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2月23日,一个出使俄国的美国人突然猝死,消息传向四面八方。
遥远的京城,得知此惊人消息的恭亲王奕䜣,失魂落魄地赶往宫中。随后,大清总理衙门的大臣们也纷纷赶来,他们一脸戚色,如丧考妣。
在宫中,奕䜣牵头上表,请求太后给这个美国人追封抚恤!
聆讯实情的慈禧太后迅速反应,下旨令大清总理衙门颁布上谕,追封这个美国人一品官衔,并拨出抚恤金白银10000两交付给其家属,以厚谢此人为晚清王朝做出的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此人病逝的消息也传到欧美各国。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西方多国首脑对他的离世垂首哀悼,西方各界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他的生前事迹,特别是美国。
著名讽刺作家马克.吐温得知他病逝时,亲笔为他写祭文,称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更是世界的公民”,哀悼他的逝世是“所有国家和人种的损失”!
那么,这个美国人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竟让清王朝不惜以“一品官衔”相赠厚谢、西方各国首脑为他垂首默哀呢?
蒲安臣
01 蒲安臣的大清之旅
蒲安臣,1820年出于美国纽约州波士顿。
作为欧洲拓荒者的后代,蒲安臣的家族一直热心于传教事业,试图用教义“拯救”那些来自欧洲的被放逐者的灵魂。
从小,蒲安臣就随着虔诚的父亲参加这种活动,四处布道。
随着家族名望的提升,少年时期的蒲安臣随着父母来到密执安州定居,并在这里接受初等和中学教育,并于22岁按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
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公正无私的律师。
彼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北方的资产阶级需要大量的工人,而南方的庄园主却需要大量种植的奴隶。出于对人口和物资资源的迫切需求,北方的资本家打出“平等”的口号,试图用武力“解放”奴隶,把他们送入自己的工厂。
矛盾不可调和,战争即将爆发前,双方各自寻找有名望的代言人为其发声。
名校出生的蒲安臣不改家族传统,坚持“兼爱平等”的教义理想,被善于伪装的资本相中。
于是,不谙世事且一腔热血的蒲安臣开始为“废奴运动”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高贵的出身,纯洁的理想,再加上持之以恒地不改初衷!
蒲安臣不畏生死地支持“废奴运动”,很快就声名鹊起,并得到马丁.范布伦、林肯等人的赏识,被其召至麾下,悉心培养。
1855年,蒲安臣当选众议院议员,迫切期待一展胸中的抱负。
在南北战争期间,蒲安臣一边利用家族声望帮助林肯筹集战争款,一边到处游说中立者投入北方阵营,成为“南北战争”的功臣,更是“共和党”的缔结者之一。
1861年,已把蒲安臣视作心腹的林肯,任命其奥地利公使。
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是19世纪欧洲传统强国之一,人口和版图稍逊沙俄帝国。由此可见,林肯对蒲安臣的重视程度。
可当奥匈帝国得知蒲安臣是个坚定的“民族平等主义者”和“革命者”后,坚决拒绝让他到奥地利任职,甚至不惜要挟要断绝外交关系。
无奈,行至巴黎的蒲安臣被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紧急召回,并转派到大清做美国第13任驻华公使。
在给蒲安臣的外交指令上,西华德明确要求他在对华事务上和英国、法国展开“协调与合作”,因为,西华德认为“美国的在华利益和英国、法国是一致的”。
就这样,蒲安臣被迫踏上“大清之旅”,走上了传奇人生的巅峰!
