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组建变法内阁,宋神宗为何把司马光踢出去?又加入反对王安石的人

组建变法内阁,宋神宗为何把司马光踢出去?又加入反对王安石的人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轻气盛的宋神宗赵顼一心想要改革,意图将北宋长期遗留下来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经过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辩“延和殿廷辩”后,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而宋神宗也更加倾向于王安石提出的“要多挣钱”的观点,于是更加坚定了要把改革变法的重任交给王安石的决心。

历经了十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工作,直到第二年(公元1069年)的二月,宋神宗终于组建起了变法的五人内阁班子。任命富弼和曾公亮两人担任宰相,王安石、唐介和赵抃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

宋神宗赵顼

在宋神宗的支持和主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眼看就要拉开序幕。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主持变法的领导班子名单之中,竟然没有司马光的名字。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都是宋神宗最为倚仗的重臣。但就在国家改革变法的关键时刻,宋神宗为什么会将司马光排除在外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虽然没有最为直接的记载,但我们也可以从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中看出端倪。

早在公元1068年,就在宋神宗苦苦将王安石请到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并擢升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后的第五天,又提升时任御史中丞的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两人的职务一样,主要负责为皇帝撰写一些公文,以及教授皇帝经书。

王安石

可是,让宋神宗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接到诏令时,都婉言拒绝了。当然,宋神宗是不会批准的,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并不是皇帝随意安排的,而是用心良苦。

宋神宗明明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意见相反,合作不来,却仍然把他们撮合在一起,让最器重的两个人为自己效力,又能让他们的权力相互制衡。

王安石和司马光也都不是傻瓜,他们心里自然也明白,在一起合作肯定是不可能的。尽管两人都主张在国家政治上面进行改革,但对于变革的目标取向和措施等问题有着很大的分歧,一度导致两人彼此永火不容。

除此之外,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人的性格都很鲜明,即使在一些小问题上面,甚至也会相互驳斥,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

司马光

宋神宗下定决心要进行变法,在组建变法班子的问题上,必须要确保内部意见一致。若是刚一开始的时候就窝里斗,变法肯定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这也就意味着,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人,必须要走其中的一个。

与司马光和其他大臣们相比较,王安石在国家改革的对策上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路。最起码在宋神宗眼里看来,王安石提出的改革新思路值得去尝试,君臣两人之间也很快产生默契。

所以,在改革的人选上面,宋神宗宁愿将司马光踢出去,也必须给王安石留下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

然而,宋神宗精心组建的五人领导班子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人还用佛教的“生、老、病、死、苦”来评价五人。

尽管宋神宗为了避免“窝里斗”的情况发生,将司马光踢出局外,但依然没有摆脱这种现象。

这五个人的领导班子里面,为首的是富弼。

刚一开始的时候,宋神宗首选的人就是富弼。但通过一番考察,他年事已高,而且早已没有了改革的热情,宋神宗才放弃了他。

而这次变法班子的人选上,宋神宗之所以还继续要起用富弼,是因为他毕竟在宋仁宗时期有过“庆历新政”的经验。而且,富弼在老一代的大臣当中,算是比较有改革意识的人,凭借他在朝廷中的威望,还能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方便王安石在幕后实施变法。

此时已经71岁的曾公亮和富弼一样,也是一位三朝元老,他除了善于处理政治事务之外,在边防和军事建设上也很有水平。在宋仁宗时期,曾公亮等人编撰了《武经总要》一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写的军事科学类百科全书。

时任参知政事的唐介年龄是61岁,他的性格耿直,办事不留情面的风格,曾担任过监察御史。

根据《宋史•唐介传》和《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史料中记载:“宋仁宗时期,唐介上书弹劾当时的宰相文彦博,他认为文彦博是依靠贿赂嫔妃才当上宰相的,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而如今,首先看王安石不顺眼的人又是唐介,宋神宗问唐介:“是什么原因,让你对王安石不满,是文学才华不够,行政能力不足,还是王安石的战略思想不对呢?”

