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研究中国历史,最权威的正史史书就是二十四史了,有《史记》《汉书》……《明史》等,可以说是一个朝代一部记录。离开这些史书,其他的大部分都会被认为是野史,也就少了很多的参考研究价值。
二十四史都是用和《史记》一样的纪传体方式记录的,从公元前2550年的黄帝等上古时期一直到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大明灭亡结束。
那二十四史没有包含清朝的历史内容,那我们现在关于清朝的历史,又是从那些史料中记载的呢?
清朝历史的文献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清实录》,另一个是《大清历朝实录》。这两个文献中主要是由清朝每一朝的史官,把皇帝的日常言行,还有一些奏折、上谕等内容,还有当时各个地方的经济、军事等等内容整理记载。再加上当时很多的地方志和一些文人写的书籍,就组成了研究清朝历史的内容。为什么清朝的文人写的书籍也可以?因为清朝这些文人写了太多的书,就编撰《艺文志》,里面就罗列书名就有几十万字。
还要加上很多国外对大清朝的记录,毕竟在晚清时期,大清和国外的交流特别频繁,所以在国外的很多资料中也会记录此时大清的情况等等。
而修史本就是一件极为耗费时间的大事,而且都是新朝给前朝修的,就好像《明史》,一直从顺治皇帝开始,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才完成,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可是在位极其久的两位皇帝,就可以见到这个工作量有多么巨大了。
而目前有一部清史的资料是《清史稿》,这里多了一个“稿”字,就是说明这部史书并没有完成。而且制定这部史书的人大多数都是满清的遗老,那自然会对大清进行一番美化,这样就导致很多史料不完全正确,或者一些不好的内容没有记录在内。再加上内容零散,没有统一进行编撰,里面也存在着大量的错误内容,至今为止都从没有把《清史稿》认为是正史内容。
那现在清朝已经消失百余年了,清朝的正史为什么还没有编写出来呢?
对于编写历史,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新朝给前朝编写。所以在袁世凯独揽大权后,第三年就开始给清朝进行编写历史,这部作品正是《清史稿》。
《清史稿》没有能成为第二十五史,不仅仅是刚刚提到的几点原因,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因为,以前在编写前朝的史书时,肯定都会设立国史馆,有一个总管外加很多史官和记录员。编写史书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必须要有一个总管来统一协调,否则就无法保证编写出的史书的统一完整。可是清史在编写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机构,而是一些学者各自在家里写各自的,结果就是大家编写的内容有特别多重复,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内容也特别零散。再加上编写人员的水平高低不同,最后把这些草稿汇集在一处,没有再进行统一协调,也只能算作稿件,不能算完整的史书。
第二个原因是,毕竟清史的编写过程并没有完全完成,而且编写的人都有着美化大清的情况,后来也就因为战争一直没有进行这项工作。
结果就是,这样的不完整的史书不可能成为正史。
我国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编写出来呢?
其实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已经开始对清史进行编写了,预计需要10年的时间编写完成。可结果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依然没有完成,是遇到了什么问题么?
首先,就是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因为对外交流的增多,不仅仅有国内的各种史料,还有国外的众多记载。在文字上,除了有汉文记载的,还有满文记载的。甚至还有皇宫内的文献和各种地方上的记载。这全部加起来数不胜数。在编写清史的时候,不仅要把这些资料全部都整理好,而且还要辨别其中的真假内容。就好比《清代诗文汇编》,把这些资料放在一个屋子内都放不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以往的史书都是用纪传体撰写,而且全部使用的都是文言文。但是当下我们再用文言文进行编写就不太合适了。而且现在找一个可以用文言文进行编史的人才也是不可多得的。加上文言文在使用上比较简洁,如果用现在的白话文就需要满满一大段文字。不仅仅在编写历史上,就算是把以前的历史翻译一下,字数章节都会增加好多倍。
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清史在编写的过程中,字数要多很多,导致清史在编写到一部分之后,就需要对以前的文字进行压缩,结果白话文不白话文,文言文又不像的,还需要对整体进行统一,最终使得时间越来越长。
可以看到编写清史的工作量是特别巨大的,但是要保证史料的真实严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以前就是因为很多满清遗老的编写,导致《清史稿》不客观,所以现在很多事情必须有了确切真实客观的结果后,才会编入其中,这也就是以往很多历史,都会编写百多年才完成的一个原因。
为了保证清史的最终呈现,不仅仅现在要赶进度,而且还必须保证质量。结果就是很多内容,在经过了很多次论证后才编写进去,毕竟清朝的史料内容太多,把这些全部筛选出来特别浪费时间,所以导致编写的时间一直在拉长。
慢工才能出细活,以往的历史编写都会存在刻意抹黑前朝的因素。所以如果随意的不严谨的编写一部历史的话,这样的史料意义不大。我们现在这样,一定可以在严谨的态度下,编写一部符合当年事实的清朝历史。据说清史很快就编写完成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