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考场舞弊案:清朝咋处理?违法成本如此之高,宰相大人被直接砍头

考场舞弊案:清朝咋处理?违法成本如此之高,宰相大人被直接砍头

雍正王朝

历史神剧《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之后,立即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开恩科为国家取士,因为这位新皇帝深知人才是国家之本,他特别任命张廷璐主持考试,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可惜这件事情被办砸了,成了雍正皇帝政敌眼中的笑柄:张廷璐辜负圣恩,受皇子弘时的指使,徇私舞弊,给“圣朝”的伦才大典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最后,铁面皇帝雍正不顾张廷璐身为前朝宰相张英之子、当朝宰相张廷玉之弟,下令将张廷璐处斩,换了敢于秉公执法的李绂担任主考,才使国家选才取士的秩序得以维护。

张廷璐

上述情节特别吸引人,跌宕起伏,为“四爷”雍正圈粉无数。电视剧精彩是够精彩,但不是真的。历史上的张廷璐虽然在河南罢考案中影响了仕途,但很快起复,一直做到正二品的礼部侍郎,直到乾隆十年才安祥去世,还被称赞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谥曰“文端”。

张廷璐因科考舞弊被杀固然是假的,但清朝打击多次打击科场做假却是真的。为提高违法成本震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历法皇帝不惜多次让作奸犯科者人头落地,这些人中,职务最高的是大学士,正一品,位极人臣,是不折不扣的宰相。

这位倒霉的宰相大人就是著名的“戊午科场案”的主角、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因科考舞弊被杀的宰相柏葰。

柏葰书法

柏葰不是汉人,也不是满人,而是出自蒙八旗的正蓝旗。他书读的特别好,是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因为成绩很好,进入号称“宰相培训班”的庶吉士行列,授翰林院编修。因为做人特别谨慎认真清廉公正,在官场也算混得不错,逐渐平步青云,终于登上了宰相之位,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开始了人生的巅峰。

清朝中期以后,大学士宰相班子组成结构共有六个,俗称“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尽管排名有先后,但级别是一样的,都是正一品,正国级。柏葰混到这个级别,已经算是位极人臣,无复他求。如果这样坚持下去,他必能在宰相的位置上熬到离休,就是“文正”弄不上,“文忠”也许可以争取一下。

但谁都没有想到,柏葰栽了,栽在了一个看上去并不干起眼的事情上。

文渊阁

咸丰八年,即1858年,柏葰奉命主持顺天府乡试,所谓乡试还不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它的目的是选拔三年一次的举人。清朝考试大体分为三级,童试选秀才,乡试选举人,会试选进士,至于成千上万的考生梦寐以求的殿试,实质是皇帝老儿亲自主持给进士排名次,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上述三个级别无论名次,都是进士。

柏葰主持的,正是这么一场不大不小的乡试,只不过地点是在北京这一带。协助他一起主持考试的,还有两位大人物,一位是兵部尚书朱凤标,另一位是左副都御史兼户部侍郎程庭桂。主持官居的阵容实在是够强大,一位正一品的大学士,一位从一品的六部堂官,一位从二品的侍郎,因为一般的乡试都是某省学政主持。

考场

考试如常进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将是大清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科场案,宰相大人柏葰也没有意识到不仅他的官当到头了,生命都要走到头了。

当年9月,考试结束后发榜,问题来了。一个月后,御史孟传金上书,揭发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平龄,考试成绩是第7名,此人的试卷墨迹有问题,誊写的卷子和原卷有很大出入。咸丰皇帝高度重视,当场下令由怡亲王载垣彻查——这没什么,很正常,任何考试都可能出现揭发,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多数不了了之——柏葰就是这样想的,再加上他确实也认为自己在考试中没犯什么原则性错误。

梁家辉片咸丰皇帝

怡亲王载垣——就是《雍正王朝》里老十三允祥的后代,去查了,一查还真发现了问题——那个叫平龄的考生身份不一般,居然是个混娱乐圈的,现在叫明星或演员,过去叫戏子!这下问题严重了,一个戏子,是怎么隐瞒了身份蒙混过关参加考试的?还得了第7名!我们今天的考试没有任何职业歧视,只要成绩够好就行,不管你是哪一行的,但清朝不行,戏子就不可以参加考试,因为戏子在那个时候属于下九流,社会地位极低,没有资格参加国家公务员的考试。

怡亲王载垣查过之后,发现有问题的还不止平龄一个人,而是有五十多个人!咸丰皇帝大为光火,立即下令,将主持考试的大学士柏葰、兵部尚书朱凤标,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进行双规,听候处理。皇帝很伤心,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列强步步紧逼,发逆肆虐东南,自己当了8年皇帝,情况越来越糟。看来,乱世必用重典,矫枉难免过正,不下猛药看来是治不了这陈年老病了!

