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被后人称为“圣主”。康熙的文武双全,在帝王中少见,出类拔萃。他不仅通晓四书五经,而且精通汉、满、蒙四种语言,在天文、地理、外语、数学、地理等方面颇有研究。
在治政、行政、军事方面,不愧为圣人之光,使大清国力蒸蒸日上。但是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康熙当然也犯过错误。
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错误有3处,其中2处至今未改正。
有谁知道这些错误是什么?
300年“一个字错”的争论
传闻出身满洲的清帝因北京太热而不愿到北京办事。于是建造了承德避暑山庄,这里成了皇帝的办公地。承德避暑山庄大门上,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避暑山庄”四字牌匾。康熙的书法虽然看起来气势磅礴,但却彰显出帝王气概。
但是仔细看这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一个“避”字的右边一定是“辛”字,表示努力。
“信”字必须由一个“离”加一个“体”组成。不过,康熙帝在下方又加了一道横线。至于康熙皇帝为什么会想错这个词,很多人认为是故意弄错的。
因为在书法中,很多字本身就有很多种写法。对于整体布局和结构,很多字都会变形,多一笔少一笔。这些情况在书法中很常见。
第二种说法是康熙真的忘记写字了,疏忽大意,下面的人也不敢提醒,所以错了三百多年。
第三种说法是从康熙的执政思想来考虑的。康熙一生征战四方,从未选择逃避。这个“避”字不符合康熙嚣张的性格,所以康熙故意拼错了,意思是什么都不会逃避。
这三种解释都有其原因,但康熙只能知道是哪一种。
康熙误判致九子夺嗣
其实,康熙真正被后人认可的错误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立储这件事上的失误。
因为康熙活的时间长,执政时间长,所以留下了很多子嗣。为了争夺皇帝之位,这些儿子和继承人互相争斗,史称“九子夺嗣”。晚年的康熙,不仅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自取灭亡,而且皇子之间相互争斗,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因为“九子夺子”,雍正皇帝在新约的执行上遇到了重重阻碍,雍正皇帝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来对付他的兄弟们。
因此,后来的皇帝们吸取了康熙的教训,偷偷写下了待储之人的名字,放在了正匾后面。当他去世时,内阁大臣将监督并公开宣读继承人的名字,以建立新一代君主。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康熙后期“九子夺位”事件的重演。
不过,康熙还有一个破绽,究竟是什么?
哈密国的贡品,被康熙误名的水果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政权攻打蒙古喀尔喀土舍图汗。蒙古的喀尔喀图舍图汗属于清朝藩属部落,而喀尔喀图舍图汗驻守的地方离北京很近。康熙接到急函后,与大臣商议。大家都觉得,如果任由噶尔丹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影响大清的边境安全和内部稳定。
因此,康熙决定与噶尔丹开战。康熙在位期间,一共对噶尔丹政权发动了三次进攻,最终彻底打败了噶尔丹部落。噶尔丹失败后,原本被噶尔丹征服的领土立即再次向清朝进贡,甘愿成为清朝的藩属部落。
噶尔丹失败后,哈密地区是最快加入的。
为表诚意,哈密国贵族额不都罗不仅利用地理环境的便利,源源不断地为清朝提供噶尔丹残余势力的动向,还活捉了噶尔丹之子色布腾巴尔珠尔。断绝了噶尔丹部落再次崛起的可能。
康熙皇帝大喜,赏赐生擒色布腾巴尔珠尔的哈密贵族额不都拉,以及一等达尔汗扎萨克的爵位。
清廷派使节布尔赛到新疆哈民鉴赏。他在品尝新疆美食时,就喜欢上了一种皮硬内软香甜的新疆瓜。拉建议,这种瓜可以在来年进贡时进贡康熙皇帝品尝。
第二年元旦,康熙与各大部族一起庆祝元旦。也是为了庆祝征服噶尔丹的胜利,祈求来年不再有战乱。哈密部落也应邀提前与会。按照布尔赛的建议,阿卜杜拉从鄯善东部湖区精心挑选了十几个瓜类,从遥远的新疆边境运往清朝皇宫。
幸运的是,经过50多天的运输,十几个瓜中只有少数在运输途中受损。大概是因为这种瓜皮比较结实,才能够不远千里来到康熙皇帝面前。
康熙皇帝吃这种瓜果的时候,给臣下吃的时候,觉得特别香甜爽口,就问臣下:“你们觉得这个瓜怎么样?”
众大臣也对这种瓜赞不绝口。
但康熙皇帝第一次享用这种瓜,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就问进贡的官员,这是什么瓜?因为Erbedura担心长期运输,这种瓜中间会坏掉。万一提前禀报,不能呈上皇上,恐怕有欺君之嫌,所以不敢提前呈报。到了京城,献完贡品,又要沐浴更衣,来不及报到,便登了宴席。因此,负责进贡的官员并不知道瓜果的名称,就对康熙皇帝说:“只知道哈密王进贡,不知道瓜果的具体名称。”
康熙说:既然是哈密的,就叫哈密瓜吧!以后就叫哈密瓜了!
神官们也纷纷附和道:“好名声,哈密瓜!圣主英明!”
因此,哈密瓜因康熙皇帝的一句话而得名。
但是哈密瓜不是哈密原产的,它的真名绝对不是哈密瓜。那应该叫什么呢?
