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俄罗斯,自彼得大帝开启了侵略别国领土、扩大俄国地盘的征程后,薪火相传,直到今日。其间,胜利自不必说,失败,尤其是几次重大的失败,触目惊心,饱受污辱,影响深远。直捣黄龙。
于是,为了获取出海口,为了实现先人的“美梦”,为了称霸欧洲,沙皇尼古拉一世自不量力,乘机行动了。1853年10月,俄国向土耳其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法国为保持和扩大在土耳其的影响和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双方共投入兵力近200万。其中,盟国方面约100多万,俄国方面约70多万。战争在高加索战区、克里米亚战区等同时展开。由于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盟国,俄国恶耗不断,接连败北,随着1854年9月的到来,俄军坚守了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沦陷,俄国彻底的失败了。
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俄国与盟国签订和约,屈辱的、无奈的、被迫的接受了苛刻的“指令”: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并将比萨那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
克里米亚的战败,致使沙皇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深了俄国的农奴制危机并走向崩溃。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战争伊始,波军大举进攻,摧枯拉朽,很快占领了西乌克兰及其首都基辅。红军从失利中清醒,迅速反攻。在反攻中,也是摧枯拉朽,轻易取胜,不加思索,挥师西进,越过国界,直逼波兰首都华沙。但波兰在当时的协约国支持下,迅速调整部署,利用红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等弱点,突然发起反击,再次摧枯拉朽。红军措手不及,十分被动,加之远离本土,后勤不济,连续征战,将士疲惫,全线溃退,撤回涅曼河畔。此战役,红军损失兵力20多万人和大量的武器装备,已无力再战,遂和谈签约。
1921年3月,经过一番唇枪舌剑,讨价还价后,俄、波双方签订了合约,合约规定:俄波之间的边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里,使西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划归波兰。
华沙战役的失败和影响,斯大林后来进行了剖析,比较中肯,于今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他说:“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不所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说来搞笑,进军阿富汗这么重要的政治军事行为,却没有经过苏共政治局的研究讨论,而是党的“沙皇”勃列日浧夫召集防长和外长开了个碰头会便定了下来。在1979年的圣诞节之际,在空降兵的配合下,苏军以10万多人的兵力,兵分两路,实行“闪电战”,一举攻占阿富汗。既定事实形成后,勃列日涅夫向政治局进行了通报,政治局惟有默认。但阿富汗人民却不默认,各路游击组织“揭杆而起”,纷纷拿起武器,以不同的方式抗苏反苏,打击侵略者。
阿富汗战争进行了十年,苏军深陷泥潭。随着苏军伤亡的逐渐增加,苏联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也不断增大;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军事费用已占到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2%,苏联的国民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已不能再承受。不得已,1988年2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开发表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声明,1989年2月撤军完成。
军队虽撤了,但恶劣的影响挥之不去。不但导致苏联的国际声誉空前的下降,更重要的是,阿富汗战争的失败与其它重要因素相结合,直接导致了1991年苏联的解体。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今天的俄罗斯,你忘记了吗?(李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