中间者为蒲安臣
02 蒲安臣“合作政策”的本质
众所周知,1860年节点上的大清正内外交困。
外部,英法联军悍然起兵攻入京城,烧毁圆明园,逼迫大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内部,太平天国发动“二次西征”,一度进逼武汉,曾国藩甚至已写好遗嘱交代后事。
外有强盗持锐披坚步步紧逼,内有战火连绵不绝损殆根基,大清正处于万钧系于一发之际。
蒲安臣一到任,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的美国刚刚打完“内战”,国力衰弱,相比欧洲列强颇有不如。
这也是西华德强调要和英国、法国展开“协调与合作”的根本原因,目的只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到任后的蒲安臣当即意识到,立足深渊边缘的大清需要一个把它拉出险境的拉力,而国势鼎盛的英法列强则需要一个强大的羁绊,如此,美国才能在纷乱的局势中获得发展的良机。
为此,他迅速回信给西华德,提出要和大清政府展开真正的“合作”。
蒲安臣的主张包括,“支持清政府维持统治秩序,不干涉其内政,且不破坏其领土完整”,以维持清政府对远东大陆的长期统治。
如果说蒲安臣的这种“理想”是拯救大清于水火、使其倾倒向己方,不如说,这是一个目光长远的西方政客期冀通过维持一个老朽的封建帝国以持续向美输出利益,并藉此遮蔽欧洲列强投向美洲大陆的目光。
他的这一主张,兼顾了其年少时期“兼爱平等”的理念,但也充分体现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利益思维。
一边是理想,一边是利益,这就是蒲安臣“对华合作政策”的本质。
不过,当时已经走投无路的大清政府,即便看清了“合作政策”的本质,也依然会欣喜若狂地扑上来迎合。无它,这是清王朝续命的唯一稻草。
因此,蒲安臣的主张在得到美国的批准后,迅速得以实施。
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的“掠夺政策”几同于东方的“羁靡政策”,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
以英法之实力,尚不足以瓜分疆域广阔的大清利益!习惯了“朝贡体系”的大清也认可了本质相同的“羁靡政策”,不得不为西方列强输血。
甫一亮出主张就得到清政府认可的蒲安臣,从此成为大清贵要的座上宾。
坚持“兼爱自由”的蒲安臣,也确实没有让大清的王公贵族失望。
比如,1863年美国的“幸运之星”商船在靠近大清的港口后被抢,蒲安臣拒绝通过外交途径向清政府施压,认为这种民事案件不应损害两国的关系。
再比如,美欧海底电缆接通后,国务卿西华德指定一家美国公司承包铺向中国的海底电缆,却被蒲安臣拒绝,认为这将会引起“清政府的强烈不满”。
又比如,1866年美国的“谢尔曼将军号”双桅纵帆船在朝鲜失事,船上人员被当地人杀害。蒲安臣请示西华德派他去调查真相,以免激发大清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总之,蒲安臣的“合作政策”既有为美国谋利益的一面,又坚持了“兼爱平等”的理想色彩,让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清政府,得到了唯一的、稍有颜面的、来自西方列强的尊重。
03 出任大清使节的西方第一人
在任职美国驻华公使期间,长袖善舞且秉性正直的蒲安臣,得到了清廷王公贵族的一致好感。当他的五年任期已满,来为他庆贺、送行的大清贵族汇聚一堂,摩肩擦踵。
前庭里美酒佳肴,各国使节热闹叫喧,却找不到身为主角的蒲安臣。
庭后的一间密室里,恭亲王奕䜣、工部右侍郎文祥正和蒲安臣相对而坐,蒲安臣脸色上充满了挣扎之色。
就在他热情招待送别的朋友时,奕䜣突然代表大清正式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接受大清总理衙门的聘请,以大清使节的身份出使欧洲。
1860年,英法俄等国逼迫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今6年时间已经过去,各国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打算强迫大清签订后续的不平等条约。可是,弱国无外交,恭亲王奕䜣深知大清没有和西方列强平等谈判的底气,就把希望寄托在一直对大清友善的蒲安臣的身上。
让一个外国公使担任自己国家的使节,这在世界上还是头一遭。
但也正因为如此,蒲安臣才更加理解大清王朝的难处。
坚持“兼爱平等”理想的蒲安臣,最终同意接受了奕䜣的聘请,代表大清总理衙门前往西方各国,帮大清和西方列强谈判。
聘用一个外国人做大清使节,和外国人所在的母国及其同伙谈判,难道就不怕被卖吗?
