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年代剧之前大火,该剧主要讲述了清朝末年出生在陕西民间的聪颖女子周莹经历种种奇遇、重重磨砺,从一个寻常江湖儿女最终成长为秦商女首富的传奇故事。
善于经商的周莹乐善好施,她曾因捐资给清军、助力他们剿灭民间义军势力而引起了慈禧太后的留意。
后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在避祸西逃之时因为盘缠不足而导致捉襟见肘、落魄不堪,为人慷慨豪义的周莹听说后便主动向慈禧提供了10万两白银救急。
慈禧接受周莹的好意之后深为感动,不但亲书“护国夫人”的牌匾赠与周莹,还将她收作了干女儿。
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的头衔和名号林林总总、数目极多,看上去既风光无限又荣耀无比,而实际上她的结局却非常凄凉,毕生无子的她因为此前年复一年地过度操劳,仅仅活到42岁就不幸病逝了。
清同治八年,一个女婴降生在了陕北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一户周姓商人家庭中,父母见她活泼可爱、白皙莹润,便为其取名为周莹。
周家的先祖乃是大清刑部员外郎、地方盐商周梅村,按辈分来说,周莹应该尊称已逝的周梅村为太爷爷。
偌大一个世代从商的家庭传到周莹父亲这辈的时候便没落了起来,不过好在周莹幼时家里还能够为她请得起家塾先生,教授了周莹许多文化知识以及算数之法。
周莹机敏聪慧,对所学的知识基本上过目不忘,她的记忆力究竟强悍到什么程度呢?
举例来说,只要是与数字相关的信息,周莹只要看过一遍之后便会牢牢印刻在脑海中,之后的2年之内,只要是向周莹问起她看过的书目、账本中的内容,周莹肯定会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因为家道逐渐没落至贫,相继失去双亲的周莹便只好跟着哥哥和嫂子一块生活。
后来,当地一户吴姓巨富人家委托的媒人来找周莹的哥哥和嫂子说媒,意指周家和吴家曾经互通往来,算是知根知底了,如今吴家三代单传的少爷吴聘快到了娶亲的年纪,本来嫁娶之事也不十分着急,但那位少爷身体一直特别孱弱,因此吴家希望周莹能够尽快嫁过去,好给吴家冲冲喜、带去一份好运。
周莹的哥哥和嫂子一见吴家资产丰厚、买卖兴隆,而且还情愿出一大笔聘礼给周家,便马上同意了这门亲事。
成婚之夜,身体羸弱的吴聘在揭开新娘盖头之前如实将自己的病情告知了新娘子周莹,他不希望日后连累周莹一直陪着自己这个病秧子,没有正常的欢乐可享。
而一向开朗豁达的周莹却对未来生活抱有无限的希望,她立刻表示自己情愿与吴聘成为结发夫妻,还好言劝慰吴聘不要太过悲观,一定要坚定信心与自己共同直面命运、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周莹的聪颖与大度赢得了吴家上下一致的认同与赞叹,她更是以自己真诚的关爱呵护着吴聘、照料着吴聘,换来了吴聘对她的信爱与感激。
为了表示对周莹的重视和信任,吴家不仅将一部分生意交给周莹全权打理,而且还斥巨资为周莹捐得了一个“三品诰命夫人”的荣称。
周莹16岁嫁进吴家,成婚后便一手细致无比地照料丈夫的饮食起居、一手打理家中的一部分生意往来,尽显一个贤惠儿媳的勤劳本色。
然而天不遂人愿,吴聘虽与周莹十分恩爱,但因为老公公在一次外出经商的途中不幸蒙难而亡,留给了吴聘一场沉重的精神打击。
成婚1年半之后,体弱多病的吴家少爷便撒手人寰,令17岁的周莹成了一个年轻的孀寡之妇,同时又是吴家长房嫡脉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偌大的吴氏商业王国此前一直是由周莹的老公公在操持打理,其余的4房叔公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懒散惯了。
他们不但几乎从不出力赚钱,而且还在吴家群龙无首之际挤兑、威逼看似柔弱无依的侄媳妇周莹,要她必须交出吴氏家族的生意经营权和财产管理权。
勇敢的周莹并没有就此而退缩消沉下去,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服了那些“不学无术”的叔公们,还成功赢得了一大批夫家人以及管家仆从的全力支持,力主将吴家产业分成5份并逐一分出一份给各房叔侄亲属,总算平息了吴家内部的财产纷争。
其后,周莹便充分发挥头脑中的经商天赋,彻底放开了手脚去经商赚钱,真正地支撑起了资财庞大的吴氏商业王国。
吴家庞大的家业在周莹手上被打理得分毫不差、风生水起,人人都夸周莹思维敏捷精准、头脑冷静清晰,能力完全不亚于一个男子。
在通盘了解了吴家生意的整体架构之后,周莹还大刀阔斧地对吴家的商业结构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她叫吴家全国各地的掌柜们轻租赁、少囤田,重质量、多入股,不仅解放了很多闲置的壮劳力、让入股到吴家产业中的伙计们都对工作产生了积极性与向心力,还以诚信重品的理念打动了无数大客户、老百姓,让自家经营的商品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各地市场,可谓销路大开、广受欢迎。
失去丈夫之后,忙忙碌碌、奋勇担当的周莹为吴家的商业王国日夜操劳、不知疲倦,一直都没有考虑改嫁之事,身边只是有一个从吴家旁支里过继而来的一个养子,名叫吴怀先。
春去秋来,那个当初年仅17岁的年轻孀妇经历了重重磨砺与种种奇遇,不但保住了吴家的富贵还以一己之力持续扩大了吴家的生意,硬生生从一个寻常的江湖儿女最终成长为了一介蜚声全国的秦商女首富。
