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三十七 请勿转载
晚清历史之中,曾国藩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他不仅领导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而且还培养出一大批将领。他们之中的李鸿章等人也直接或者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的走向。对于优秀人才能够慧眼识别、提拔,对于曾家后人,曾国藩也有自己的方法,导致曾家后人中人才不断。
在中国封建社会,很多人都期待自己的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然而,很早就有人发现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普遍规律。为什么先人的家业和福报,到了后代却浪费得一干二净?曾国藩认为,这就是因为当年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稀释,变得越来越少。
美德越来越少,危险就会越来越大,然而树大招风,这些家族就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从而引火烧身。为此,曾国藩对于子女的教育,注重智育,更主动德育。
首先,他为家庭私塾聘请的老师就非常用心,塾师是一名叫做魏承樾的先生。魏承樾,号荫亭,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亲家,对于他的学问,曾国藩是非常认可的,他曾经在信中称赞:“魏家亦我境第一诗书人家”,还多次夸奖“荫亭极善教书”、“真可谓一日千里”。
其次,曾国藩对于子侄辈的教育,极为用心。他或者出任京官,或者行军打仗,经常不在老家,但他却总是在书信中不厌其烦的叮嘱子侄,要保持良好的家风,要不忘读书,更不能忘记种田,保住耕读之家的本色。比如在写给弟弟们的书信中,曾国藩便让四位弟弟叮嘱子侄: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泆矣。
所谓耕读之家,就是指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读则是从事庄稼,种植五谷杂粮,养家糊口,在此之余,闲暇间便读圣贤书,既能知书达礼,又能修身养性。在民间,这是一件很朴素的观点。曾国藩认为,不一定每代人都出一个翰林,因为那太过于不切实际了,但每代人都应该出一个秀才,这说明书香门第可以传承下去。
其实,曾国藩还不满足于此,他曾就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向四位弟弟做过探讨。他认为官宦之家最容易败亡,而孝友之家的传承最为久远,所以他希望“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他不是说说而已,在行动上,他要求“少用仆婢,少花银钱,少管闲事,少断是非”,甚至连自己家眷行船回家,也叮嘱不能挂他的旗号,不能惊扰各地的长官。
后来,太平天国被湘军所剿灭,跟随曾国藩的将领们获得了巨额的封赏,有的甚至还有世袭的爵位。再加上湘军一路攻克太平天国的领土,抢掠了数之不尽的财富,让涟水河上的商船终日络绎不绝。
这些将领们花钱为子孙买房置地,或者聘请最好的老师,但就是缺乏对于儿女们的德育教育,导致儿孙辈吃喝嫖赌的众多,儿孙贤肖的家庭很少。代有才俊的家族,仅仅曾国藩一家而已。
再次,曾国藩的教育,不光是对男丁如此,对于女孩子,他也一视同仁。据曾国藩的外孙女,崇德老人曾纪芬回忆,曾家的女孩子也和男孩子一样读书,她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读过《幼学》《论语》。
就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将德育融入到家风的教育中,就是曾国藩身体力行的示范,导致曾家代代都有英才,这在晚清的官宦人家中,是非常难见的。
参考资料:《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