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自公元988年被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选为古罗斯国教后,一千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东斯拉夫人的信仰。
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红色苏维埃成为莫斯科的主宰。
在很多苏联时期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宗教活动的影子,难道暴脾气的斯大林把俄罗斯人一千年的信仰给灭了?
到了1472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做出了和前辈弗拉基米尔一世一样的选择,他也要去拜占庭找个老婆,但那时候拜占庭已经被奥斯曼帝国灭了。
所幸还有个亡国公主活着。
1472年11月,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的索菲亚公主,这意味着莫斯科大公国从法律意义上成为了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
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也就成为俄罗斯的国徽,从此双头鹰也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象征。
东正教作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沙皇俄国的国教。
这个传承一直延续到俄罗斯帝国的覆灭。
有一句话叫作暴力是历史的接生婆。
不管这句话对错与否,至少在苏联前期,对付宗教的手段还是相当暴力的。
刚入主莫斯科的苏俄政府一开始的政策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尽快灭掉宗教。
这个情况一直到卫国战争的爆发才发生转折。
卫国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企图利用东正教来团结苏联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建国初期的阶级矛盾在外敌入侵面前成为了次要矛盾。
斯大林:牧首啊,我们想给人民提供宗教服务,你看需要什么帮助呢,尽管开口。
牧首:我们缺神父,非常缺。
斯大林:为什么缺神父?
牧首:……(心里小声嘀咕:不是被你送进去吃牢饭就是吃枪子了)
犯难的牧首有苦难言,于是灵机一动回答道:
因为神父去从事更喜欢的职业了,比如人民委员会主席。
斯大林闻言大笑(斯大林是神学院毕业,时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这个笑话反映的就是斯大林时期,神父是苏联的高危职业之一。
特别是大清洗时期,有三大高危职业:军官,神父,官员。
因此,苏联的宗教政策可以用卫国战争作为分界线:
战前的政策是尽快消灭,战后则允许你信,但不允许向孩子们传播。
卫国战争之前全部被关闭, 宗教组织被严格控制, 正常宗教活动也被限制。
大批神职人员被迫还俗、被驱逐流放、被拘禁关押, 甚至被处决。
在《苏俄刑法典》中也颁布了非常严厉的条款,进监狱或者劳改的神父不尽其数。
这也是后世认为苏联对待宗教太过残暴的原因。
毕竟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有着完整的组织和思想体系,要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等到卫国战争爆发后,为了利用宗教团结苏联各族人民,斯大林开始缓和跟宗教的关系,并允许苏联人民合法信教了。
此时苏联的宗教才得到一定的生存空间。
直到二战结束,苏联人民可以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了,苏联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已经缓和了很多,不再决定快速消灭,但必须在合法的教堂、合法的地点进行活动。
但合法的场所少之又少,可以用稀少来形容。
因此很多人采取了地下活动,以不合法的方式进行宗教活动。
当局也知道有这种情况发生,只不过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一条政策从列宁开始,到勃列日涅夫都是一以贯之的。
这条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苏联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变局中是非常罕见的。
但戈尔巴乔夫除外。
因为他是典型的投机主义者。
戈尔巴乔夫对待宗教的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刚上位的戈尔巴乔夫对宗教问题缺乏认识,因此延续老一辈的路线。
第二阶段:为了获取宗教势力的支持,他不断让步,放任宗教势力自由发展。
戈尔巴乔夫这种不成熟的政治考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为了短期利益的投降主义让苏联陷入宗教纷争。
没有了苏共的领导,苏联不同宗教势力内斗频繁,此后逐步演变为撕裂苏联的一股力量。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苏联对于宗教的态度从建国初的全力剿灭,到卫国战争爆发后利用宗教团结各族人民共御外敌,总的来说是一种从消灭到默认存在的态度转变。
但戈尔巴乔夫的盲目改革,最终导致苏联对宗教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