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晚清时期,光绪帝为了摆脱傀儡之位,当年有杀掉慈禧之心吗?

晚清时期,光绪帝为了摆脱傀儡之位,当年有杀掉慈禧之心吗?

近代中国的屈辱,大多是在晚清慈禧在位时期铸成,因此不少人曾埋怨过当年光绪帝执政之时实在太懦弱。倘若他能够狠下心,杀掉妖后,然后清政府自上而下,再通过维新派的革新,或许能够一振中华之颓势,挽救民族的危亡。

然而,光绪杀慈禧,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

现实当中,即便是在戊戌政变谋划之时,光绪帝最初也只是想保住手中权力,约束、软禁慈禧太后,压根就没动过要杀慈禧太后的心思。

光绪帝为什么会这样怂呢?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整个清朝,就没有弑上夺位的先例

虽然历史上宫廷帷幕之中,为了皇权,子弑父,弟杀兄,骨肉相残的事情确实发生过不少,但整个清代却没有这种案例。

即便被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雍正帝有即位不正、屠兄杀弟的恶行,但始终没有什么证据,只不过是民间里的以讹传讹罢了。

甲午,圣祖大渐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

况且清史稿里也明确记载了康熙帝临终的遗诏里,传位于四子胤禛,这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事情。

在清代朝廷之内,讲究的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黎民,作为君主虽然富有四海,乾干独断,但宫廷之内毕竟也是有伦理道德的地方,清廷以孝治天下,对孝道看得很重。

因此,光绪帝要是真下狠手,戕害了家族之主——慈禧的话,皇室宗族之内,那就直接崩了。王公贝勒、格格福晋们都看着呢,爱新觉罗百余年,家里竟出了一个如此恶枭,谁不心寒,而光绪帝以后想要带好队伍,也难了。

其次,光绪本身实力确实不行

光绪帝身边的大臣,大多是慈禧太后为其挑选的辅助之臣,这些人对慈禧的拔擢,深深的感恩戴德,而对于光绪帝的臣子之情,反而没有对慈禧那样亲切、感念。

这帮臣子中大多是国之干臣,想要杀慈禧,没有分量的臣子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有分量的臣子,都是慈禧的人,因此,这事儿就是一个死结。

同时,慈禧这个女人,也是从阴谋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自身有着非常厉害的手段,当年年轻之时,就能够诛杀顾命八大臣,其后更是执掌整个大清王朝数十载,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狠人,都被其调教的如同乳子一般,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放肆的地方。

昔人谓曾、李二公,当时威权盖世,一见太后,皆不免震慑失次,所传固当不虚也。

作为嗣君、臣子,光绪帝在彪悍的慈禧影子之下,一直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动辄不敢有半点逾越之举。

在《慈禧谒西陵之行》里记载着一段情景,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携着光绪帝等一行宫人,乘坐小火车前去拜谒西陵,当时众人在车上用膳之时,光绪帝和后妃们伺候皇爸爸——慈禧用膳,众人口手有如机械。

太后下箸,皇上亦下箸,太后箸止亦止。

从一个生活细节上就能看出,宫廷礼法森严,而光绪帝在慈禧的阴影里,过着小心翼翼,不敢逾越的日子,因此在政治上更是小心谨慎,大事多由太后做主。

对于这种傀儡一般、不管事、不拍板的皇帝,群臣们自然也都愿意跟掌控实权的太后打交道。因此,久而久之,光绪反而成了光杆司令,这也是戊戌政变时,为啥光绪临时去抱了袁世凯这个不靠谱的佛脚,最终被袁世凯出卖,功亏一篑。

没能力,还能有啥多余的想法,要不是康有为一群坑货在旁边打鸡血忽悠,估计光绪帝当初是怎么也鼓不起政变的勇气的。

最后,两人之间的亲情也不可能让光绪狠得下心

光绪帝自幼年被迎入宫内,慈禧亲身鞠养,悉心教育,为其选择名师培养,将其养大成人,并托付其帝位,作为皇太后,该做的确实都做的不错了。不管是于私于公,光绪帝都没有下狠手的理由。

而且,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那么多年的感情,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虽然光绪帝的忤逆伤透了慈禧的心,最终被囚禁瀛台,但对于光绪帝,慈禧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她内心也还是有感情的。

当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太后和光绪帝西逃,一路饥寒,受了不少苦。书上记载,一日晚,下面人在荒野找到了一个板凳,慈禧和光绪娘俩就这样,坐在一个板凳上,背靠背,坐到了天亮,这一路也是内心和解的旅程。

到了怀来县,县令献上了五枚煮鸡蛋,慈禧吃了三枚,另外两枚给了光绪,其他人都没有份,也能看出慈禧和光绪关系的缓和。

大多数人看到了两人的政治裂痕,但两人母子情深也是不争事实,因此即便戊戌政变成功,以光绪的性格,也很难将慈禧斩杀,因为实在下不了那个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系,地方,慈禧,内心,时期,戊戌政变,宫廷,西陵,傀儡,光绪帝,消息资讯,慈禧,光绪,光绪帝,臣子,慈禧太后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系,地方,慈禧,内心,时期,戊戌政变,宫廷,西陵,傀儡,光绪帝,消息资讯,慈禧,光绪,光绪帝,臣子,慈禧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系,地方,慈禧,内心,时期,戊戌政变,宫廷,西陵,傀儡,光绪帝,消息资讯,慈禧,光绪,光绪帝,臣子,慈禧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