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一次黄河上的秘密护航 | 姚景强》
生活在深圳这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乏南腔北调。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区里,花池旁边的凉棚下的几条连椅上,每天从早到晚总是坐满了闲聊的人们,操着南腔北调,或讲述街头见闻,或侃侃而谈自己的要么平凡、要么传奇的人生。有一天,一位湖北武汉籍的耄耋老人,正向人们讲述他当年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做保卫工作期间,曾经担任过苏联专家的警卫,在周恩来总理视察三门峡水库大坝时,还曾负责近卫警戒,当面给周总理敬过礼。
周恩来总理在三门峡水库工地视察
当听他谈到给苏联专家当警卫时,我蓦然想起十几年前在济源市政协做文史工作时,市公安局民警朱良珍,曾向我讲述过上世纪50年代,在黄河上为苏联专家秘密护航的事儿——
朱良珍告诉我,1954年4月,他在当时的济源县公安局关阳派出所做内勤工作时,曾奉命护卫苏联专家秘密视察黄河。他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那时,他们派出所只有4名干警,所长陈振生赴开封省公安干校学习,所里只剩下他和李文奎、卫世立三个一般干警,而李、卫二人经常下乡,所里经常只有他这个内勤一个人值班。
关阳派出所地处王屋山下的黄河北岸,也叫水上派出所,主要负责第五区(今大峪镇)的户籍、治安保卫工作,管理济源黄河沿线7个渡口和所有的船只、船工。
那年4月中旬的一天,他在所里正忙着,关阳船工会主席卢景河领着新安县人民政府的领导来到所里,说国家有重要任务需要借用5只木船。新安县地处黄河南岸,关阳与新安隔河相望,两岸群众特别是船工平时多有交往。当时由于保密,新安县的领导并没有说明什么任务和具体时间,只是说原来准备用新安县的船,但新安的船既少又陈旧,没有安全保证,所以决定改用济源船。根据需要,每只船上的船工,有掌舵的艄公,还有摇橹的,以及纤夫等,至少也得16个人,5只船就得配备80名船工。并且,所有上船人员要严格审查,历史清白,政治可靠。卢景河主席对朱良珍说:“5只船80名船工不成问题,政治审查,就由你们派出所负责吧。”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朱良珍果断地接受了任务。
关阳派出所辖区内的关阳村,古为黄河渡口,乃豫西地区黄河岸边重要的水旱码头,当地村民自古而今“多以稼穑,间操舟楫”为业,商贾所云“千帆村前过,门联十三省”,就是对这一带水上漕运交通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1947年8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陈 (赓)谢(富治)大军,主要就是从关阳和附近的长泉等渡口集结后,在当地船工和济源支前民工的大力支援下,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阳一带,尽管群众生活并不富裕,但是,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渡船和船工。送走新安县的领导后,朱良珍和卢景河马上展开了工作。首先挑选船只。当时济源有30多只船,朱良珍和卢景河经过认真筛选,从中挑出了5只最好的。这5只船有关阳村的“老瓜皮”和“新瓜皮”船,长泉村的“圪塔”船,下关村卢方龙的“方船”和竹峪崔杰山的“大圪塔”船。
2019年12月,济源市关阳新村革命纪念馆落成后,87岁的老船工卢光修(左一),为村民讲述当年关阳人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情景。
黄河行船,关键在艄工。艄工既得政治可靠,还得技术过硬,更要有眼力、气力和胆量。为了抓好落实,朱良珍和船工会的领导决定采取“三定”的方案,即“定船、定艄工、定船工”,来选艄工和船工,用哪里的船,就定哪里的艄工和船工。经审查,长泉“圪塔”船的艄工陈书杰,关阳“老瓜皮”船的艄工卢书功,“新瓜皮”船的艄工卢景林,下关“方船”的艄工卢方龙很快就被选定下来,但竹峪“大圪塔”船的艄工崔杰山虽然技术不低,但他家里是地主出身,本人又是地主分子。很显然,在当时的时刻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的年代里,崔杰山是不适合参加这次秘密行动的。于是,朱良珍和卢景河果断决定,将他们全家都请下船,又选了一名艄工崔怀金来撑这条船。艄工定好后,很快又在200多名船工中挑选了75名船工。
经过几天紧张挑选,船只、艄工、船工全部选定。朱良珍和卢景河带着5只船80名船工全部集中到清河口,每天组织船工们在船上反复检查,修理船只,进行政治学习和安全教育,寸步不离清河口,等待任务的到来。
整整过了半个月,4月下旬的一天早上,黄委会清河口水文站的领导来到船上,要大家做好准备,说任务今天就到!大家听了,心里十分激动,赶紧把各种设备又细致地检查了一遍,还将船只进行编排,最好的“老瓜皮”船定为3号主船,其余1号、2号船为开路船,4号、5号船为护卫船。
上午10时许,只见大约有40多人徒步来到清河口岸边。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早上从新安县西沃口乘船渡过黄河到长泉,又徒步走了十来里山路到达清河口的。他们依次上了船,7名白皮肤高鼻梁的苏联专家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上了3号主船,还有几个可能是水利部和黄委会的领导也跟了上去。一些带有“勘察队”袖章的人分别上了1号、2号和4号、5号船。随同前来警卫的省公安厅二处梅经五处长,拉着朱良珍和卢景河上了3号主船。
10时30分,所有船只从清河口出发了。每条船上的艄工、船工稳稳地驾着船,行驶在黄河上,中央领导和苏联专家沿途不时地谈论着黄河两岸的地形地貌和黄河流速的急缓。穿过牛湾、长泉、关阳几个渡口,到达交兑渡口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有人宣布开饭。于是,大家在航行中开始吃饭。苏联专家吃的是从一个竹箱里取出的面包、牛肉等,中央领导吃的是自带的饭,其余工作人员,吃的是由后勤人员发给的每人一只烧鸡四个烧饼,船工们吃的是自做的小米饭。
吃罢饭,船行至河清口(注:位于今坡头镇)时,朱良珍看见张澜副主席和傅作义部长把地图打开,问艄工道:“你们的杜八乡(注:应为“杜八联”,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群众武装,因由八个村联保而得名,是“杜八联抗日自卫团”的简称)在哪?”艄工高声答道:“就在河北边!”
