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即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照常凌晨起床,而后由专人伺候着梳洗服用早膳。收拾妥当后,卯时(早上六点),慈禧开始召见皇后叶赫那拉氏、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人一起议事。
就在前一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岁。整个紫禁城都陷入了忙乱,慈禧昨夜也因为安排光绪帝的后事而忙到很晚才休息,今天又早早地起床请人来议事,就是要商量接下来清王朝的权力更替,这是耽误不得的大事。
此时的慈禧已经是七十三岁高龄了,按理说她前一日很晚休息,今天又很早起床,应该精神不济才是,但是坐在议事厅里的慈禧气色未见有损,反而精神奕奕。与众人商议后,她定下将载沣之子,只有两岁半的溥仪过继给光绪继承大统,皇后尊为隆裕太后,自己尊为太皇太后。
议事结束不久,便到了用午膳的时候。也许是解决了一件大事,慈禧心里放松不少,中午颇有食欲,比平时多吃了几口饭菜。但是用过饭不久,她突然感觉一阵天转地旋,头晕得厉害,急召太医过来,给她开了药,吃完后仍是不见好转。
慈禧明白自己或许是大限将至了,她紧急召集重臣,安排新皇帝登基事项,又安排指导隆裕太后处理后宫的事。这些交代妥当后,慈禧状态更不好了。她强撑着精神,命军机大臣起草遗诏。遗诏拟好呈上给慈禧看过后,她便陷入了低迷状态。此时的宁寿宫众人十分悲戚,都暗自祈祷老祖宗能安然无恙。
不久,慈禧突然清醒了过来,眼睛明亮有神,整个人焕发着奇异的神采。这便是回光返照了。她目视虚空,对着自己掌权几十年的清王朝抛出最后一句: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事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午酉时(即五点),慈禧离世。
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极少数的执政女子,慈禧临终留下的话竟然是女子不能干预国事,这属实和她的生平所矛盾了。本文就从慈禧的一生探讨一下,她临终为何出此言。
从普通女子成长为权倾天下的女人
慈禧出身于叶赫那拉氏,一个普通的满族官宦世家,并不显赫。咸丰二年(1852年)开春,年仅十七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赐号兰贵人,成为了咸丰帝众多妃嫔中的一位。
此处关于慈禧的身世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慈禧是汉人出身。有学者考证慈禧出生在山西的一个贫困汉族家庭,自小被家人卖与人做丫鬟,辗转经过几户人家到了叶赫那拉惠征府上,并且因为貌美以惠征之女的名义选秀入宫。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慈禧进入宫中摇身一变,开启了自己的富贵人生。
年轻的慈禧容貌清丽又聪慧机智,两年后就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她生下了一位皇子,这也是咸丰帝唯一的皇子(即后来的同治帝)。生下皇子的她当即被晋封为懿妃,次年又升为懿贵妃。
入宫仅五年就被封为贵妃,这固然有母凭子贵的缘由,但也多少可以看出咸丰帝对慈禧的宠爱。当时外有英法联军侵略,内有太国天平运动爆发,清政府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咸丰皇帝对此心力交瘁。他见懿贵妃擅于书法,每每遇事分析又有独到见解,便时常口授而让其代批奏折,并且也会时不时地听听这位贵妃的意见。正是这段经历让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接触到了政事处理并逐渐上手,为她日后垂帘执政奠定了基础。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五岁的皇子载淳即位,改年号为“同治”。身为皇帝的亲生母亲,慈禧和皇帝的嫡母钮祜禄氏(咸丰的皇后慈安)一起被尊为皇太后。
咸丰帝临终前曾从朝中大臣中挑选了八人,让他们共同辅佐新皇处理朝政。慈禧对此非常不满。她经常陪同咸丰帝处理政务,说出的见解有时连咸丰帝也会赞叹,慈禧本就不甘平凡,内心早已生出对权力的渴望。皇子年幼,谁能争得辅佐之位,谁就能实际掌握大权。出于权力欲望,慈禧拉拢了咸丰的皇弟恭亲王奕訢,联合他一起设计处置了咸丰临终托付的八位大臣,而后自己垂帘听政。
在奕訢的辅佐和支持下,慈禧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开启了她的掌权时代。同治皇帝在位十四年,一直处于慈禧的掌控之下。年幼时是不得已需要太后垂帘听政,等到自己长大亲自处理政务后,朝中重臣多是与太后一派的,同治实际上还是没有逃脱慈禧的控制。还没能等到积蓄好力量反抗,同治便病逝了,连一个皇子也没有留下。
慈禧选中了咸丰皇帝的侄子,四岁的载湉为皇位继承人,将载湉过继到自己名下,扶持他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光绪”,自己则再次垂帘听政。光绪十四年(1889年),由太后听政改为光绪皇帝亲政,但实际上慈禧又以训政的名义干预数年。之后,朝政大事还是会征询慈禧的意见。