唐介回答说:“王安石虽然满腹才华,但泥古不化,言论不切实际,如果让他负责变法改革,一定会捅娄子的,而且会越变越乱。”

听完这番话,宋神宗和宋仁宗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他并没有生气。而是根据自己的用人原则,依然把唐介选进了变法的内阁班子里,目的是想要他继续发挥老臣的余热,起到监管和制约的作用。

而另外一个担任参知政事的赵抃,是与当时的包拯齐名的铁面无私的官吏,多年来是恪尽职守,不畏权贵,人称“铁面御史”,此时的年纪也已经61岁了。

也就是说,这个五人组的内阁班子,除了王安石的年龄是48岁,其余四个人都是60岁以上了,这个变法领导班子存在的缺陷就是年纪编大。

富弼

一般来说,年纪偏大的老臣在思想观念上往往持有保守的态度,让一群老臣去实施新锐的改革变法,与事情的本身有点不太匹配。

好不容易将司马光踢出局,宋神宗又安排了一群保守派的老臣在王安石身边,让人十分不解。

按照常理来说,精明的宋神宗对于这样的安排,肯定也是有所察觉的,或许是他刻意而为之。

站在宋神宗的角度来说,自己年龄轻轻就当上了皇帝,身为北宋王朝的最高执行者,能够下定决心进行大张阔斧地改革,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尽管他非常欣赏王安石,让他主持变法,但也要稳健持重,更不能完全由着王安石的性子来。

在任命王安石具体主持变法工作的同时,也要对他有所牵制,相互制衡,又以尊重元老们的经验和意见为前提,企图做到稳中求变。

但是反过来来说,倘若在变法刚一开始的时候,就处处受到约束,反而会适得其反,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改革。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内阁班子里,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反对态度的成员就占据了大部分,必定无法团结一心,合作变法。

所以,当时有人们甚至还把这套变法班子,正好对应佛教里面的“生、老、病、死、苦”的说法。

“生”指的是王安石,意气风发,全力以赴准备变法的事宜。

“老”指的是曾公亮,年老古稀,风烛残年,早就应该退休养老了。

“病”指的是富弼,他的身体不好,而且对王安石变法持有消极的态度,做事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经常以生病为由,不上朝。

“死”指的是唐介,他对王安石变法一直以来都是强烈反对的,但又无法像司马光那样直接跟王安石叫板。没过多久,他就因为背上长了毒疮而死。

“苦”指的是赵抃,由于自身口齿结巴的原因,尽管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很大的意见,但又辩论不过王安石,只好眼睁睁看着王安石实施变法。

对于王安石来说,他自然是感受到了宋神宗坚持变法的诚意,但对于宋神宗安排的领导班子也不是很满意。

为了调动王安石的变法积极性,宋神宗时常和王安石交换意见,他问王安石:“你打算从哪里入手变法呢?”

王安石回答说:“第一,长君子,消小人;第二,变风俗,立法度。”

其实,王安石的话中也是有所指的,他就是想告诚宋神宗,少听一些小人的谗言,从而就贻误了变法的时机。同时,还应该多提拔人才,他口中所谓的人才,当然是那些支持自己变法的人。

除此之外,王安石还建议宋神宗“择术为先”,应该效法古代的圣王尧帝和舜帝,其实就是要取代已经陈腐的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

对于这次谈话,宋神宗感到非常满意,为了让王安石能够尽快启动实施变法,他按照王安石的意见,重新对领导班子进行了第二次的调整,并批准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

“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国家未来几年的财政预算,以及发布相关的法令,并且拥有一定的自主人事任免权和人员选拔,可以直接报送给宋神宗批准。

而这个机构,也成为了王安石变法初期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挥机构。

为了能够让王安石的变法工作更加顺利地展开,宋神宗舍弃了原先的“生、老、病、死、苦”的内阁班子,转而成立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制置三司条例司”。

“制置三司条例司”很快就取代了内阁,成为了新的变法领导核心,而且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使得王安石手里拥有了更多的权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神宗已经架空了原先的以富弼为首的内阁,将国家能够变法图强的希望完全押在了王安石的身上。

但是,让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当“制置三司条例司”各个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公布的时候,还是让他有些不太满意。

虽然在这个新机构的设立上,宋神宗完全按照了王安石的要求而调整,但在具体人员的任命上,他还是有所保留的,祖宗传下来的“相互牵制”的传统还是被运用在了其中。

苏辙

比如说,宋神宗任命陈升之与王安石共同负责“制置三司条例司”,并把苏轼的弟弟苏辙调入部门中,与王安石推荐的吕惠卿等人共同起草变法文件。

然而,陈升之、苏辙和王安石的政治见解还是有很多分歧的。

对于宋神宗这样的人事安排,不管王安石满意或者不满意,最终变法的领导班子就这样搭建了起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仁宗,唐介,宋神宗,宰相,内阁,王安石,问题,司马光,改革,班子,消息资讯,宋仁宗,唐介,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仁宗,唐介,宋神宗,宰相,内阁,王安石,问题,司马光,改革,班子,消息资讯,宋仁宗,唐介,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仁宗,唐介,宋神宗,宰相,内阁,王安石,问题,司马光,改革,班子,消息资讯,宋仁宗,唐介,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