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介绍车臣与俄罗斯的文章中大篇幅提到了车臣武装头目杜达耶夫,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兴趣,今天趁热打铁,讲一讲这位“车臣之父”、俄罗斯人眼中的叛徒——焦哈尔·穆萨耶维奇·杜达耶夫的既传奇又罪恶的一生。
颠沛流离的悲惨童年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过车臣是一个彪悍的民族,车臣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沙俄和反苏联,怼天怼地的战斗史。在归入沙俄之前,车臣人世代生活在高加索以南,武力值爆棚的他们先后用拳头打跑了匈奴,突厥和蒙古人,之后被沙俄武力征服纳入沙俄版图。
被武力纳入沙俄的车臣人心有不甘,时刻幻想实现民族独立。二战期间苏联成为欧洲主战场,车臣分离主义分子看到了机会,便利用苏联陷入战争泥潭无暇他顾的空档,开始同德国人合作。战争结束后,本就对车臣人满怀偏见的斯大林,以此为由,一竹竿打死一船人,宣布整个车臣民族都是苏联的叛徒,并下令撤销了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50万车臣人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任其自身自灭。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杜达耶夫出生在了,他所在的家族也属于被流放的车臣族。那年是1944年,尚在襁褓中的杜达耶夫还未好好看一眼故土,就随父母像牲口一样被赶上了流亡哈萨克斯坦的火车。
据不完全统计,贫苦屈辱的迁居生活,让约10万车臣人丧生,其中就包括杜达耶夫的父亲,父亲去世的那一年他刚满六岁。
流离失所和艰难屈辱的生活,这一切不幸的遭遇无形中更加深了车臣人心中的仇恨,强烈的民族仇恨情绪越烧越烈。
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在这个瘦弱的少年心中埋下了种子。
直到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拨乱反正,开始批判和反思斯大林的政策,被流放的车臣人得以重返家园。
13岁那年,母亲带着的瘦小的杜达耶夫跟着难民队伍一起回到了故土。
重返家园的杜达耶夫在母亲的支持下进入了学校,据杜达耶夫母亲回忆他聪明过人,学习认真,学习成绩也很好。1960年杜达耶夫进入北奥塞梯师范学院就读于物理和数学专业。母亲本希望体弱多病的他以后当一名教师。
但一心尚武的杜达耶夫内心深处却想当一个军人。
一年后,杜达耶夫偷偷报考了军事航空学院并顺利通过严苛的体检和文化测试,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在军校,达耶夫的成绩依旧优秀,毕业后,被分配到斯摩棱斯克第52重型轰炸机航空团。在这里,他结识了俄罗斯姑娘阿莲夫季娜·费奥多罗夫娜·库利科娃,并很快与她结为连理。
这位库利科娃的父亲曾是苏联弗兰格尔岛守备司令,在苏联军政界人脉颇广。一般认为杜达耶夫的此次婚姻带有投机意图。
很快26岁的杜达耶夫便被提拔为空军少校。1967年杜达耶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没多久又在岳父的安排下进入了苏联加加林军事航空学院,这是一所苏联空军高等学府,从这里走出了大批苏联空军领导人
毕业后的杜达耶夫已经是副团长,这时的他才30岁。别说他一个车臣人,就是俄罗斯籍军人,30岁能达到这个成就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场阿富汗人民的灾难让杜达耶夫名声大噪,并让他成为了苏联历史上首位车臣将军。身为团参谋长的他,身先士卒亲自驾驶重型轰炸机执行对阿富汗的轰炸任务。大量的穆斯林游击队员和普通平民,死在杜达耶夫的轰炸之下。
这一切为杜达耶夫博得了空军少将军衔和苏联英雄的称号。
杜达耶夫的双重角色
杜达耶夫所获得的一切成就除了源自他的突出能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要归咎于他实在是太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了。为了实现心底最深处的民族独立梦,他什么都愿意去做:
为了获得苏联当局的信任,他可以一边虔诚地信仰着伊斯兰教一边加入苏联共产党;
为了得到军队高层的青睐,他可以不顾车、俄互不通婚的传统,以婚姻做筹码,迎娶苏联军官的女儿为妻;
更甚者,为了获得当局者的信任,谋取更大的权力。他还可以把真主的誓言抛于脑后,将枪口毫不留情地对准同为穆斯林的阿富汗人。
苏联英雄到俄罗斯叛徒
他一面扮演着绝对服从绝对忠诚的形象,与苏联高层打好关系,另一面,他又像黑夜中觅食的野狼,静静潜伏,等待机会。
终于,他认为的机会来了,美苏争霸后期,苏联颓势以现,各共和国想继闹独立,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率先揭竿而起。杜达耶夫敏锐的嗅到这就是他要的机会,他公开表达了对爱沙尼亚人民处境的同情以及独立意愿的支持,然后果断退伍退党,除去一切苏联职务,回到车臣从事独立活动。
1991年,杜达耶夫趁机将车臣领导人扎夫加耶夫赶下台,推翻了车臣苏维埃政权,公开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自己则出任车臣首任总统。
紧接着苏联也宣布解体,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忙于跟美国过蜜月,也腾不出手来,对车臣问题采取了怀柔政策。他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俄罗斯政府给予杜达耶夫对车臣的绝对领导权,条件是车臣绝对不能从俄罗斯分裂出去,这是杜达耶夫完全不能接受的。杜达耶夫采取了一系列恐怖活动妄图以此胁迫叶利钦妥协。
1994年12月11日,叶利钦签署了武力解除车臣境内非法团体武装的命令,第一次车臣战争就此打响。
后面的事情在我上一篇文章中已有详细叙述,在次就不再啰嗦,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连学生作业都不放过的车臣究竟是何神圣,溯源俄罗斯与车臣的关系》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