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本部则武昌,谋藩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作为中国近代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谋求国家富强、百姓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他认为中国要想称霸整个亚洲,就必须把首都建在伊犁。
那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与其他地方相比,“穷乡僻壤”的伊犁又有何优势呢?
孙中山先生的预言,合理性在哪?
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为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挑选合适的首都作了许多的分析。
孙中山先生当时首先考虑的是北京。
但由于清帝刚刚退位不久,而清朝皇室贵族在此经营多年,各种旧势力盘根错节。
如果将北京设为首都,则很大可能导致中华民国政权不保,革命事业毁于一旦。
再然后他又想到了南京和广州。
然而这两个地区位置太偏南,无法对全中国形成有效的辐射,很容易导致地方分权的现象。
另外,孙中山先生在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后发现,自古以来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往往都十分短命。
而历朝历代大多是由北向南进行统一,很少有从南向北统一成功的例子,所以在孙中山先生看来这对于中华民国是十分不利的。
思虑再三之后,孙中山先生得出了“谋本部则武昌,谋藩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的结论。
意思就是说如果想把本国的内政处理好,那么定都武昌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想要成为亚洲的领头羊,从而走向世界,那么伊犁则是上佳之选。
武昌就是今天的武汉,也就是古代的战略要地“荆州”大概所处的位置。
孙中山先生认为武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属于“九省通衢”。
更重要的是,武昌城市工业基础较好。
自清朝末年开展洋务运动以来,张之洞就在此处兴建了汉阳铁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但武昌距离我国边境的西藏、新疆太远,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和控制,而与之相较之下,西安的优势就得以显现出来。
西安是西北的中枢,也是十三朝的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唐时期的政府正是凭借着长安的地理优势,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管辖西域和北方。
而让孙中山先生最为中意的都城首选乃是伊犁。
首先是在政治和军事上。
自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沙俄趁着清王朝国力贫弱,先后侵吞了我国边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早在19世纪中期,沙俄就曾入侵伊犁所在的新疆地区,直到1876年左宗棠出兵作战,才收复新疆,使得沙俄、英国吞并新疆的阴谋最终破产。
但尽管如此,西方列强一直对我国边疆领土虎视眈眈,帝国主义国家以及其扶植的各种势力一直盘踞在新疆等边疆地区。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认为伊犁是作为首都的最佳选择,正是在那个时代背景出于保障国家领土安全的考虑。
另一方面,他认为建都伊犁也有利于统一当时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政治势力。
从而促进建立一个团结统一的,具有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政府,从而使中国真正的能够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者在经济上,伊犁临近中亚地区,正好处于亚洲的中心位置,辐射面积极为广阔。
另外伊犁地大物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正好具备了我国建都的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
此外,伊犁拥有各种各样的金色金属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天然的温床。
我国在本世纪之初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出于对发掘新疆等地区巨大的尚未利用的资源潜力而制定的。
而这也无疑证明了包括伊犁在内的新疆地区巨大的价值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眼光。
可以说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孙中山先生心中一直有着一副长远规划的蓝图。
他认为新疆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早年留学国外的经历,使得他产生了效仿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进运动,即开发西部地区的运动。
在孙中山先生的规划中,作为新疆中心的伊犁就可以扮演类似于洛杉矶的角色。
当时也有大量的美国华人回国,孙中山先生也通过设想,得出了将他们送往西北地区从事经济建设的结论。
而这一具有预见性的结论,也在当前我国对于新疆地区的建设上得以体现。
尽管随着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和其他种种原因,伊犁没能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经过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无数投身西部建设者的奉献,今天的新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GDP已经超过了万亿元。
不仅如此,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局面也日益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可以说,孙中山先生的预言和设想,的确有很多合理之处,这也体现了他长远的目光。
尽管他并未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见国家像他所规划的那样发展,但他的想法和意志,正在由我党领导下通过一代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得以实现。
而关于首都的选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新中国首都的选择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渐结束,筹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确立首都的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
在首都的确立问题上,出现了许多答案。
其中不仅包含了西安、洛阳、南京等多朝古都,更将我国东北重工业中心城市哈尔滨列入了候选的名单中。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地理优势,而在许多人对此议论不已却仍然无法拿出最后答案的时候。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精通历史,他擅长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总结规律,因而才能够高瞻远瞩,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
而毛主席之所以选择定都北京,正是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因而在这片土地上许多政权和王朝得以诞生,与此同时历届政权的都城大多也被设置在此处。
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登封地区开始,到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包括其中曾作为古都的长安、洛阳,无一不是集中在黄河流域。
我国古代早期的夏、商、周,即是相继发源于此,并以此作为政治与经济中心。
另外,由于中原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同时接近中国版图的中心区域,极大地方便了中央政权使其影响力覆盖至全国各个地区。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都城还往往集中在军事要塞地区,在保卫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故都在战乱中被毁,于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不得不考虑择都之事。
他原本打算立洛阳为都城,但在张良等谋士的建议下,最终选择了同样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作为都城。
此后东汉的都城洛阳,以及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莫不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层面衡量选择的结果。
另外,随着我国历史不断向前推进,原先历代王朝都城集政治、经济、军事多重职能为一身的特点也逐渐改变,出现了政治、经济相分离的趋势。
导致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封建皇权和官僚制度的不断成熟发展。
以前的朝代由于尚处在皇权发展的初期,加之交通不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强,因此极容易导致“天高皇帝远”现象的发生。
所以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央政权必须选择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身,具有绝对优势的都城来作为自己发号施令的保障。
而随着封建制度日益完善,中央集权日益增强,都城即便不再是经济重心,也不会妨碍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交通的便利恰好解决了各个地区经济往来的问题。
此后的元、明、清,都呈现出这种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北京又为何会在建国之初选择首都时受到毛主席的青睐呢?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任何城的选择都要放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虑。
而毛主席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首都,一方面是由于它临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可以在有效形成区块链体系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至于遭到敌人从海面上的攻击。
另一方面,北京连接东北重工业基地,是扼守关内的咽喉地带,同时临近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极大地方便了两个国家的交流。
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北京历来就是古都,曾被作为六个朝代的都城。
可以说,毛主席是基于历史规律的总结和当时的局势才做出了定都北京的选择。
而事实证明一代伟人这一历史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北京在当时不仅有效着促进了新生政权的巩固。
更是有效地串联起了全国各地乃至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逐渐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至今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结语
几千年来,无论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首都都彰显了这个国家的智慧与眼光,而它们也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历史不断发展向前,守卫着国家的安宁和和平。
世上并没有固若金汤的都城,只有坚不可摧的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历史赋予都城在军事和国防上的角色正在不断弱化。
但这一个个蕴含着浓厚历史韵味的城市,将在另外的方面焕发出新的魅力,正如同它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那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