哈密瓜的正确名称是什么?
据对哈密瓜历史渊源的考证,哈密瓜最早产于吐鲁番盆地,那里非常适合哈密瓜的种植。如属大陆性干燥气候,昼夜温差大。这里产哈密瓜,甜度更高。因此,哈密瓜在吐哈盆地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事实上,新疆种植哈密瓜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野生哈密瓜很早就被新疆人发现和种植,经过人类世代栽培,形成了香甜爽口、肉质柔软的特点。在公元二世纪敦煌地区的许多农民也开始种植哈密瓜。
但可能受地理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敦煌出产的哈密瓜品质不如哈密瓜。因此,敦煌只种植少量哈密瓜,绝大部分哈密瓜品质优良,哈密、吐鲁番仍有产。
中原王朝最清楚,哈密瓜应该是在汉朝之后才出现的。
因为在汉武帝之前,中国与西方的通道还没有开通。直到汉武帝打败匈奴,占领了西域走廊,开启了西域贸易。各种外国产品不断从西部地区进入中原。众所周知。
迄今为止,关于哈密瓜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据宋人《太平广记》记载,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的妻子胤禛曾吃过哈密瓜。但尹女士吃的应该是敦煌的哈密瓜。
因为当时西域与长安的往来比较密切,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皇室至多只能吃敦煌产品。想吃哈密地区的瓜,路途遥远,还有很多不是汉代的地方。所以,敦煌出产的哈密瓜,应该是殷贵人吃的。
我们都知道杨贵妃最爱吃荔枝的故事。这位殷贵人吃哈密瓜的难度,和杨贵妃吃荔枝的难度没有太大区别。
唐朝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关系更加密切,很多来自西域的物产也为中原王朝所熟知。哈密瓜,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唐人认为是非常珍贵的水果。著名诗人骆宾王在从军时曾后悔没有吃到哈密瓜。当时,他在诗中写道“归期未到瓜”,深深地表达了“不吃瓜”的遗憾。
由此可见,在唐代,哈密瓜是一种珍贵的水果。当年洛宾王虽然已经入仕,但封立郎和东台相政学士才九品,这么贵的瓜,他们未必吃得起。
元朝时期,中原与西域交流加深,哈密瓜为更多人所知。
明代著作《西域番国志》也有关于哈密瓜的专门图解记载,甚至具体到哈密瓜的重要产区。鄯善地区,书上明确说适合种植哈密瓜。说明明代已经知道了哈密瓜的种植之道,并且重视产地。
康熙年间,哈密王国归附后,每年哈密王国都会从鄯善东湖中挑选最好的哈密瓜送上清廷。日后,这成为哈密帝国朝拜清帝的典范。一直到光绪初年,当时的江山还未安定。不对得起你的胃口,就别管它了。”
中原王朝长年吃西域瓜,直到康熙年间才给这种瓜起了名字。在这方面,康熙不愧为“千古一帝”。不过,康熙的命名还是有些偏颇,因为他吃的瓜都是鄯善瓜。
在维吾尔语中,从汉代至今,“穷”字一直用来指代哈密瓜的果实。其实,“穷”本来就是瓜的意思。仔细一看,新疆的哈密瓜今天应该叫“鄯善圆顶瓜”。
但因为康熙的宠爱,哈密瓜的品质更加完美
在新疆,传说吃哈密瓜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应该是哈密瓜的抗氧化物质。
中医认为,哈密瓜性寒,具有益气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康熙命名哈密瓜之前,哈密瓜只是当地人喜欢吃的一种水果,但是在康熙帝喜欢之后,哈密瓜的待遇就大不一样了。
作为哈密瓜的贡品第一次回到哈密后,奥贝拉找到了当地一位种植哈密瓜的“植物专家”,为康熙皇帝在哈密境内挑选了一块最适合种植哈密瓜的地方,专门从事哈密瓜的种植和种植。哈密瓜。
经过哈密人几代人的栽培,哈密瓜的品质、色泽、甜度、口感等都得到了一次次的提升。为了让康熙皇帝吃到最新鲜、最甜的哈密瓜,哈密国的首领阿不都拉会派人提前采摘最好的哈密瓜,在哈密瓜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在上面做上记号。
哈密瓜成熟后,立即装在特制的木箱中。为了向哈密瓜致敬,哈密王国的首领鄂屈贝拉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送瓜大队”。就是为了让康熙皇帝吃到最好的哈密瓜。
据《清史稿》的记载,每当哈密国送哈密瓜时,康熙皇帝都会让人挑选最好的,先送给太后。因为康熙知道太后也很喜欢吃哈密瓜。康熙每顿饭后都会吃一两片哈密瓜。
康熙虽然给哈密瓜取错了名字,但在他的认可下,哈密瓜变得更甜,成为新疆“一绝”。
写在最后
康熙皇帝一生犯过很多错误,但他们“不慎插柳”,后来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时代的进步必须靠人来推动。在推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人会产生一些正确或不正确的行为。对与错在那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后果,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正确的做法有没有传承下去,错误有没有得到改善。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寻找正确的道路。
虽然康熙皇帝留下了一些小错误,比如“哈密瓜”和“避暑山庄”的匾额。不过,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毛病,后来也逐渐改正了。这是我们民族的主要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