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但是,进入了近代社会,并不代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相反,当时由于清政府长期实现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屑于外界进行交流,从而导致了中国日益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和潮流。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则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上的国家都先后确立了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并且,在进行革命的同时,思想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
政治上、思想文化上,西方国家都为本国的资产阶级创造了十分好的发展空间,不断滋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制度的产生。
在19世纪的下半叶,在手工业领域相继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尤其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进一步刺激了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工具和制度不断地出现,大大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此后,欧洲主要国家又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从过去的农业时代不断向工业时代迈进。
截止到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西方主要国家都已经或多或少完成了本国的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时代,成为了工业国家。
可是,在东方,还有很多像中国一样来不及进行工业革命,就被西方殖民者强行打断了工业发展道路,民族工业只能在曲折中艰难进行。
直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也没能够完整地建立起本国、本民族的工业体系,而原有的工业体系不仅门类不齐全,而且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基本没有,轻工业比例虽然不小,但是工厂数量相比较发达国家根本微不足道,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中国工业的腾飞,还得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当年苏联决定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开始。
也许有人看到156这个数字会觉得微不足道,甚至觉得仅仅156个工业项目,对中国工业的帮助有那么强大?可以肯定的说,援助156个工业项目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就是放眼现在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旧中国艰难的工业化
而能否实现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近代化的重要标准。如何实现工业化,成为了很多国家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农业文明时期,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大量的人口,比较先进的社会制度、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业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明成果,直到现在,中国的农业文明成果依然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只是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
两千多年前,我们就已经能修建都江堰那样宏伟的水利建筑,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强大的表现?
但是,人类文明还是不断向工业文明转变,而很可惜,在工业文明早期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并不能够很好地抓住时机,成功向工业文明转型过渡,最终错失了发展的最好时机。
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有了向大规模生产转型的基础,可惜,最终这株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没能成功发展壮大起来,就被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摧毁了。
西方侵略者侵入之后,不断地想要将旧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材料生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因此疯狂地对中国展开掠夺。
虽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早期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中国的民族工业由于长期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再加上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着资金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先天不足,很难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同时,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政府不稳且多变,加上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并不能给民族工业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因此,近代中国工业长期发展不起来,旧中国几乎是零的状态。这一改变,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二、新中国的工业化
由于将近100多年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战争的摧残,新中国建立之初原有的工业基础可以说是非常的落后和薄弱。
在1949年,全国的工业产值不仅远远低于英美苏等发达国家,就连印度也比不上。同时,工业产值的构成绝大部分都是轻工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有限,而且水平有限。
面对这一情况,在建国早期,伟人曾经讲过关于"我们现在能造什么"的精彩谈话。如何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增强国防力量,还能够尽快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坚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所以我国希望能够借鉴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从苏联方面获得工业化援助。
中苏两国经过艰难的谈判之后,最终达成了共识,苏联同意援助中国,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
新中国很快就基于苏联的发展模式,制定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就是倾举国之力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
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首批确定为50个,主要涉及了电力、钢铁等基础重工业领域,这些工业项目基本落户在工业基础比较好的东北地区。
1953年,经过协商之后,苏联方面追加了91个工业项目,这些工业项目主要也还是落户在东北地区,涉及的门类远远比首批的工业项目要多。
后来,在1954年,赫鲁晓夫为了在共产国际上争取到中国的援助,又追加了15个中国急需的技术水平比较高的15个援助项目。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一共援助了我国156个工业项目。并且截止到一五计划结束前,将近70个工业项目完成建设并投产,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我国不仅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化体系,还出现了一些之前从未有过的新的工业门类,如塑料、飞机、汽车等工业门类。
我国极大地改变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工业残缺不全的面貌,为后来的"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的工业体系和门类不仅更加齐全和完善,还改变了过去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布局。
在内地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形成了新的工业带,提高了国家工业的安全性。而这自然离不开苏联人的鼎力相助。
三、前所未有的苏联援助
在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中,大部分援助项目的设计和设备制造都是在苏联专家和工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并且在建成投产之后,苏联专家和工人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方案,对工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和工人一度高达数万人,对新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甚至可以说是苏联人手把手帮助早期工业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起来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苏联人的大力帮助之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工业产值不仅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主要的工业产品生产还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比如钢铁和电力,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苏联前后为援助中国的工业项目投入的资金高达上百亿卢布,并且其中大多数资金都是无偿援助或者是低息贷款。这样的大手笔援助不仅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就是放眼现在前所未有的。
虽然苏联对我国早期的帮助很大,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就不断加强了对台湾和日本的武装,甚至默许了日本重新发展重工业。
而苏联为了避免直接与美国爆发冲突,只能选择尽可能援助中国,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归根到底,"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国家的发展始终还是应该依靠自己,立足于自强,才能免受他人的摆布。
虽然苏联的援助帮助了我们很多,但是后来中苏交恶,苏联毫不留情面撤走所有专家和带走全部资料也给我们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因此,唯有自强才是最好的发展道路!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