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似乎都逃不开战争的洗礼。而残酷血腥又是战争永恒的主题。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一旦交战,强大的杀伤力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大国之间的较量,必须回归理性。相比之下,冷兵器时代讲究的是近身实战,以刀剑为主要兵器,有如《赤壁》所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刀枪剑戟,是古战场的主角。
在战场上,武将们金戈铁马,与对手们狭路相逢时,轻者负伤,重者丧命。那些久经沙场的将士,更是负伤累累。而作为一名将士,身上的伤痕也是勇气的象征,是戎马成就的证明。能够全身而退的,通常是那些临阵脱逃的懦夫。不过也有例外,据《清史稿》记载:“遇春结发从戎,大小数百战,皆陷阵冒矢石,未尝受毫发伤。仁宗询及,叹为‘福将’。”便是讲的清朝名将杨遇春,一生经历大小战役上百场,却没有丝毫的损伤。
▲古代战争剧照
01
他就是杨遇春,清朝著名猛将,曾担任陕甘总督。杨遇春的家乡在四川崇州,从小练习武术,因家道中落,在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时年19岁的他考取武举人,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直到七十八岁寿终,他的军旅生活才告结束。
由于杨遇春战功显赫,嘉庆皇帝多次召见他,对其大加称赞,称其为 “福将”。一生经历数百战却毫发无伤,这在古战场上是非常罕见的。而且杨遇春在战场上的角色,也并不是运筹帷幄之中的军师,而是实实在在的武官,弓马娴熟,武艺精湛。靠着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从底层晋升,升至总督,再到一等昭勇侯。
▲杨遇春画像
杨遇春一生参战无数。比如,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李文成聚众起义,占据了滑县道口镇。杨遇春奉命率兵进行征剿。一日,他带领八十亲兵在前线侦察敌情,却在途中碰上了李文成及其部下上千人。这样的形势无疑是敌众我寡,杨遇春见此,却面无惧色,而是沉着冷静,带着部下与敌军对战。他的这份勇猛刚毅,也感染了亲兵,杀敌时以一敌百,无一不是勇气可嘉。
02
果不其然,杨遇春也带着这几十个亲兵冲出了包围圈,并且取得了杀敌二百多人的战绩。回营途中,杨遇春一如往常地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两个亲兵,爱兵如子的他立马掉头,带兵杀回敌阵,硬是抢回了这两个亲兵的尸首。
▲清朝八旗士兵
战场上的伤亡在所难免,但作为主将的杨遇春却从不漠视士兵的伤亡,也从未视战死为平常事件。杨遇春待士兵如同手足,哪怕是战死沙场的部下,也会尽力守候他们最后的荣耀。如此礼遇部下,珍视生命,也增强了他的凝聚力与领导力。这也是他能够身经百战,依然毫发无伤的秘诀。对待敌人,杨遇春凶猛彪悍,决不留情;对待部下,则仁爱有加。
03
“礼尚往来”是最基本的人情世故,更何况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专家表示,光看杨遇春手下士兵饮食,便可知此人心胸。杨遇春珍视部下,也得到了将士们的爱戴与拥护。他一直以来廉洁正直,从不贪墨军饷,士兵们能够吃饱吃好,对他感恩戴德,自然不会让他受损分毫。杨遇春也从不临阵脱逃,或者躲在帷帐中当缩头乌龟,永远都是以身作则,冲在前线,和战士们同进退。
▲清朝将士剧照
在这样一位主帅的领导下,士兵们自然会舍生忘死,勇于参战。夫战,勇气也。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也是取胜的关键,好的士气往往是战争胜利的一半。
如此一来,杨遇春的军队凝聚力提高了,打胜仗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自然减小了主将作战的危险性。就算是遇到了危险的境地,杨遇春的亲兵们也会拼命保护他,形成一道坚固的人墙,这才成就了他身经百战零负伤的战绩。
▲清朝士兵画像
结语
由此可见,杨遇春打了59年的仗,身上却没有一处伤口,原因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驭下有恩,得其死力。简言之,就是施恩于部下,换取士兵的信任与拥戴,从而得到部下的拼死效力。这既是杨遇春管理部队的成功经验,也是他个人魅力在事业上的体现。这样的经验也是值得当代的管理者们学习的。
参考资料:
《赤壁》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