熟谙西方外交规则的奕䜣,其实也对蒲安臣的使节权限做了明确的限制:
“凡于中国有损之事,令其力为争阻;凡于中国有益之事,令其不遂应允,必须知会臣衙门复准,方能照行。在彼无可擅之权,在我有可收之益。倘若不能见效,即令辞归。”
为此,总理衙门还专门给蒲安臣下了8条训令,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
一是由蒲安臣训练大清的随行人员,增长其外交才干;二是遇重大事情,必先告知总理衙门定准,不得擅自作主。
上述几条乃是使节的权责,蒲安臣同意全面遵守。
蒲安臣同意出任大清使节,在西方列强中引起强烈反响。
很多蒲安臣的朋友得知此事后,劝他三思而后行,不要为了“理想”而损害西方世界的利益,但被蒲安臣婉言谢过。
作为蒲安臣的好友,马克.吐温也给他去了一封信。
不过,马克吐温并非是劝蒲安臣拒绝这一职务,而是对他的这一决定表示钦佩和赞赏,并支持他的正义事业:“我经常看到中国人遭到各种各样、卑鄙至极的、懦夫式的凌辱和虐待......他们遭受的不公平,需要你去改变和付出!”
就这样,刚刚卸职美国驻华公使,摇身一变成了大清使节,开始代表大清出使西方列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对于保守的大清贵族来说,任用一个西方人来和西方人谈判,这简直是开门揖盗!
可是,恭亲王的坚持、文祥的作保,以及太后的默而许之,让大家不得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以观成效。
那么,作为一个外国人,蒲安臣到底会不会出卖大清的利益呢?
04 大清王朝的第一份对外平等条约
1853年,18岁的马克.吐温从闭塞的乡下来到纽约,用充满鄙夷的眼神打量着所见所闻,在给他母亲的信中,满腹牢骚地宣泄着自己对黑人、华人的偏见!
“街道上充满了形容各异的小孩,诸如黑G、中国L、黑白混血儿,他们挤满狭窄的街道,要从这一大群人Zh中穿过,就是最有耐心的人也会心里窝火......”
在此后的10多年里,对华人的偏见,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但是,18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美上下掀起“排华”浪潮,马克吐温却突然站出来,对遭受凌辱的华人给予道义的声援!
20年前后,对华人的态度判若两人,马克.吐温的观念为何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呢?
事情要追溯到1866年夏天,马克.吐温在家因不慎从马背上摔下,卧床养伤。
彼时,结束休假前往中国的蒲安臣途经此地,携儿子爱德华前去拜谒这位大作家。
虽然萍水相逢,但蒲安臣谦恭的态度、高深的修养以及他的“兼爱平等”的思想,却让马克吐温一见折服,称赞他是“ 一个了不起的美国人,尽管他身居高位,但却天性善良、乐于助人!”
回到北京后,蒲安臣一直惦记着这位作家朋友,以及他言谈中无时不流露的种族偏见。
为了纠正朋友的偏见,蒲安臣经常和马克.吐温联系,向他介绍自己眼中的中国人。对蒲安臣人格的信任,让马克吐温渐渐改变原来的错误立场。
1868年6月,蒲安臣代表大清出使欧美列强,第一站就是美国。
在欢迎宴会上,蒲安臣以大清使节的身份发表演讲,他警告西方列强:
“若你们用强力压迫那个伟大的民族,你们可以看到,任何想实行那种暴虐政策的企图,不仅不会影响中国,而且会使你们卷入浴血的战争。”
了解东方古国底蕴的蒲安臣,对惊醒“睡狮”的后果一清二楚。
当时的美国对遥远的东方充满了幻想,加上美国各界急于打破欧洲列强把持世界格局的野望,促使总统约翰逊以高规格接待蒲安臣一行,并和大清政府签订了《蒲安臣条约》。
这是大清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相对平等的条约,美国以“不干涉内政”的做法,区别于英法德俄等列强,让大清王朝感受到久违的善意。
正是这个条约,打开了近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大门。
对蒲安臣个人魅力的崇拜,以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还行文西方列国,请他们在蒲安臣出使各国期间给予必要的帮助。
可是,彼时的欧洲列强,却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骗局”,引他们入彀。
05 帮大清赢得西方列强的尊重
蒲安臣的第二站是英国,固执、保守,充满了偏见,是马克.吐温眼中的英国人。
作为挚友,马克.吐温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支持他的正义事业。为了声援他的英国之行,马克.吐温8月4日在纽约《论坛》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经常看到中国人遭到各种各样卑鄙至极的、懦夫式的方式凌辱和虐待,但他们从没出现在法庭上指控欺负他们的人......如今,那些恶棍再也不能对华人使枪弄棒,再也不能对华人动用拳脚,再也不能对华人纵狗行凶了!”
