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政邦藏书架的第155篇文章
说起中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一定绕不开神圣罗马帝国。
从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帝国,到962年奥托大帝成为首位被加冕为皇帝的日耳曼人,再到1806年被法国皇帝拿破仑摧毁,这个德意志封建帝国曾占据欧洲历史中心千年之久,也是中世纪欧洲唯一拥有帝号的大国。
与神圣罗马帝国有关的名人也非常多。倾倒众人的茜茜公主,就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孙子;希特勒在二战中攻打苏联时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则以神圣罗马帝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来命名。
最让译林君感到意外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扑克牌竟然也和它有关。红桃K上左手执剑,右手按着长袍的镶边的人物,其实就是查理大帝(又称“查理曼”)。
作为德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的政权,神圣罗马帝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这个政权对德国人影响有多深远?为什么希勒特将纳粹德国命名为“第三帝国”?为什么有历史博主说它是靠玫瑰花而不是刺刀征服世界的帝国?
剑桥大学德国历史与思想教授约阿希姆·惠利在《神圣罗马帝国》这本通史般的小书中,清晰明了地介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与衰落,重现了帝国千年历史的迷人之处。
01
神圣罗马帝国的著名皇帝们
在极盛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覆盖了现在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后期重要的王朝,首都设在维也纳的哈布斯堡王朝有着一句著名的slogan:“让别的国家去打仗,幸福的奥地利喜欢做和亲的事情。”
通过政治联姻来开疆拓土,这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中的确比较常见。因此也有人调侃说这是一个“靠玫瑰花而不是刺刀征服世界的帝国”。
比如中世纪的亨利六世成功接受圣职并加冕成为皇帝。他统治的关键在于,他的妻子是西西里的王位继承人。
再比如近代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就试图通过与勃艮第女继承人玛丽娅结婚,来恢复帝国昔日的荣耀,并利用勃艮第和奥地利的领地作为根基来统治整个帝国。
当然,除了热衷于政治联姻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还涌现了其他许多著名的皇帝。
开头提到的红桃k皇帝——查理大帝,其实是矮子丕平的儿子。
由于查理大帝的惊人成就,他的王朝被称为加洛林王朝,而不是丕平王朝。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大帝加冕,后者就此成为罗马皇帝。
当时还没人知道,他在罗马的加冕典礼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帝国体系。然而,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罗马帝国逐渐转变,并在几个世纪后形成德意志帝国。
当然也有职业生涯不那么光鲜的皇帝。中世纪的亨利四世,就屡屡与教会发生冲突。为了缓解和教皇格列高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曾翻越寒冷的阿尔卑斯山去见教皇。
1077年1月27日,他穿着忏悔者专用的长袍,赤脚出现在卡诺莎城堡外,此前格列高利曾在这座城堡与托斯卡纳的马蒂尔达伯爵夫人一同避难。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同样的仪式再次上演。格列高利随后解除了针对亨利的禁令,赐予他和平之吻,并与他一同庆祝弥撒。
传统上,德国历史学家将“卡诺莎之行”称为德意志统治者遭受的最大屈辱。不过在作者看来:上述说法夸大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真相其实很简单。通过“卡诺莎之行”,亨利迫使教皇恢复了他的头衔和地位,尽管他必须承认教皇有更高的统治权来审判他。
02
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些标志和圣物
正如作者所说,讨论帝国与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认同,是《神圣罗马帝国》一书的关键主题之一。对于德意志身份的认同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些标志和圣物中也有所体现。
直到1806年,皇帝加冕仪式一直使用与中世纪相同的一系列标志和圣物。
接受加冕的皇帝身穿的披风据说是查理大帝在加冕仪式上用过的同一件,尽管这件长袍实际上可能是在1133年至1134年用进口自拜占庭的丝绸在西西里岛制成。
关于皇冠和王权宝球的神话出现的时间更早,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帝国皇冠于1024年左右在莱茵兰西部地区制作完成,并且斯陶芬家族的皇帝直到12世纪才得到王权宝球。
作为帝国标志的其他物品还包括权杖、长剑和圣矛。德意志国王在10世纪得到了这根长矛,据说它的矛尖镶嵌了一枚耶稣殉道的十字架上的钉子,因此被称为圣矛。
实际上,唯一与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帝国)真正有关的物品是所谓的“加冕专用的《新约》”,就在800年加冕仪式举行前不久,亚琛的宫廷学校制作了一份装订整齐、配有插图的手稿。
作为帝国象征,双头鹰的历史也有着类似的演变过程。
罗马帝国的标志是单独的一只鹰,后来查理大帝在亚琛的宫殿沿用了这样的装饰。直到14世纪,这样的单鹰标志才足以表明,帝国是古罗马的继承者。
双头鹰起源于4世纪的小亚细亚,此后在拜占庭帝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后来神圣罗马帝国也开始使用双头鹰,直到1433年西吉斯蒙德皇帝正式指定金色背景加黑色双头鹰作为帝国标志。
双头鹰可以代表皇帝(胸前有统治者的徽章),也可以代表帝国(胸前有十字架)。双头鹰标志在整个帝国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在帝国城市的徽章上,或手工行会的旗帜和文件中,这个标志随处可见。
论是单头鹰还是双头鹰,这个形象都是德意志臣民对其统治者和德意志政体产生持久认同感的因素之一。
03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如何界定神圣罗马帝国?
