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三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在盛京宣读“七大恨”,正式对明朝发动进攻。不久之后,努尔哈赤就带兵攻占了沈阳等地区,明朝的将领知道自己没有办法抵抗,纷纷投降后金。刚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对这些投降人士非常温和,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让这些人继续做官,为后金政权服务。在这期间,汉官们对努尔哈赤非常佩服,经常称他有君子之风,是一个可以作用天下的霸主。
后来,努尔哈赤的实力越来越强,他对汉官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经常斥责手下的汉官,指责他们跟明朝勾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为了巩固沈阳等地的局势,大规模的镇压百姓,当地汉官也跟着遭到了牵连。根据《满文老档》记载:“使贤良秀才亦被杀绝”。换句话说,努尔哈赤在镇压的时候,连明朝的秀才都不放过。
在晚年的努尔哈赤眼里,所有汉官都在图谋不轨,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打下的江山。然而他的儿子皇太极上位之后,却开始大量重用汉官。这是为何?先说一下他的具体做法。皇太极直接纠正努尔哈赤时期的错误政策,对之前被惩罚汉官进行宽大处理。很快就扭转了人人自危的状态,汉官跟普通百姓基本上一脉相承,汉官的地位得到保证后,普通老百姓的抵触情绪,就跟着缓解了很多。
不久之后,皇太极又颁布了一系列命令,从各个层面提高百姓的地位,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在皇太极的命令中,有两条非常重要。第一,停止大兴土木,让百姓专心务农。努尔哈赤时期,经常从民间征调人力,让他们修建城池为战争做准备。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皇太极知道这样下去的话,百姓们只会越来越穷苦和饥饿。与其等百姓掉过头来对付自己,不如尽快让老百姓回归本职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粮食。
第二,强调了满汉两族的平等地位。皇太极曾强调说:“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谣公务,毋致异同”。孟子曾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放在两族关系上仍然适用,当时明朝的百姓,本身就对后金的士兵,有着天然的敌视情绪,没有将其作为同类看待,双方的隔阂非常严重。皇太极这个命令,至少从名义上,让部分百姓产生了认同感。
皇太极刚颁布这些命令的时候,后金的贝勒和官宦子弟,并没有当回事,他们经常仗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出违反规的事情。皇太极三令五申,警告这些后金贵族,让他们不要违反规定。如果有人胆敢私自夺取百姓的牛羊牲畜,不论什么身份都得接受严厉的惩罚。这一个规定,极大保护了明朝百姓的私人财产,进一步消解了他们的抗争情绪。不过,皇太极并没有完全指望贵族的自觉,他还实施了一种“分屯别居”政策。让后金的士兵和贵族,跟明朝百姓分开居住。双方在生存空间上区隔开来,互相造成的影响也就小了很多。
皇太极之所以会这么费尽心机的安抚百姓,是因为他知道“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没有百姓的拥护,不管再骁勇善战的军队,都无法逃过灭亡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皇太极确实有坐拥天下的资格,是在在国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他的父亲,则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把后金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两人对待汉官的态度,才会有那么大的区别。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