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北部,有一片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2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的河谷地带——这就是著名的伊犁河谷。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素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天马故乡”等美誉。
一
明瑞是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一等承恩公傅文,叔叔是一等忠勇公傅恒,姑姑是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等清朝名臣是他的堂兄弟。所以,明瑞的人生起点明显比别人高。
最初,明瑞以官学生的身份承袭了父亲的一等承恩公爵位,不久又奉命以副都统衔担任领队大臣,出征阿睦尔撒纳。一年后,阿睦尔撒纳被清军击败,明瑞胜利班师,被乾隆皇帝提拔为户部侍郎、参赞大臣,公爵前加上“毅勇”二字,变成一等毅勇公。
1762年,清廷第一次设立伊犁将军,作为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其职权是“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在伊犁将军之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分驻天山南北各地,管理本地军政事务。
二
在担任伊犁将军5年期间,明瑞赤胆忠心,敢于直言,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大量涉及防务、屯田、开矿、开办牧场、审理案件、维护驿站等诸多问题的奏折,达800多件,几乎两天发出一道奏折。
按照清廷的初衷,是想把伊犁将军依照各省驻防将军衙门的成规设置办事机构。明瑞认为这不妥,奏报乾隆皇帝称:“伊犁毕竟地处边陲,不同于直省,且各部落游牧兵丁之孳生牲畜甚多,理合有别于直省,为便利起见,理合通融办理,请旨定夺。”在明瑞看来,需要强化伊犁将军的衙门功能,提高伊犁将军的权限,调遣更多官兵来到伊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乾隆皇帝同意了明瑞的建议。随后,一大批弓马娴熟的官兵携带眷属来到伊犁,驻扎下来,加入建设边疆地区的队伍。
边疆地区地广人稀,水草肥美,适合发展畜牧产业。明瑞想方设法从外地引进大量牲畜,分给驻防各营、屯田民众。这些牲畜繁衍下来,出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在明瑞的努力下,伊犁人口逐渐稠密起来,曾经荒凉的伊犁河谷变成了良田炊烟、鸡鸣畜叫的塞外粮仓,被誉为“塞外江南”,有力地促进了伊犁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
在明瑞的苦心经营下,边疆地区“劲旅棋布,城廓星罗,宣国威于边疆,开一代之胜举”。
三
当明瑞担任伊犁将军期间,清朝与缅甸发生战事。虽然清军兵力占据优势,但在水土不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屡屡失败。
1667年,明瑞奉命奔赴云南前线,转任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率领清军与缅甸军队作战。
乾隆皇帝闻讯,哀伤不已,为包括明瑞在内的阵亡将领建立祠堂。他亲自前往明瑞府上奠酒,追加谥号为“果烈”,还写诗赞曰:“恨遇忌功者,逍遥河上陈。力战绝后继,终焉捐其身。于尔无悔怨,于我增悲辛。不须读杜牧,谓过赵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