和蒲安臣的交往,帮马克.吐温打开了一扇真实的东方视窗,并通过他展示给西方世界。
1868年9月,蒲安臣带着一众大清使臣来到利物浦。
一如蒲安臣预想的那样,无人接待,无人理睬,甚至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一位同等身份的英国外交人员,前来和蒲安臣接洽。
可是,美国国内对蒲安臣的声援,正飘洋过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
2个月后,英女王迫于压力接待了蒲安臣一行,并在展开一系列谈判后,同意承诺“对大清的主权和司法权持基本尊重态度”。
谈判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蒲安臣的坚持,以及他身后的强大舆论,才是其为大清政府争取上述权利的助力。
在谈判期间,扬州的法国育婴堂连续死去40多名婴儿,而英国传教士又强行购地建造教堂,引起国内数万群众烧教堂、打伤传教士。彼时,英国调遣军舰开赴南京,胁迫两江总督曾国藩严惩大清民众。
大清总理衙门把这一紧急事件传给蒲安臣,希望他帮助大清争取正当权益。
经过蒲安臣的强硬交涉,英国承认“并无勉强中国致碍自主之权”,承诺约束在华英人遵守大清律例,且“尽力与百姓之舆情相洽”。
这是英国第一次承认大清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
在英国获得的成功,激励了坐镇大清总理衙门的恭亲王等人,也解除了那些保守的王公贵族对一个外国人能否发自真心维护大清合法权益的疑虑。
随后,蒲安臣再接再励,率团出使法国。
有英美前例,法皇拿破仑三世也不得不承认大清之权益,并下谕文:
“予今幸见中国钦使,使两国友谊愈厚。予望从此两国和好,日加进益。本国求贵国多加保护 在中之法国人民。至于本国,务使该人民遵守贵国法律、风俗而行。”
在法国再次得到尊重和认可,让蒲安臣十分欣慰,决定乘胜追击。
在随后的一年里,蒲安臣率着年轻的大清使节,足不旋踵,接连出使普鲁士王国、日耳曼王国,为大清争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让大清品尝到了平等交往的尊严。
1870年春节,蒲安臣率团离开德国,前往圣彼得堡,拜谒沙皇。
这将是他代表大清王朝出使西方列强的最后一站,可是,没人会意识到,这也将是他生命的最后之地。
06 蒲安臣的身后哀荣
1870年2月,蒲安臣一行人来到酷寒的圣彼得堡,拜见沙皇二世。
已经闻名西方的蒲安臣受到沙皇的热情招待,双方互表“欣赏”,畅谈过去的“友谊”,磋商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但是,蒲安臣却敏锐地察觉到,大清和沙俄在续约的谈判上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中原因有三:其一,西方列国与大清无领土之纠葛,可沙俄却和大清有万里接壤之域;其二,19世纪下半叶的沙俄,充满了咄咄逼人的对外精神;其三,欧美各国和俄人长期不对付。
为了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不失大清的颜面,甫一抵达圣彼得堡,蒲安臣便开始夜以继日地翻阅各种资料,梳理大清与沙俄以往200多年的历史纠葛。
遗憾的是,由于劳累过度再加上心怀忧虑,蒲安臣因此染上了风寒,喘咳不止。
随行的中医无法治疗他的病,圣彼得堡的西医也同样束手无策,短短数日,蒲安臣便病入膏肓。
临终前,蒲安臣突然清醒,指着大清派来的钦差志刚,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倏然长逝。
钦差志刚随着蒲安臣一行辗转2年多,已深知这位西洋人实是善良正直之人,他看似言笑晏晏地在西方列强中周旋,实则如履薄冰,唯恐大清失颜于西人。
蒲安臣临终前的那一指,实则是在向他剖明心志!
