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吃货新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孝庄太后怒斥康熙皇帝,若玄烨再急功近利,不光是吴三桂,哪怕再错一步,都会酿成激变。
全文1980字 丨 阅读约需6分钟
“郑要天天看着它,夜夜想着它,二十年后,看郑能不能做成这三件大事。”
六字之言,三藩当前。足以见少年康熙藏在胸中的壮志豪情、显在宫外的抚民安世之心。第一件大事,当步步斟酌、前后考虑,但即位不久,康熙皇帝就动了撤藩的念头。
康熙皇帝先是召三位藩王进京,平西王吴三桂拒绝进京,时情之下,康熙皇帝对诸位藩王相称绝不撤藩;下一步却径直来到了孝庄面前,三言两语之下,便被孝庄看出其意在撤藩。
一、孝庄“不问国事”,却在事中
在康熙皇帝脚步之前,代父进京的吴应熊已看出康熙皇帝的撤藩之意,早已在康熙皇帝面前表明其忠臣之心。吴应熊心里清楚当今朝上当政的虽是康熙,但国家大事的绝对话语权仍掌握在孝庄太后手里。
见到孝庄太后,吴应熊迎合其爱好,先是献上了西南地界奇异的花卉,讨其欢心。接着便再次表其忠义之心,希望能够得到孝庄太后的庇佑与支持。
孝庄太后早已将吴应熊的心思看的清清楚楚,直言吴三桂是清朝功勋之臣,称赞其忠义之心可表天下。
孝庄太后此意并非真正的称赞平西王吴三桂,而是安抚平西王想要异动的心思,以保此时尚未在朝中立稳根基的康熙皇帝。待康熙皇帝收拢朝中大臣之时,再行撤藩之举。
但康熙皇帝却意非如此。
康熙皇帝进门,孝庄太后故意未将视线从花草上移开。但孝庄太后已经从吴应熊的到访得知康熙有撤藩之意,否则吴应熊不会特意来表忠义之心。
事情发展到这里,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心里都打着各自的算盘。
康熙皇帝:每年三大藩王的军饷、抚礼都要从国库中出,国库之余实在难以为继。且平西王吴三桂身为臣子,却对皇帝的诏令视若罔闻。朝中党派勾结,尚需处理,留着三大藩王无异于养虎为患。
如此,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同有撤藩之意,只是两人谋略不同。康熙皇帝意欲先发制人,而孝庄太后则想不战而胜;年轻气盛与老谋胜算的差异就在这立马显现出来了。
二、康熙撤藩,三藩仍藩
康熙皇帝视察民情,发现地方官员们只遵从藩王旨意,不从王命。且平西王吴三桂每年征收地方钱粮,征收地方火耗是朝廷的两三倍,其存储的粮食可供其三十年之久。
平西王用征得的粮食换取战马、地界,成为康熙皇帝下令撤藩的导火索。
收到吴应熊书信的平西王吴三桂已经得知朝廷有撤藩之意,吴应熊在书信中劝其父吴三桂主动撤藩,以表对朝廷的衷心。镇守西南边陲多年,吴三桂哪里舍得就这么放弃自己多年的心血,尚且将计就计,顺着吴应熊的意思,向朝廷上书,请求主动撤藩。
虽然表面俯首称臣,但吴三桂此信绝非主动撤藩。
吴三桂是想借此信一探康熙虚实,如果皇帝确实有意撤藩,则会借此信下旨撤藩。一旦下旨撤藩,吴三桂便会反。二探其他藩王之意,假使康熙皇帝下了撤藩令,则不止平西王吴三桂一个,耿精忠、尚可喜则必定也被撤藩,则可先行缓兵之策。待其他藩王有所行动之后,再行定夺。
撤藩令传到孝庄太后耳里,直言康熙乾坤独断。
孝庄太后道:古今多少帝王多为奏折所误,平西王吴三桂上书撤藩,不是想要你准他的折子,而是拒他的折子。以此来蒙蔽朝廷,蒙蔽皇帝。
此时的朝廷也已是积弊已久,想要根除这些弊病只能缓治,而不能急攻。对付三大藩王的上善之策只能是逐年削兵,化险为安。最佳的策略是等他们都老去,大家都利索。
而康熙皇帝的想法与孝庄太后一比,则俞显欠缺考虑。
康熙皇帝以为:一、朝廷当今之力比吴三桂仍有较大胜算,朝廷兵力足以踏破西南边陲半境;二、吴三桂前半生叛明,如若后半生再叛清,则成了天下唾弃之人,无人与之为伍,更无从得民心。
但康熙皇帝忽略了吴三桂的绝对势力和他逆反的决心。
当康熙皇帝的撤藩令到达平西王吴三桂手里时,吴三桂明白已别无他法了。便向朝廷提出了天价条件,要求朝廷提供车驾、为遣散的兵将提供住宅,田地,还要为撤藩之举支付巨量钱财。
至此,康熙皇帝虽表面已行撤藩之举,但并无撤藩之实。三大藩王仍然是盘踞一方,虎视相向,吴三桂虽遵旨意撤藩,但也迟迟未动身。
吴三桂非但迟迟不肯动身,反而是封锁了西南边陲各地进出之路,斩杀了朝廷命官朱国治,自己也披上了压箱底十几年的战甲。
且不说撤藩之举最后结果如何,但从此处论,康熙皇帝撤藩治具与孝庄太后的布置背向而驰,看似胆识过人,实则谋略不足。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