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的眼中,盐只是一种普通的调味品,看起来并不怎么重要。实际上,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盐,这种看似普通的调味品对人的身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古代社会,盐更是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对于古人来说,盐除了是身体所需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防腐原料。古代没有冰箱,食物也比较匮乏,可是像菜、肉、鱼、奶这些食物又偏偏最容易腐烂变质,无法像谷物一样长期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就用盐将上面这几种食物腌制成咸菜、咸肉、咸鱼干以及奶酪等食物,这样一来不但更加美味还更容易保存。
古人获取盐的途径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了许多变化。人类一开始是在湖床、河床上面直接采集盐的结晶,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人又在海边建造出大量盐池,将海水晒干制盐。一直到今天,海水制盐仍然是人类获取食盐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海边的人们可以用海水制盐,那么在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人们如何获取盐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几个四川农民为了采盐打了一口1001米的深井,从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四川自古以来就盛产蜀盐,当地开采盐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蜀盐主要依赖于盐井开采,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深入,盐井的深度也越来越深。到了清朝时期,盐井深度已经普遍达到了数百米之深。虽然当时的人们已经将盐井挖得如此之深,但是盐的产量却还是越来越低。盛行了数千年的蜀盐,也面临着枯竭的风险。
为了恢复蜀盐的产量,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几位四川自贡的农民决定打一口史无前例的超深盐井。他们在开凿盐井时,改进了古老的“卓筒井”,从清朝道光三年开始挖掘,历时13年,终于在道光十五年凿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口深度超千米的深井,命名为“燊海井”。根据后来考古专家们的测量,这口“燊海井”的井深达到了惊人的1001.42米。
“燊海井”在开凿成功后,每天可以自动喷出万担黑卤,用来烧盐的卤锅多达80余座。而且,“燊海井”在喷出黑卤的同时,还会喷出大量天然气,最高时每天能喷出多达8500立方米。这些喷出的天然气,又可以成为烧盐的燃料,可谓是一举两得。直到上世纪50年代,“燊海井”才因为压力不足而停产。
这几位四川农民在开凿“燊海井”所用的“卓筒井法”,实际上就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这是一种现代石油开采中普遍采用的技术。早在北宋年间,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记录了这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开创了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随着东西方技术的交流,这种钻井方法也随之被传到了西方,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人类开始大规模开采石油时,这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而开采石油所用的方法,就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
当初开凿“燊海井”的几位四川农民可能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技术革新会影响到世界历史进程。
人类技术的突破,一直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北宋时期的“卓筒井”到清朝时期的“燊海井”,人类的钻井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作为人类历史上开凿的第一口深度超过千米的盐井,“燊海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