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帝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定撤藩,结果是由此引发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的造反,是为三藩之乱。
在之前关于吴三桂的文章之中,宋安之认为康熙帝撤藩并不等于杀藩,就个人而言,吴三桂其实是可以全身而退的,只要他舍得自己在云贵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好。但很多人认为并非如此,所以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吴三桂接受撤藩的话,到底是不是必死局面。
一、有着孙可望的前车之鉴,吴三桂接受撤藩肯定必死无疑?
有不少人认为,参考吴三桂之前降清的孙可望下场,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的话,那么肯定是必死无疑。
其实这个根本不是一回事,首先是时代不同,吴三桂是康熙时期,孙可望是清朝刚刚入关的顺治时期。
这其中差别可大了,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汉化程度不高,对于孙可望这种反复无常而且没用的小人,行事其实很是直接,从不会顾及名声不名声的,是没用了就直接杀之。
而且关于孙可望的死法是有争议的,一说病死一说被射杀,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他就是被射杀死的。
而到了康熙时期,清朝汉化程度已高,为了笼络汉人士大夫,深受儒家影响的康熙帝,还特意诏征博学鸿儒。
康熙帝还以宽仁标榜,对于吴三桂这样对大清有功的异姓王,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不给朝廷添麻烦的话,以帝王心术来看的话,肯定会留吴三桂性命的,以显示自己宽仁。
如果吴三桂在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以后,莫名其妙的死了,康熙帝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骂名,很明显是没必要的。
二、康熙帝并非是卸磨杀驴之人
如果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撤藩,并且搬到辽东了此残生的话,那么就说明他这个平西王是对朝廷没有一点威胁了,康熙帝没必要跟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认真,更没必要去杀他。
这个参考一下欺主的鳌拜就可以看出来,鳌拜当年何等嚣张,结果康熙帝智擒住他以后,也并没有杀死他,只是将其禁锢。
鳌拜欺主,康熙帝念其功劳,都可以留其一命。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又有之前的功劳在,康熙帝更是没必要杀他。
而且清朝自入关以后,到了康熙帝时期,汉化已深,深受儒家影响,康熙帝身为其中佼佼者,在位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提倡的是满汉一家。
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其实也可以以此树立一个楷模的。康熙帝可以以此拉拢那些前明的降臣和降将,意思是只要你们好好干,肯定会善终的,朝廷不会滥杀无辜的。
当然可能还有人认为康熙帝残杀前明宗室,并非是什么宽仁之人,其实这跟卸磨杀驴没什么关系。自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对东晋宗室斩草除根以后,后面朝代大多对于前朝宗室采取的是残忍血腥的措施,虽然康熙帝这方面的确残忍,但是不能以此认为他就是卸磨杀驴之人,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三、吴三桂造反原因再探讨
其实达到吴三桂这种高度,之所以造反,不在于撤藩以后的事情,而在于撤藩带来的恶劣后果。
如果接受撤藩,那么意味着他在云贵一带经营十几年,妄图其家族如同明朝世守云南的沐氏一般的梦想破碎,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自然造反。
当然除却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到达当时吴三桂这种程度,很多事情已经是身不由己的,他即使答应撤藩,手下人恐怕也不会答应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是一个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表,就算他想放弃所有的一切,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也不会同意,所以这也是他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吴三桂所在的利益集团,内部不说所有人,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同意撤藩的。
这个主要分两点来看,①是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他的班底自然也是跟随他投降的军队,还有后来收纳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旧部。可以说在当时是不受信任,处于边缘化的存在,也只有在吴三桂手下,他们才可以得以重用,享受种种待遇。
②是吴三桂当时在云贵一带属于是半独立的状况,拥有的权力很大,而且朝廷每年还要耗费巨量银两供。“三藩鼎踞南服,糜饷岁需二千余万,近省挽输不给,仰诸江南,绌则连章入告,既赢不复请稽核,耗天下之半”。
大家想想吴三桂手下的将士,不是随他一起降清的前明将士,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旧部,在清廷根本受不到重用,属于边缘人士,对于清廷也无从谈起忠诚。
而云贵一带属于半独立状态,吴三桂在这里可谓是一手遮天,这些将士在此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吴三桂被撤藩了,他们肯定没有好日子过,还不知道排挤成什么样了,所以他们自然不同意撤藩,甚至会鼓动吴三桂造反,手下人的看法和鼓动,对于吴三桂肯定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所以说吴三桂之所以造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了他这个高度,他身为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言人,有时候是真的身不由己,手下人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加之他不甘心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不愿就此放弃,所以自然是开始了造反之路。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