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利益的追逐就更加现实和残酷,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出卖兄弟,背叛亲人,屠戮生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然而,古代的最高利益无疑是成为天下之主,但是要做到这件事情就必须手段狠辣,手握兵权。
受古代三纲五常的影响,古代为人臣子的,总要讲究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对于君主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规矩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古代有不少手握重兵的权臣,都出于利益追求起兵争夺皇位,最终获得天下。
大清朝的时候,鳌拜身为朝中重臣拥有人马40万,逆转乾坤可以说就在一念之间,但是为什么至死也不肯起兵造反呢?看看他背后的靠山
至高利益的争夺
有个词叫忠君爱国,但是历史上执掌兵马,手握重权的大臣却很少有人做到这四个字,试看李世民,为夺得天下手刃兄弟手足,再看晚唐之时的朱温,为谋求利益屠戮李唐皇室满门,手段之残忍世所罕见。
所以说,人的贪念和对利益的渴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一位臣子手握重权,那么心中贪念就会作祟,那么他就会寻找机会谋取更多利益,所以每一任皇帝都会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就是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比如汉武帝时的推恩令,将所属封地一封再封,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还有宋朝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清朝的削藩政策,等等都是维护帝王利益的举措,但是即使是这样,也难避免有权臣的出现,鳌拜就是其中之一。
手握重权的鳌拜
每个开国皇帝在起初基本都采取了稳固国家维护利益的相关举措,但是人终有一死,每逢新帝最初登基之时总会有这种苗头出现,所以上一任皇帝在去世之前总会选出来几个自己信得过的大臣来辅佐新帝,稳固统治,这类大臣往往手握重权,鳌拜就是其中之一。
早年的鳌拜追随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征战四方,扫除障碍,平定农民起义,甚至还率兵攻入朝鲜,拿下皮岛,可以说早年就立下了丰功伟绩,之后皇太极离世之后,顺治皇帝继位,鳌拜曾与其他几位重臣暗自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所以顺治皇帝对其极其看重。
而后顺治皇帝立下遗诏,令玄烨继承皇位,封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帝治理朝政,可以说是权倾一时,虽说四人曾在顺治灵前发誓,但是后来的事情却没有按照预想的发展。
康熙皇帝在十四岁亲政之后,鳌拜刚开始还是用心辅佐的,之后他感觉康熙年幼,在政事处理上远远比不上曾经的顺治皇帝,所以并不怎么重视年幼的皇帝。
很快鳌拜的态度就引起了康熙的不满。此后由于他身边的侍卫对鳌拜不是很尊重,鳌中堂竟然找了个借口将这些人全部处死,这时的康熙年幼,除了徒增厌恶之外,也是无能为力。
等到老臣索尼去世之后,鳌拜在四大辅政大臣中成了一家独大,再也没有了制衡他的势力,不但瞧不起康熙,甚至在朝中组建自己的势力,凡是不利于自己的,就给其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直接处理掉。
但是,权倾一时的鳌拜如此做法越发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兔子急了还咬人呢?面对鳌拜如此做法,年幼的康熙表面上不作为,并且多次召见鳌拜并对其加以赏赐,令其松懈。
暗地里却在训练一批年轻力壮的武士,准备一举拔掉鳌拜这颗大钉子。之后再一次召见之中,康熙令十余名武士埋伏在此,待鳌拜进宫便一举拿下,本来是要斩首以绝后患的,但是念在其为皇奉献了一生所以将其打入大牢。
绝不造反
有人说鳌拜手握重兵,如此就被处理简直可惜了,其实早在索尼死后,拥有天下兵马大权的他就可以起兵造反,自立为帝,就凭他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能力,尽全力之下无人能挡,但是他究竟为什么没有如此做呢?还是因为他身后的大靠山。
我们不能被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鳌拜形象误导,其实真实的鳌拜只是看不惯康熙的性格,不信任康熙的能力,他在朝中的种种行为其实是为了让康熙按自己的方式来,只不过做法有些偏激。
当然,更具说服力的是他的背景,第一大背景就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带兵作战的能力和足智多谋的鳌拜很受皇太极重用,作为先皇看中的大臣,又怎么可能会心存谋反之心。
这第二大背景就是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鳌拜的忠心其实在这时候才看得出来,皇太极驾崩之后,他的弟弟多尔衮起了歹心,想要夺取皇权,架空了皇太极的儿子们,这个时候以鳌拜为主的一系列大臣站了出来。
站在了多尔衮的对立面,反对他称帝,在鳌拜等人的压力之下,多尔衮无奈立六岁的福林为帝,从某方面讲也是保住了江山,但是此时的顺治帝更是年幼,不死心的多尔衮还从多方面为难顺治帝,此时的鳌拜大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没有。
在鳌拜等人的辅佐下,顺治帝慢慢成长,并在后来铲除了多尔衮的全部势力,由此可见鳌拜还是忠心的这两大背景加持的鳌拜,新皇登基的困难他是见过的,所以才迫切希望康熙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并无反心。
除此之外,皇帝的眼光都不会太差,鳌拜可以说是经过两朝皇帝的考验,而顺治既然能将其立为辅政大臣,就说明其对鳌拜的信任。
总而言之,鳌拜算得上是一个能征善战,忠心为主的人,他有两代皇帝信任的大背景所以即使手握重权最终也没有造反,只是手段过于强硬,最终落了个被打入死牢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