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底,年关将至,朝廷上下正在为年底的庆典与新年元日的朝会(指新年之初安排各国使节和文武百官朝觐皇帝的典礼)忙碌,乾隆帝也沉浸在帝国稳固,万国来朝的局面之中。
就在此时,他突然接到了他的叔叔諴亲王允祕的汇报,他和乾隆说道,他的女儿和硕格格差点在蒙古被谋杀了。
乾隆帝吓了一跳,这位格格是自己亲自挑选、亲自册封,将其送去蒙古,和蒙古土默特右旗的首领之子成婚。她在蒙古的生活应该很美满才是,怎么会突然受到谋杀呢?
而且,两个人已经成婚12年了,感情应该颇为稳定,怎么突然会爆出这样的丑闻呢?好在格格没有真的遇害,事情还有回转余地。但是,面对皇叔的控诉,乾隆帝还是犯了难。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乾隆帝又为何如此左右为难呢?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为了团结各个游牧民族的力量,共同进攻明朝,满族统治者就不得不考虑亲近处在大明和满洲之间的蒙古力量。
从地图上看,满洲在大明东北角,蒙古各部在大明北部和西北部,满族人和蒙古有着共同的敌人,且没有政治上的矛盾,具有较强的合作基础。
于是,从后金时代开始,满族统治者就已经开始和蒙古部落进行联姻。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想要迎娶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科尔沁贝勒听说这件事后,立马把自己的女儿送上门来。由此可见,不仅是满族有意联姻,蒙古人对此也颇为热切。
此后,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都迎娶了蒙古王公之女为妃,开创了满洲贵族与蒙古科尔沁部的长期联姻史。
根据现代学者统计,努尔哈赤统治时代,满蒙联姻共计39次,科尔沁部落占据了39次中的11次,是满人联姻的主要对象。
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的联姻增强了后金的力量,是后金人最终攻破山海关,定鼎中原的重要助力。
故此,在后金改国号为清朝,进入中原主宰中国后,清朝延续并发展与蒙古各部落的联姻关系,以此作为蒙古支持清朝的回报。
据《清史稿》记载,入关之后,清朝曾颁布了禁止清朝宗室女子自行婚嫁的诏令,“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照旧例,侯朝廷指给蒙古台吉……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永远禁止”。
也就是说,清朝宗室的格格必须要先经过皇室的赐婚,服务于满蒙联姻的政策,才能考虑嫁给满人贵族。
这次“额驸谋害格格案”的主角和硕格格就是这么一位被乾隆帝亲自指婚的格格。
上文说道,朝廷出台诏令禁止格格自行婚配,从中不难嗅出,许多清朝宗室格格不愿意离开京师,前往蒙古,远离家人。
如此一来,不难想象,嫁给蒙古人的清朝格格大多并不快乐,她们被迫远嫁她乡,心中总是念着身在京师的亲人。
而那些蒙古王公们恐怕也不会真心喜欢格格,毕竟,在他们看来,他们也是被赐婚的一方,被迫要为了满蒙合作而迎娶一位身娇肉贵、不好伺候的清朝格格。这或许是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乾隆将皇叔允祕的三女封为和硕格格,将其嫁给土默特右翼旗首领之子纳逊特古斯。
据《清史稿》记载,“纳逊特古斯平日别有暧昧私情,格格嫉妒不容”。从上述记载来看两人的感情不好,格格总是向家里抱怨纳逊特古斯太过花心。
而且,根据后来乾隆专使的调查,和硕格格的性格不好,对待纳逊特古斯的父母态度较差,婆媳关系极为恶劣。
长此以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底,终于爆发了一场未遂的谋杀事件。
在当年年底,和硕格格在给父亲諴亲王的家书中写道,她的丈夫纳逊特古斯好像想要谋害自己。
她说,有一次,她把侍女赛哈赖送过来的食物赐给了四个侍女,四个侍女中,有一个人中毒身亡。
很显然,这些食物中混入了被下毒的食物。而且,塞哈赖又是蒙古族出身的侍女,那么,很显然,她的丈夫有重大嫌疑。
諴亲王把这件事告诉了乾隆,乾隆听了之后大为震惊,他意识到,这件事必须谨慎处理,否则很容易破坏百年来满蒙联姻的大好局面。
所以,一开始,乾隆并没有公开这个案子,只是派遣户部侍郎索林等人前往土默特部,假借公干之名,展开调查。
我们在乾隆三十五年年底看到乾隆若无其事地设宴款待和硕格格的丈夫,就好像乾隆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样。
