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次起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确立了《天朝田亩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提出了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
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了,虽然《天朝田亩制度》最后并未得以实现,但是这次起义的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有传言说,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却压根不担心军费,那么靠什么对抗满清政权14年的时间呢?
落第秀才要造反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太平天国在十多年的发展与战争过程中是分不同阶段的,开始的时候不纳粮,在政权稳定之后还是有税收,也就是纳粮的。
19世纪四十年代,一个身高将近一米八的,身材虚胖的汉子站在朝廷的榜文前面默默无语,又是没有中秀才。自己一连考了四次,次次落地,怎么我连个秀才都考不中。这个在榜文前站着的人就是洪秀全,一个考了好几次童子试还是不过的读书人。
说起来,他和日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还真有些像,都是身材高大(特别是相对当时的两广人),然后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不过区别是他还有一份在乡村私塾教书的工作,总不至于饿肚子。但是第四次失败之后,他没有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样,立志考到老。
他干脆就不考了,而是暗暗发誓,再也不考清朝试,日后老子要自己开科取士。这句誓言要是让那些同窗知道就算不告他大逆不道试图谋反,总要嘲笑他大言不惭。自己开科取士,你以为你是谁?可是命运就是这么难以捉摸,谁能想到这个岭南胖子一举成谶,日后真做到了。
洪秀全自那之后发了一次高烧,梦中见到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加上他辗转从一位葡萄牙人处得来的,在当时可以算是非法出版物《圣经》,在书中得知一些关于基督教的常识。在几次胡言乱语之后,他居然创立了一个教派——拜上帝会。
洪秀全对圣经可谓是重新创造,他提出上帝不止耶稣一个儿子,还有个次子就是自己,于是他自封教主开始了传教。
洪秀全在这方面颇有天赋,他看准了满清鸦片战争之后在广西统治薄弱,当地客家人和土著的矛盾尖锐。拜上帝会提出的“天下一家,同享太平”大有市场,赢得了当地客家人的拥护,入教的人越来越多。终于,到了1851年初,打着“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太平天国筹集资金的办法
当时的太平军是男女老幼全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初的开支就是入教的会众带来的财产,大家的钱大家花。太平军金田起义之后,一路向北打破清军封锁,其中有胜仗,也有败仗。
但总的来说,胜得多,败得少,太平军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人,到后来的一百多万人。这么多人的兵力,全靠教徒加入时候缴纳的财产肯定不够。因为这些人不仅要吃喝拉撒睡,还要行军打仗,不仅要用到刀枪剑戟,还要用到火绳枪、抬枪、火炮、炸药。怎么办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缴获。战争中只要打败了清军和地主武装,就可以合理地收缴他们的武器、粮秣,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是如此,顺理成章。
第二个办法就是让地主老财捐资助饷。当时的中国是农耕社会,农村的富户就是地主,城里的富户除了乡下的大地主,就是做买卖的大财主。让他们捐资助饷就是让他们拿出钱来,因为战争中兵荒马乱,为了更多人获得平等,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
必然要让他们拿出钱来,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钱并不是自己赚来的,而是通过压迫穷苦人而获得的。让他们拿出钱来确保他们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很有人道主义精神了。
第三个办法就是没收满清官僚的财产。满清驻扎在各地的官僚大多数都选择顽抗到底,而那些在野也就是退休的官僚也大多选择组织团练武装对抗太平军。对于这些人的财产,太平军当然会选择没收。
敌人都已经真刀真枪地和你打了,你保护他们的财产不等于是无视自己士兵的生命吗?太平军当然不会这么做。有人说这是勒索?真是笑话。满清强行设卡收取厘金是不是勒索?还是收取保护费?不过是名目不同。
太平军不仅是用宗教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还是带有鲜明的民族革命色彩,所以日后的孙中山先生才自称“洪秀全第二”。在占领南京,并改名天京,在这里定都之后,太平天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有了土地的行政管辖权,之前筹款的方式自然就发生变化了。太平军集中财物的圣库制度虽然依然延续,但是已经逐渐失去了作用。太平天国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税收系统,从民间收取财物以支持对抗满清的战争。
太平天国对推翻满清功不可没
太平天国政权有其落后的一面,有对民众思想控制的一面,也有高层奢靡享乐,荒淫挥霍的一面。但是,这些弊端满清政权不仅也有,而且更严重。有人说天平天国的平等是空想,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平等才是主流,喜欢做奴才的只会是少数人的个性。
太平天国革命因为其思想局限性,也因为进入到热兵器时代之后的新形势,导致太平军面临多种势力的联合镇压。其高层不仅互相残杀,而且缺乏全局性的眼光,属于新时代的纲领《资政新篇》也难以得到实施。
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依然让满清的统治根基瓦解,也为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