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人们评价向来都是毁誉参半,尤其是他因冷酷嗜杀而遭诟病,曾国藩严于立己,以“圣人”自居,不过年轻时的曾国藩曾有一段消极放纵的时光,这段时光的经历可能造成了他后来决绝冷酷的性格。
我们先来看看他这一段经历,曾国藩从小笨拙,资质平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之后突然脑袋开了窍,两年之后便中了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北京参加了会试,他不但顺利通过了朝试,而且还高居一等第三名!
曾国藩像
士子由秀才而举人再到进士,等熬到翰林这一层,都是媳妇熬成婆,大部分都四五十岁了,两鬃斑白入翰林的比比皆是。曾国藩以前曾非常自卑,但是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
二十四岁中了举人后,曾国藩已经“锐意功名,意气自豪” ,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让曾国藩更是顾盼自雄,睥睨一世。
这里要先说一下翰林院,翰林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衙门,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政府机关,也是一个类似学院的机构,里面藏书非常丰富。
翰林院牌匾
曾国藩任的翰林院检讨是从七品 ,而县令是七品,用我们今天的级别衡量,大致相当于“副处级”。官品虽然不高,但因翰林是天子的文学侍从,待遇可是和大臣一样。
翰林院工作清闲,曾国藩开启“街溜子”模式
翰林们的工作任务,就是继续耕读,在这里进一步深造,以备他日大用。说白了就类似个大学,大家还在里面继续学习,一旦国家需要人才,就可以从里面抽调。翰林官员非常清闲,通常一个月只需要初一、十五上两天班,点个卯,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
因此进士们刚进翰林院,很像今天我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经过多年苦读,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所以很多翰林都开始放任自己,给自己放羊。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也受到这种风气的感染,开始从一个有位青年,变成一个“街溜子”,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七日他在日记中说:在翰林院工作的开头四十天,除了写了几封家信和一篇文章外,什么正事都没做,每天就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
他开始不爱学习,仔细研究一下曾国藩日记,我们会发现年轻时候的他经常会发出如此感慨:风太大了不适合学习,出去转转吧;心静不下来,读不进去书,出去转转吧;睡了懒觉起不来床,不想学习,出去转转吧,十足的“街溜子”党。
清代北京街头
曾国藩从湖南乡下的一个土包子,到了繁华的京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他开始四处串门聊天,聚餐海吃,翻开曾国藩日记,我们会看到他责备自己“宴起”“无恒”“太爱出门”的记载到处都是。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他做京官期间,在京小住过一段时间,后来愤然回家,写信告诉曾国藩,以后务必节欲,节劳,节饮食。
不良嗜好和冷峻形象,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还痴迷看杀头的热闹,当时的曾国藩住在城南,离菜市口很近。清代南门菜市口是行刑的地方。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拉着好友去看刑场的热闹。看完了以后还要大肆议论一番,今天这个杀得痛快、前天那个砍了好几刀都没死等等。
清代菜市口行刑图
曾国藩日记里多次提到了去看砍头的内容,应该来说,这个怪癖的养成,使得曾国藩在今后的人生当中形成了特别不好的影响,好色,脾气暴躁、虚伪圆滑这些缺点来说,杀人砍头对曾国藩潜移默化的更深。
而且当时曾国藩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时,同僚间就说:“此人长一副凶相,为何能入此地?”就连道光皇帝初次见他,都觉得他相貌冷峻而不喜,都说相由心生,应该来说他本身就是个冷酷的人,看杀头不过是催化了他后来冷酷好杀的性格。
曾国藩像
镇压农民起义, 残忍嗜杀
这在他后面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有很好的体现,绅捕人“不必一一报官”,凡团绅送被捕人到局,立即杀死,禁止尸亲呼冤,又禁止向团绅讲理,因为在湖南杀人太多,因此得了“曾剃头”的名号。
曾国藩还有“为了灭匪,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的名言,屠九江、屠安庆,曾国藩杀得安庆城“腥臭之气,炎暑薰蒸。”就连身在前线组织杀人的曾国荃看了都有些害怕,感到心虚后悔,曾国藩得知其弟有些良心发现,立即写信开导。
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占天京后,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大火七天不熄,平民死伤无数。曾国藩还是杀降专家,屡次攻克城池之后,大部分降将及其家属都被处死,曾国藩还要求湘军攻破时,太平军骨干不论降否,一律杀掉,甚至对李鸿章杀掉太平天国“八大王”降将和士兵,表示“最快人意”。
年轻的曾国藩虽然有短暂的“街溜子”时光,但他及时警醒,立言立身,改变了诸多坏习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兴办洋务,为中国近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仍根植于他的脑中,年轻时候的经历对他影响巨大,冷酷嗜杀的性格或许早已埋入他的心里,无论如何,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压迫反封建革命,也必须受到历史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