榜单

下定决心的咸丰皇帝立即成立专案组,级别之高令人咋舌:怡亲王载垣(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铁帽子王),吏部尚书全庆(从一品)和兵部尚书陈孚恩(从一品)。两个铁帽子王,两个一品大员。专案组成立后,柏葰可能也察觉出问题重大,他入园求见皇帝,但皇帝不见,派人传话给他:要相信组织,相信正义,可以正常上下班,见面就不必了,避嫌。

高级别的专案组提审平龄,平龄大叫冤枉,我又不是专业演员,平常玩玩票而已,怎么能说我是戏子?但专案组关心的不是他戏子不戏子,而是墨迹不一的问题:考生自己写的卷子是墨卷,为防止让考官看出考生信息,给考官看的卷子要挡住名字并用朱笔誊写一遍。在平龄的墨、朱卷上,出现了太多的问题,错别字很多,诗文不通,但在朱卷上,很多错误都被改过了!傻子都看得出来,这里面有猫腻。

殿试

咸丰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了,他令专案组成员、刑部尚书赵光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召开封闭会议,将这次顺天府乡试的所有中举试卷像过筛子一样,一张一张筛一遍!这一筛问题更大了,居然发现有50多张试卷存在问题,最严重的一张居然有300多个错别字!咸丰皇帝彻底蒙了,我大清国这是怎么了,怎么连科举这种国家的根本都烂到根子上了?

咸丰盛怒之下,将三个主考官一撸到底,要求组织人事部(吏部)此案一定查出水落石出,不管涉及到的人官职再大,爵位再高,功劳再多,关系再复杂,有一个算一个,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在皇帝一再严令之下,吏部的处理意见出台了,可咸丰皇帝一看,气得差点背过气去:涉嫌舞弊的秀才们革去功名,不得再考;三名主考官革职并罚俸。

柏葰

你们这是挠痒痒吗?你们这是在惩治腐败还是在鼓励腐败?违法成本这么低,稍给点利益就动歪脑筋了!咸丰皇帝把上书扔回去:再审,我要苍蝇老虎一起打!

专案组只好再审,其实案情已经清楚了,柏葰作为主考官,确实有问题,但这问题可大可小,高抬贵手,他什么事都没有;如果从严,这就不好说了。简单说,有一个叫罗鸿绎的考生,水平不怎么样,但家里有钱,他考试成绩不怎么样,柏葰就打算把他给淘汰掉。但罗鸿绎向柏葰的门人靳强使了钱,靳强就向柏葰求情,柏葰千不该万不该答应靳强让罗鸿绎过关,他这就不是负连带管理责任、而是明目张胆搞掉包了:你让罗鸿绎上了,势必会有一个本来应该中举的考生被换下来。

至于这个被替换的考生十年寒窗全喂了狗,大清的考场风气进一步恶化,皇帝的权威再一次被打了脸等等等等,柏葰没有想过,就算想过,也没当回事。而几个当事人,也只是拿了二三百两银子而已——卖了一个人的前途,只为这几百两银子,可被替换的人,毁的就是一生!

行贿受贿

怡亲王载垣看皇帝动了真气,只好公事公办,上书将相关责任人该罚就罚,该打就打,该投入牢房就投入牢房,但主考官柏葰,他动不了,柏葰级别太高,这要请示皇帝的圣意,他只是提供刑部交上来的建议:柏葰知法犯法,徇私舞弊,辜负圣恩,判:斩立决。但这个时候咸丰皇帝犹豫了,他已经想了多日,没有主意。柏葰这么高的级别,这么大的学问,这么好的官声,不好办哪!柏葰这样做,一不是为了钱,因为他一分钱也没捞,也不是为了名,就错在一时心软听了门人靳强的话,甚至革职罚俸都有点过了,怎么说他都是老革命,又能干,又清廉,又有学问,威望那么高,是国之干材啊!