一路上,又经过了蓼坞、连地、马住等几个济源境内的渡口,就进入了孟津境内的河段。下午5时左右,船快到目的地时,后勤人员通知卢景河把所有船工的工资核算了,然后由卢景河打条把工资领了。他们又让朱良珍打了一个收条,发给两万元(注:旧币)的出差补助。
下午5时半,大家到达目的地孟津县白鹤渡口。船停好后,中央领导和苏联专家等一行人依次下了船,坐上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小轿车往洛阳方向驶去。朱良珍和卢景河以及船工们,挥手与中央领导和苏联专家告别后,准备返航。
在返航途中,朱良珍觉得轻松了许多。他想:今天护卫苏联专家视察黄河,用了整整7个小时,行程70余华里。一路上,船工们凭着娴熟的驾船技艺,稳稳地渡过了八里胡同、滚锅、猪圈窝、狂口、谷洞、阎王窝、石河、圪塔、小浪底、大河、橡壳河等11个有名的水浅、浪大、易出事故的急流险滩,充分展示了济源船工高超的行船技术,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重大护卫任务。
朱良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公安干警,还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天晚上,他反复思索,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为什么能顺利完成这次重大任务呢?他总结出了三个原因:
第一,济源船工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在整个黄河航线,上至陕西潼关,下至山东济南,济源船工的技术是数得着的。因为黄河在济源的水道既有山河,又有坡河,长期行船,山河、坡河的水性情况他们了如指掌,哪里水深哪里水浅,水流急缓,拐弯抹角,河底大石岗等等,他们摸得一清二楚,他们有眼力,有气力,有胆量。
第二,济源的船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有高度责任感。1947年8月,人民解放军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时,关阳、长泉、竹峪三个村的船工,顶着枪林弹雨,把解放军一船一船地送过黄河,立了大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派出所和船工会的工作认真负责。可以说,派出所在这次护航工作中功不可没。在挑选船只船工时,我们派出所和卢景河主席不分昼夜连轴转,尽心尽职把济源最好的船只,最棒的艄工和船工挑了出来。我们和船工一起,昼夜吃住在船上,组织船工们学习、备勤,使他们坚定了完成任务的信心。
这次护航任务完成后,省公安厅的梅经五处长,在一次省公安干校学员大会上作报告时,还特意表扬了关阳派出所。
如今,举世瞩目的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建成发电了。自从那年朱良珍向我说了他曾带领船工为苏联专家护航之后,好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国家治理黄河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与那次苏联专家考察有没有关系?有一次,我在济源市图书馆查阅资料时,竟然在一本没有封面的《人民画报》上无意中发现,早在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后,就向苏联政府提出聘请专家综合组来我国帮助解决黄河规划的任务。1954年初,由苏联专家组组长阿•阿•柯洛略夫和其他6位专家组成的苏联专家组到达北京,同年2月,苏联专家、中国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了黄河查勘团,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和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带队,从兰州上游的刘家峡到黄河入海口进行了实地查勘。至于朱良珍他们那一次护卫苏联专家视察黄河,难道也与日后的小浪底工程有很大关系?我从另一份资料可以看出,自从苏联专家视察黄河后,国家对治理黄河进行了规划。1955年7月18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个报告提出了治理黄河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
邓子恢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报告
当时,三门峡和刘家峡两座大型综合性水库,列入了近期规划。至于小浪底水库,虽在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中没有明确提出,但在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中,谈到从禹门口至桃花峪这一段时指出:“这一段从禹门口到陕县两岸是黄土高原,河道开阔;从陕县到孟津是峡谷地带,是控制黄河下游的关键地段,又同山西、河南、陕西的工业区都靠近,因此这一段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发电;从孟津以下基本上是平原,河道平缓,可以设坝灌溉附近的农业区。”这里可看出,“从陕县到孟津是峡谷地带”,“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发电”,指的便是今日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孟津以下“设坝灌溉”,指的便是小浪底的二坝——西霞院水库。现在回想起来,济源公安和船工,为小浪底建设的前期规划也算出了一份力。而当初护送苏联专家的船工们所在的关阳、长泉、竹峪三个村,则成了小浪底工程的移民。
小浪底水库大坝
为了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们毅然告别故土,无私地搬迁了,那里已成为一片汪洋,随之形成的27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一派高峡平湖,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水上旅游胜地。小浪底的二坝库区,即西霞院水库中的200亩西滩岛,是在原来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的老西滩之万亩滩涂之上,人工堆岛而成,是老西滩的一个缩影。新西滩的成功堆岛,犹如西霞院水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为小浪底景区的水上旅游又添一景。
西霞院水库中的西滩岛一瞥
2023年1月8日写于深圳龙岗星光之约
作者简介
姚景强,1955年3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艺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杂志、《奔流》杂志、《湖北日报》 《牡丹》杂志《济源文学》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牵头主编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 《文脉思礼》两部著作,著有《文脉履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