光绪十九年(1894年),慈禧即将迎来自己的六十大寿,计划大修颐和园,以在此接受天下庆贺。当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最初光绪帝和慈禧都力主迎战。但是随后朝中有人上书,主张面临战争情况,应停止颐和园的修葺工程,将这笔钱用作军费来支持打仗。一贯享用奢华排场的慈禧对此勃然大怒,她不能接受以自己的太后之尊,六旬大寿却简单操办。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大庆,慈禧甚至改迎战为求和,想方设法阻止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的行动。但是当时清王朝四处面临危机,形势越来越紧张,朝野上下都不赞成她花巨额大摆排场,慈禧只能无奈妥协,最后在自己的宁寿宫度过了六十岁生日。
经过此事后,慈禧越发感觉到光绪帝羽翼渐丰,不好掌控。等到戊戌变法行动兴起后,慈禧更是担心清王朝和光绪会脱离自己的控制,她把军权抓在自己手里,以维护旧势力贵族和封建官僚的利益为由,联合封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拘禁了起来。
此后,清王朝的大权又回到了慈禧的手中。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在没落的路上越走越远,皇权岌岌可危,慈禧就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形势中勉强维持着清王朝的统治,直到光绪去世后,自己也去世了。
慈禧执政的功与过
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的女性统治者,慈禧实际掌权数十年之久,不论好坏,必然会影响朝政走势。慈禧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正是清王朝出现颓势,开始走向末路的时候。有人说正是因为慈禧的政治能力,清王朝才能续命数十年。这是有据可证的。
慈禧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支持他们推行洋务运动,模仿、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洋务运动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终止,但是也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慈禧还推行新政,废除了中国存在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兴办学堂,还派出一批人留学;建设中国近代化陆军和海军,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实力;对工商业进行改革,大改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风气,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慈禧还是中国提出君主立宪的第一位统治者,如果推行顺利的话,或许中国就成为了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曾国藩
慈禧出生的时代,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代,她从小就目睹了鸦片对人的危害有多重,因此她提出了要严禁鸦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举措。此外,慈禧还兴办女学、提倡废除女子缠足陋习,向国际看齐,定国旗、国歌等。
在慈禧的带领下,清王朝面对列强的挑战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社会发展还有着小小的进步,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气象。李鸿章曾说过,清廷处于数千年之大变局中。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需要由一个有见识、有权谋的统治者来带领走向新时代,不管是主动谋划还是被命运推着走,慈禧正好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不过,虽然慈禧很有政治手腕,也很知人善用,但其站在最高统治阶层,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维系满清在中国的统治权,维护自己的利益。
列强来犯,慈禧领导下的清王朝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其实很多情况下继续抗争要比求和更有利于当时的中国,只是可能会让清政府的统治权威不在。慈禧当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她很多情况下都主张求和,以国家利益换取满清的统治地位。
再说到慈禧个人层面,她能从皇权斗争中夺取最后胜利,手段不可谓不残忍。残害阻挡她登顶的政敌,软禁操控自己的亲生儿子,她做起这些事情来丝毫没有犹豫。晚清的财政问题十分严重,但慈禧仍大行奢靡之风,丝毫不见收敛。骄奢淫逸,爱感情用事,这些传统封建女子惯常有的问题慈禧都有,但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来说,这就是非常不妥的地方了。
慈禧临终遗言解读
