李鸿章极力强调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特别希望获得使中国在甲午战后得以重建的国际支持和帮助。李鸿章的这番讲话,也令商务总局和东印度公司及在场人士备受鼓舞。
于是,他们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理解和支持。宴会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增进了两国官方和民间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5、工业文明的魅力
16日,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应修造海底电线之忒回台公司的邀请,前往格林威治参观。
该公司还特意请来脱来西、师古德等人陪同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参观访问。
在参观中,忒回台公司总办表示愿意为李鸿章试着给中国国内发送一份紧急电报,以便让中国客人当面见证现代电信工具的便捷、迅速、高效,同时呈上电路单让李鸿章过目。
带着对现代电信事业的羡慕与好奇,李鸿章试着给上海轮船招商总局发出了一份由68个字组成的电报,时间为上午10点29分30秒。
仅仅过了两分半钟,李鸿章就接到了印度马德拉斯的回复;10点31分接到电报,已转递上海。
到10点42分再次接到复电,电报已经送呈盛宣怀。
10点54分,接到上海回电称:电报已经交给上海招商局。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李鸿章虽然在中国倡设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是一个勇敢的吃螃蟹者,但是国内相距毕竟没有那么远。 因此,他不禁感叹道,伦敦与上海相距遥远,而往来电报竟不用25分钟。
当天,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经由威尔士来到了苏格兰。 18日早晨,当地官员拜访李鸿章之后,并为他准备好舟车,供他及其随行人员游览湖光山色,自己则亲自陪同清游半日,借观赏山水,缓解连日奔波所带来的疲劳。
20日,李鸿章到达了格拉斯哥的造船局,开始参观、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李鸿章对苏格兰先进的造船工艺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待江上游览完毕,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下船登岸。时近正午,格拉斯哥造船局监督在工程部设宴,款待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
李鸿章虽然与众人一起列席,但是仍然按照往常的惯例,自带厨师,并依据医生为自己制定的食谱进膳。觥筹交错中,造船局监督举起酒杯发表热情洋溢的祝词。
举杯恭祝格兰斯哥全城日后更加繁荣昌盛。待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告辞出来之后,主人准备好的车辆已经等候在那里。于是,李鸿章率随行人员登车,径直向福赐桥进发。
福赐桥,是结合西方各国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建造而成的,在当时属世界第一;上通轮车,下通轮舶。桥附近住的达官显贵听说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会在这一天前来参观,在车站都早已等候多时了。
李鸿章从车上下来之后,慢慢地走向聚集在车站附近的社会各界人士,恨不得与每一个人一一握手,表示感谢。
欢迎仪式比较简单,脱薇台首先代表大英北境铁路公司恭祝李鸿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接着就介绍福赐桥说:
“此桥为天下第一大工程,您看看就会知道。十分希望您回国以后,使此行您看到的事物能够帮助您下决心采取新的措施,推行新政,那么中国无数子民都会获利。”
在此,李鸿章不仅赞颂了英国桥梁建设工艺的精巧,还以“桥梁”作为寓意申明了中国与西方列强增进交往、强化互信之意。
足见这位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人物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的语言艺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22日,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乘坐火车前往纽卡斯尔,继续访问行程。
当地官员按照预先的计划和安排,早早地就在车站等候从遥远的东方来的客人。李鸿章得知此处与铁路的发明人——史蒂芬逊故居距离不远,就先去造访了。
史蒂芬逊的孙子在路旁迎接,与李鸿章谈起先祖的奇闻逸事,让双方不禁唏嘘感慨起来。在此之后,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再次登上马车,遍游整个纽卡斯尔城。
8月24日,李鸿章终于结束了在英国的访问,前往美利坚合众国。
李鸿章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可以说在当时是没有哪个来自东方世界的政治家可以和他比肩的。
直至李鸿章去世,《泰晤士报》仍对他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若以欧洲标准来衡量,他是一个无知者;但是他富于机智,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和各种类型、各种条件的欧洲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对许多事物都有了一知半解的了解…李鸿章对于事物的本质有着精明的判断能力,他的如簧巧舌和万能大脑,使他能够以奇异而准确的直觉,让那些带着偏见和先入观念的人对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对话方式。
可见,与西方世界的亲密接触不仅令李鸿章看到了洗刷耻辱,振兴华夏之希望,更使之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政治人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