尽管神圣罗马帝国有着辉煌的历史,法国大文豪伏尔泰还是曾经讽刺地评价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伏尔泰为什么会这么说?
首先,在政体性质上,不同于统一强势的罗马,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城邦联盟。
诸侯和自由城市保留了对领地的大部分管辖权,从而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这使得后者更像是最高法官和军事指挥官,而不是德意志领土的强力统治者。
其次,神圣罗马帝国仅仅在名义上是罗马的继承者。然而无论是从领土、血统还是文化来看,它都与罗马无关。
查理曼帝国的前身,本质上属于部落社会,在罗马帝国衰落之际,由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的部落——法兰克人在其西北边缘建立。到了962年,奥托大帝成为首位被加冕为皇帝的日耳曼人,此后,不仅帝国以日耳曼人为核心,几乎所有继任者也都是日耳曼人。
最后,尽管帝国的皇帝必须在罗马由教皇加冕,但它从来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它与教皇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稳定,所以更谈不上“神圣”。
的确,正如作者所描述的:
“自始至终,帝国的历史很复杂,它没有统治中心,并且统治者的选举和加冕程序变换了很多次……帝国始终没有设立首都。名义上的帝国中心只是宫廷所在地,但这个地点取决于谁能成为皇帝……帝国举行仪式的地点并不固定……就连选举的地点最初也并不固定。”
这种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在本书的序言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看来:“在伏尔泰眼中,一个没有明确的首都,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机构的神圣罗马帝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反面典型……但他毕竟是一个局外人,甚至可以说生活在与帝国有利益冲突的对立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作者惠利也在开篇提到了这个评价,并在最后章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没有什么能减损帝国的真正成就。它的多层次治理体系为持久的联邦体系以及随之而来的地区和文化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众多的宫廷和城市中心,诸侯的雄心壮志,以及自由城市的自豪感,都为各种形式的文化生产提供了大量资助。
从早期开始,帝国就在欧洲中心地带担负着维护和平的重任。尽管时常面临紧张的局势,但帝国发展出一套冲突解决机制,使得大大小小的领地能够共存。帝国内部也会有冲突或内战,但最终总是走向统一。整个过程靠的是谈判和妥协,而不是暴力和内战。
它产生了重要的公共法律制度和广泛的法律体系,用于保护帝国的臣民。当16世纪面对宗教分歧时,它是除瑞士外唯一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持久解决方案的欧洲政体。
帝国的寿命远远超出后来的任何一个德意志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仍然是德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体。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德语和德意志身份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形。神圣罗马帝国起初是一个法兰克王国,最终变成了真正的德意志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作者:约阿希姆·惠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推荐语:本书清晰明了地介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与衰落,将帝国千年历史的迷人之处通过一本通史般的小书重现了出来,从查理曼、“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等知名历史人物到确立选帝侯、三十年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每个在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发挥重大影响的节点都浓缩其中。作者在梳理历史的同时,还指出了这一政体对当代欧洲和欧盟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思考多了一个维度,也对欧洲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