拿不定主意的咸丰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商量怎么办。他把刑部斩立决的意见交给大家公议,问:“柏葰冤枉吗?”

御前会议

这意思很明显,这时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替柏葰喊声冤,他就可以顺坡下驴,从轻发落,毕竟柏葰还算是个好干部,有错误在所难免,可以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给他机会,对待犯了错误的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嘛!

出乎咸丰的意料,满朝文武听了他这话,没有一个吭声的,全部站在那里,眼睛看着脚尖,皇帝说什么,他们仿佛没有听到。过了好久,才有一个大臣站了出来,说:“臣有话说!”

“终于来了!”咸丰皇帝心里想,他有点激动,毕竟他不是一个喜欢杀人的皇帝,特别是杀这种无论是才识还操守都不错的宰相。可当他看明白是谁的时候,笑不出来了,因为这个站出来的人的肃顺。

《火烧圆明园》中的肃顺

肃顺是当朝第一厉害人物,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官虽称不上极品,只是从一品的六部堂官,当时还没当上协办大学士(副总理),但他的影响却是朝廷第一人。什么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的哥哥)在肃顺面前,只是小跟班而已。他虽是满人,却深知要论才学见识,汉人中藏龙卧虎,远非满人可比。所以他大力举荐曾国藩掌权镇压太平军,如果不是肃顺,就没有曾国藩的湘军,就没有同治中兴,也许大清会提早半个世纪退出历史舞台。

咸丰看到肃顺出列,倒吸一口凉气,他太清楚肃顺的能力了,同时也太清楚肃顺的立场了。他、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是反柏葰铁三角,肃顺既出,大概柏葰的命是保不往了,同时,他也清楚了为什么满朝文武不愿意为柏葰说句话,因为有肃顺他们在。

曾国藩

肃顺说:柏葰知法犯法,伤及朝廷的体面,伤及皇上的脸面,伤及社稷和天下,他作为宰相,不能匡正整治,反而知法犯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壮国威,提高违法成本,让后来者没有胆量以身试法,所以,柏葰非死不可!

咸丰思忖再三,叹息道:“好吧,那就按先前刑部的意见办吧。”刑部的意见,斩立决。咸丰发布公告,警告那些蠢蠢欲动者:“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自来典试诸臣,从无敢以身试法者。不意柏葰以一品大员,辜恩藐法,至于如是!”

在表达坚定支持刑部意见之后,咸丰皇帝还表达了他柔情的一面,说:“就所供各节,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

恭亲王奕訢

至此,轰动一时的戊午科场案告一段落,此案牵涉91人:5人被斩首,其余被处以各种惩罚。据说此案一结,使多年来科场混乱秩序为之一新……此案和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场案,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称为清朝三大科场案。《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璐科场舞弊案”,在上述三案比起来,不算严重的。

最后,说下力主将柏葰处以极刑的三位朝廷栋梁的结局:咸丰皇帝临死前,立遗嘱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掌握大权,结果,咸丰尸骨未寒,身在北京和洋人周旋的恭亲王奕訢和慈禧太后密谋夺权,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处死,成功上位,中国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的统治。

垂帘听政

同治皇帝即位后,肃顺等人的势力已经被肃清,有御史上书请为柏葰昭雪,经过调查后,对柏葰戊午科场案做了盖棺定论:柏葰在科场案中不可谓无罪,但他被处死和载垣、端华、肃顺有直接关系,如今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政通人和,要对柏葰法外施恩。最后的决定是,赐柏葰儿子以四品卿衔,以六部郎中候补……算是对柏葰的补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成本,考试,国家,宰相,清朝,大人,张廷璐,皇帝,处理,违法,观点评论,端华,宰相,郑亲王,张廷璐,咸丰皇帝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本,考试,国家,宰相,清朝,大人,张廷璐,皇帝,处理,违法,观点评论,端华,宰相,郑亲王,张廷璐,咸丰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本,考试,国家,宰相,清朝,大人,张廷璐,皇帝,处理,违法,观点评论,端华,宰相,郑亲王,张廷璐,咸丰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