发家致富后,周莹没有忘记身边的父老乡亲、邻里百姓,她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兴修水渠、善待佃户,用善心和义举常年温暖着那些需要扶助的困难群体。
周莹是个懂得感恩与回馈的“有心人”,当年,她在与恶棍发生生意纠纷时,身为教育家的味经书院创办者柏景伟毅然站出来仗义执言,慷慨地替周莹免费书写诉状,使得这个无夫可倚的年轻孀妇得到了法律的支持。
后来,周莹一直对柏景伟的帮助念念不忘,当她听人说柏景伟毕生“惟愿慧及众生、兴学宣教”之后,便拿出一笔不菲的巨资协助昔日的恩公扩大办学、印书兴教。
清末之时恰逢国内战乱频仍,很多受战乱所累的流民拖家带口涌入关中多地,当周莹乘车出巡各地分店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那些饥肠辘辘的流民面如菜色、皮瘦骨削。
于是,心地善良的周莹便决定用自己的一点心意来帮那些流民度过眼前的饥荒困顿:
她一边拿出自己的钱财让随从去买来米粮、炊具,在郊野较大的路口搭建粥棚,给流民们免费施粥。一边命令各地的粮店商号定期开仓放粮,以保证当地那些最为穷苦的百姓得以免于饿毙。
有几年陕西的天气较为极端,酷热难耐,周莹见家乡的百姓连喝水都非常困难,就拿出了一大笔钱财请人在县域之内打出了二十多口水井,保证了家乡父老取水喝水能够又方便又安全。
后来,周莹又亲眼看见不少家乡的农田由于深受盐碱土质所累而导致收成不高,因此她就请人来“对症施策”,毅然慷慨出资开挖排水渠,并鼓励佃户们一起动手,将盐碱地下的积水成功引入了渭河,从而积极地保护了很多值得长期耕种的田地。
周莹的热忱和善良不仅关照着家乡的父老,还惠及了朝廷与国家。
1900年,因八国联军嚣张地攻入了北京,慈禧太后害怕身遭不测便带着光绪帝、隆裕皇后等人出城西逃。
还没走到山西境内,仓促外逃的慈禧一行人就已经囊中羞涩、缺吃少穿了。
等到慈禧逃难到了陕西西安,周莹不但做尽了地主之谊,还慷慨地向慈禧太后呈上了10万两白银供其傍身之用。
1901年秋,《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整个大清王朝复又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苦不堪言。
心怀国家的周莹见朝廷倍加艰辛,便再次进贡了二十万两白银,以资助清军继续内剿民间匪患、外杀入侵仇敌。
周莹在向朝廷进贡白银之前,曾经多次捐资给家乡的清军部队,而她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豪爽捐资却引来了很多吴家族人的不满,他们甚至准备阻拦周莹疯狂向外捐钱的举动。
面对着家人的误解和不满,周莹却淡然地说:如果没有了地方军队的保护,我们的生意和日子不会好过。如果这个朝廷消失了,国将不国,那么我们这些百姓还能指望由谁来保护呢?
慈禧太后回紫禁城重掌大权后,因十分感念周莹的护国义举,遂亲书了“护国夫人”的牌匾赠与周莹,还将她收作了干女儿。
其后不久,慈禧太后又被周莹体恤国家的拳拳之心所打动,干脆封赏了“一品诰命夫人”的称号给周莹,表达了对周莹种种义举的褒扬之情。
当我们翻开有关周莹的史料便会发现,这位义薄云天的女首富的确头顶着“女商圣”、“慈禧义女”、“护国夫人”、“一品诰命夫人”等诸多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光环。而这些光环的背后,注定了它的主人、陕西女首富周莹拥有着跌宕起伏、多变传奇的一生。
自从吴聘少爷身故后,周莹一直奋力操持着吴家的商业王国,不是走在巡视全国各地分店、商号的路上,就是待在查账核盘的账房、监督商品品质提升的工坊里,无暇顾及其他。
她没有再婚,更没生下自己的亲骨肉,既是一个无有子嗣的要强女寡妇,同时又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孤独女首富。
即便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女寡妇,周莹也用浩然的正气和慷慨的胸怀为自己、为吴家带来了诸多无上的荣誉,吴家的生意深受朝廷眷顾,而周莹也有了朝廷的封号护身,真可谓苦而有得、名利双收。
可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因常年的奔波与劳顿,为事业和国家呕心沥血的女强人周莹最终还是病倒了。
积劳成疾的周莹因为精神和身体都熬到了极限,所以在缠绵病榻后不久便撒手西去,终年才42岁而已。
尽管守寡一生的周莹费尽心思将吴家的生意做得辉煌盛大、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将吴家陵园修建得异常豪华精致,但吴家族人最终以周莹没有子嗣为由,不许周莹的棺椁葬入吴家陵园。
最后,人们把周莹的棺椁葬在了距离吴家陵园200米远的一处空地上,以慰其辛劳终生的孤寂灵魂。
后来,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因思念这位有情有义的女强人,还特意为周莹造了一座庙来供奉她,而且常年有人自发到庙里去进香添油、贡上鲜果,以祭拜这位福泽乡邻的大善人。
周莹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吴家和吴家的事业,但她最后却落得了一个遭人排斥的结局,实在令人感到寒心。
对堪称豪门巨贾的吴家族人子嗣来说,周莹只不过是漫长家族史里一个财富的缔造者、经手人而已。
最后,周莹的坟冢因为历经了大小战乱以及岁月的变迁而逐渐消失不见,据当地人说,那里后来便成了一片乱葬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