按理,使节在外若大将出征,何须钦差随行?但是,用人且疑的大清中枢,还是派出了具有强烈监视意味的钦差,一路记录蒲安臣的言行。
在过去的2年多里,蒲安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兼爱平等”的人生理念,至死不渝。
关于蒲安臣猝死的原因,志刚以密信禀报回国:
“蒲为人明白豪爽,办事公平,尤心志过高,不肯俯而就人,常恐失颜于中国,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已,遂致捐躯于异国。”
跟随蒲安臣出使各国的周自齐评价蒲安臣说:
“蒲为人刚直坦易,且娴辞令,明法律。恒以中国为守礼之邦、地大物博,必为全球第一,誓愿为中国效力。所上条陈皆富强之要,切实可行。奉使未竟,赍志以殒,时论皆惜之。”
有蒲安臣任使节的那两年,是晚清王朝在国际上最有面子的两年!
所以,当蒲安臣病逝的消息传到大清中枢,从未尝过尊严为何滋味的王公贵族,如丧考妣,惶惶不安。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一向低效、冗政的清政府操作惊人,迅速下旨追封蒲安臣“一品”官衔,抚恤白银万两。
蒲安臣的突然去世,也让西方世界极度震惊!
在圣彼得堡,沙皇委托亲信为蒲安臣举行了葬礼,并派人护送他的遗体回美国;英女王万里迢迢派人前去吊唁,以彰其德;法德各国也纷纷派出使者,前往垂首默哀。
当马克吐温得知诤友去世的消息后,不吝笔墨,亲自写下《悼蒲安臣》,盛赞他的无私和善意,称其具有 “骑士般大慈大悲的胸怀”。
蒲安臣从小所受到的就是“兼爱平等”的教育,并作为其个人的事业,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的精神,他的情怀,以及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坚持,让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身后哀荣无双。
写在最后
公允地说,蒲安臣虽然利用个人魅力为大清赢得了一些体面和尊严,但“弱国无外交”仍是残酷的现实。落在纸面上的协议,在利益的冲刷下,又对强国能有多少约束力?
从古而今,由中及外,落后就要被欺负、就要挨打,是颠簸不破的生存法则。
尽管,蒲安臣让西方列强和大清王朝并肩坐在了一起,让晚清的王公贵族们品尝到一点点可怜的尊重,但这种虚假的滋味不过是揽镜自赏的自欺欺人。要想为自己赢得真正的尊重,唯有自强,唯有努力!
遗憾的是,晚清王朝在所谓的“相忍为国”的自我安慰中,依旧麻木不仁,依旧得过且过。
所以,蒲安臣的努力其实不过是帮助摇摇欲坠的大清,再糊上一层外表鲜艳的纸。
对于信奉“丛林法则”的西方列强来说,“协议”是强者之间的游戏,一旦一方失势成了弱者,就失去了与之平等对话的资格。
毋庸置疑,蒲安臣的人格魅力无与伦比!
他为了帮助大清朝争取权益,鞠躬尽瘁,以身殉职,其人其事令人动容。直到1906年,马克.吐温在回忆蒲安臣时,仍称赞他是“一个睿智的、正直的、慈悲的人”!
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别人强加的屈辱,忘记了屈辱,等于放弃了尊严;同样,一个民族也不应该冷淡别人给予的善意,忘记了善意,就无法得到更多的善意。
从这种意义来说,让蒲安臣活在世人的记忆中,更有必要。
参考文献:
01、孙倩、余育国,《晚清首位外交使臣:美国人蒲安臣》
02、敬敏,《中美历史学界就蒲安臣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03、邓云飞,《蒲安臣与马克吐温中国观的转变》
04、王晓璐,李响,《蒲安臣条约与幼童赴美》
05、游宇明,《蒲安臣,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