慈禧当了清王朝几十年的掌权人,参与不知道多少的朝政纷争,将权势玩弄于股掌之中,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她所达到的高度无人能及。按理说慈禧应该很为自己的一生而骄傲,但是她最终却留下遗言不许女子干政,这听上去像是她临终否认了自己的一生。但细细解读,却也能理解她的这番想法。
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女人,应该从来没幻想过自己能走上权力顶峰,让整个王朝俯首称臣。慈禧执政,其实并不能算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命运推着,恰巧走到了这个位子上,成为了当下最好的选择。在一个崇尚男权的封建社会中,哪怕慈禧再聪慧,再有手腕,也不免会被社会观念所影响。
结语
慈禧或许是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表面上那么风光,而是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牺牲品,被推着站出来,肩负起了维系已经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的大任。在这当中她把遇到的各种难题、自己的无能为力都归结为自己身为一个女人的局限性。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慈禧认为自己处理不好是必然的,但是自己却可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背负千古骂名。从这个层面上慈禧是心疼自己也心疼女人的。
所以严令女子参政,或许是慈禧对这时代错位的选择而做出的纠正。封建社会下的男女应该各司其职,女子就该安心地相夫教子,男子则应该担负起男权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放在当今男女平等的社会观下看来,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局限性,慈禧其实已经做出了当下最符合社会利益的选择。
不过也有学者对慈禧的遗言作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这个观点认为,慈禧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她认为自己传奇的一生是个特例,作为一个女子能够执政几十年,完全是因为自己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见解,且果敢机智,是古今难得一见的政治奇才。从一个执政者的角度来说,她认为自己是非常成功的,换个男人来坐在她的位置上,做的未必会比她好。咸丰帝在位时,她就时常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输于他,成为太后以后,她又成功掌控了咸丰的那位颇有能力的弟弟恭亲王,权谋之术对她来说易如反掌,所以她自认是个比男人还强的政治家、统治家。
严格来说,慈禧还是没有跳脱出封建思维。她不认为任何一个女子能达到自己这样的高度,所以她临终前严令女子干政,是认为其他女性同类不像她这样天纵奇才,如果盲目效仿她却只会把政治搞得一塌糊涂,到头来世人还要怪她这个“先驱者”。
此外,慈禧成长于传统的封建社会,骨子里的封建迷信思想还是非常深的。她深知中国一直是个以男权为尊的社会,政治更是男人的绝对领域。从古以来,女子就不被允许参加科举,更别说入仕参政议政了。慈禧内心也是认同这些观念的。同为女性统治者,对比千年前的武则天正式称帝,慈禧始终没有跨出这一步,而是挂着垂帘听政的由头。
然而即便武后大胆称帝,她在临终的时候却作出了去掉号称皇后的遗诏。因为她害怕自己到九泉之下无颜面对李唐王朝的各位祖先,所以不敢以皇帝的身份辞世,临死前又给自己披上了皇后的外衣,也不敢歌功颂德,只留下了无字碑文。慈禧一直以武后同类人自居,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她留下了女子不得干政的遗诏,否认了女子执政的合理性,也算是给自己的心里安慰。
结语
回顾慈禧的一生,她出身平凡,却凭着时运进宫得到咸丰皇帝赏识,完成了人生第一步跨越。生下皇子,丈夫早逝,母贫子贵的慈禧从此体会到了手握权力的美妙,这是命运推着她完成的第二步跨越。她一生经历了三个皇帝,后面两位都因为年幼而被她掌控,让她牢牢坐在权力顶峰,这便是她的命运。
慈禧爱美,爱享受生活,手握权力,财富,地位,一生享尽奢华。回顾中国的历史长河,除了武后武则天,没有女子能像慈禧一样拥有这样泼天的权势富贵,她的一生该是被人艳羡不止的。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又遍经丧夫丧子之痛,这样的人生又值得同情。不知道慈禧回顾自己的一生,是满足多一点还是遗憾多一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人们对慈禧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卖国贼,将中国推向任人欺负的境地,也有人敬佩她身为一介女子,却挑起了家国大任,很有担当。然而后人口中的是非功过,对于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人来说,都是无关痛痒的了。
慈禧作为自己传奇一生的亲历者,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她最后的遗言,就是对自己的一生所发出的慨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