因为,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其他蒙古王公必然会对清朝格格心生不满,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格格自己嚣张跋扈在先,他们以后会更抵触迎娶清朝格格。
但是,乾隆也不可能就此偏袒和硕格格的丈夫,这无疑会使满人贵族心寒。
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影响较大,乾隆对之慎之又慎,反复敦促前线查案的索林等人,最终使得案子的主办方向出现了有趣的偏差,最终维护了满蒙联姻,那么,乾隆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索林等人给乾隆呈上了初期调查的报告,乾隆看到之后大为愤怒。
他当即下了一道谕旨,在谕旨中,他说道“竟无确据,将应讯人犯交哈穆噶巴雅斯瑚朗图审讯,并将案内干连人证仍交那逊特古斯看守候旨。”(《清高宗实录》)
也就是说,索林等人将案子定性为侍女的报复,并没有彻查背后原因,还把这些侍女都交给格格的丈夫关押审讯。
在乾隆看来,这就好像让头号嫌疑人自己查案,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一样荒谬。
所以,乾隆就敦促他们继续追查,并把格格的丈夫直接押送到京师来。
不久后,乾隆帝干脆再加派大学士刘统勋、尹继善协助办理这个案子。
在各人的合力侦查之下,这个案子似乎水落石出了。
原来是喇嘛巴尔丹格隆与格格曾经产生矛盾,然后指示自己的情人(格格的侍女)在格格的伙食中下毒。
对于这个结果,乾隆帝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一个小小的喇嘛怎么可能胆大包天干这种事,于是,他再次要求索林等人继续追查。
果不其然,在第三次调查报告中,索林等人汇报了,格格的丈夫很有可能指使了这次谋杀,起因是他与格格感情不和。
至此,案件似乎要告一段落了。但是,乾隆还是不满意。他注意到,格格和丈夫两人成婚十多年,夫妻情感长期不和,怎么突然就会发生这种事情呢?
而且,纳逊特古斯和格格情感不和的事情早就不是秘密,很多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搞出下毒的事情,不是太蠢了吗?
此外,纳逊特古斯和他的父亲长期受到乾隆的礼遇,完全没有必要谋逆,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
所以,乾隆开始怀疑是前线查案的索林有意在讨好格格,毕竟,格格的父亲是乾隆的皇叔,在清朝宗室内的地位颇为重要。
然后,乾隆继续派人调查,这一次,他请了蒙古部落内部的人帮助协查,这一查,就查出了另外一件大案。
原来,早在一年前,纳逊特古斯就曾经差点毒死了他的亲兄弟吹扎布。这样一位阴狠毒辣的蒙古贵族,当然极有可能毒害格格。
至此,真相似乎水落石出了。
但是,乾隆帝依旧没有停止调查,因为,他知道,不能让蒙古贵族的目光聚焦在纳逊特古斯毒害格格这件事上。那么,乾隆帝又做了什么呢?
我们知道,现代有种说法叫做“危机公关”,在“危机公关”的诸多手段中,有一种手段屡试不爽,那就是“转移视线”。
乾隆帝就完美地利用了这个手段。
上文提到,乾隆帝注意到,纳逊特古斯不止曾经试图毒害格格,还曾在一年前差点杀死亲兄弟。这两起案件,孰重孰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心中有数。
于是,乾隆帝开始引导前线调查人员,将调查重点转向纳逊特古斯试图杀兄这个案子上。
他还在谕旨中堂而皇之地说道“但谋毒吹扎布一事,其情罪较谋毒格格更重,自应先行严讯得实”。(《清高宗实录》)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暗示前线办案的大臣,谋杀格格的案子先停一停,先利用这个谋杀亲兄的案子把纳逊特古斯的名声彻底搞臭。
如此一来,谋杀格格这件事就被淡化了,乾隆帝也就完美地解决了满蒙联姻的一次危机事件。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底,乾隆得知,嫁到蒙古的和硕格格差点被丈夫毒杀,面对这起突发事件,乾隆不禁有些犯难。
因为,一旦处理得不好,就可能给长期展开的满蒙联姻蒙上一层阴影,从而影响清朝的边疆稳定。
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乾隆皇帝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陆续下达了8道谕旨,要求前线调查人员一再重新调查。
当乾隆发现,纳逊特古斯的确涉嫌谋杀格格时,他意识到,不能再让事件发酵了。
于是,他引导调查组将案件调查重心偏移到纳逊特古斯试图谋杀亲兄的案件上,让纳逊特古斯本人身败名裂,从而淡化了满蒙之间的冲突,最终巧妙地解决了这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