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就义图
1899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对于瀛台的光绪帝可能已经慢慢适应了被囚禁的生活,日子过得颇为宁静,但是此时的武昌却发生了一件惊人的大事。
光绪皇帝
如果只有这些特征,也不足以引起外人的注意,但奇怪的是:这主仆二人住下来以后,深居简出,主子每天什么事都不干,只是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生活起居用度豪华奢靡,而且仆人伺候主子时,每次都是恭恭敬敬地跪着,但凡主子一有吩咐,他必恭谨地称“圣上”,自称为“奴才”,完全是皇宫里的一套做派。
湖广总督张之洞
作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第一时间获知了消息,震惊的同时大为疑惑: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掌权以后囚禁于瀛台,怎么可能逃到了自己的地盘,为什么偏偏逃到了自己的地盘?众多问题困扰着张之洞,但有一点他很明确:这件事干系重大,站队问题如果没有选好,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身家性命都会受到威胁。
处理这件事要慎之又慎,作为洋务大臣、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很明确,到达现在的位置,自己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见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于是他决定先观察观察,再做定夺。
而此时武昌城里的官民则相信了传言,一些报纸随即报道了相关新闻:光绪皇帝冲破艰难险阻逃出北京,跋山涉水逃到了武昌,投奔张之洞。更有甚者,不明真相的官员和群众拖家带口前去磕头行礼,送钱送物。而这“皇上”也很亲民,并没有驱赶来访的官民还偶尔露一下脸,略微地举起手对官民们挥舞着说:“不必为礼。”
武昌城门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张之洞终于坐不住了,带着诸多的疑惑,命江夏(武昌)知县陈树屏前去再探究竟。陈树屏见到了所谓的“光绪帝”,但“皇帝”对一个区区七品知县根本瞧不上眼,陈树屏再三追问,“皇帝”就一句答复:“见了张之洞,方可透露。”
在觐见的过程中陈树屏早就感觉出了不对劲,这位“皇上”的一言一行,只是看着像是那么回事,总感觉哪里不对。于是,有人建议陈树屏另辟蹊径先从仆人下手,一查这仆人还真是个太监。后来又找来了光绪皇帝的照片,让人拿着跟那个主子比对,也确实很像。
陈树屏回报后,张之洞也产生了动摇,如果真是光绪皇帝,那自己是把他捆起来送回北京,向太后邀功请赏?这样史书里还不说自己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弑君佞臣才怪;把光绪皇帝扶正,出兵征讨北京?成功还好,不成功就成了叛臣贼子,一样遗臭万年。
一个近臣出了个主意,总督大人京城朋友这么多,何不发密电问问北京的朋友,让他们调查一下皇帝有没有从瀛台逃出,结果回电说,宫中并没有皇帝出走瀛台的消息,而且回电还建议这则假皇帝事件应该公开审理,已释官民之惑。
西苑瀛台
张之洞长舒一口气,既然真相已经很清楚了,主仆二人是假冒无疑,于是决定立刻捉拿假皇上归案。
经过公审后得知,“主人”名叫崇福,是宫中的伶人,就是负责唱戏的,熟知宫中礼仪;而“仆人”真是一名太监,偷了宫里的东西出来寻找活路。两人不知什么巧合,碰到了一块,因为之前听说有假扮王公大臣行骗成功的案例,再加上崇福长得与光绪皇帝颇有几分相似,就动起了假扮皇帝、骗取钱财的歪脑筋,还别说,在来到武昌之前,二人还真骗成功了几次。
最后两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按律当斩。
这件事也被刘成禺先生收录到了他的著作《世载堂杂忆》中,主要是因为刘先生当时正在武昌,亲自观看了案件的公开审理和行刑。
“真假光绪帝”事件虽然差点闹了一个乌龙,但它对当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基本没有影响,毕竟光绪皇帝不可能从瀛台逃出,维新派也不会傻到拿一个没有实权的假皇帝做文章,企图东山再起的。
(您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阅读有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小学生,让我们一起知历史,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