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一官员,带着十几箱砖头还乡,乾隆知道后下令:全换成真金

清朝一官员,带着十几箱砖头还乡,乾隆知道后下令:全换成真金

清朝有位大臣,带着几箱砖头告老还乡,听闻此事,皇帝硬是把他的箱子里装满了真金白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皇帝如此赏识一位大臣?

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史,是一部官僚贪污史,吏治腐败史,《儒林外史》中曾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记载,正是当时腐败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清朝,贪污腐败行为盛行。和珅算是清朝最大贪官的代名词了,然而和珅仅是贪官之一。

乾隆时期,上到辅政大臣,下至地方官吏,无人不贪。即使是标榜“清正”的知府官员,三年也够他积累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了。

那这些银子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有古人云:“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意思是,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连偷食的老鼠都快像量米的斗一样肥胖了,有的老鼠甚至看到人都舍不得离开。而驻守边疆的战士和老百姓们,却只能忍饥挨饿。

无一例外,这些肥厚的官员,其粮仓里的存粮,手中的银两,全都是大肆榨取民脂民膏而来。

然而乾隆时期,却有这么一位大臣,在朝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上直谏敢言,对下善待百姓,这位官员就是孙嘉淦。

初入朝堂 敢言直谏

孙嘉淦幼时家庭贫寒,全凭自己一腔热情、埋头苦读,最终在康熙五十二年高中进士,踏入仕途,可他却始终与清朝廷格格不入。

在明朝,只要皇上做错了事,大臣们个个都是直言敢谏,一点情面都不留。

然而到了清朝,即使如纪晓岚、刘墉这种出名的清流,对皇帝的进谏也是小心翼翼,而且一代比一代更谨慎,因为明朝大臣和清朝大臣的地位不一样。

明朝是汉人掌朝,大臣们为了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向皇帝谏言,皇帝们为了朝廷考虑,也把直言的大臣当作是忠心的表现。清流们甚至把直言当成一种荣光。

可是到了清朝,这种良好的君臣关系荡然无存。

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清朝的大臣不仅天然分为两派——汉人官员、满人官员,而且从最根本的底层思想上,满人和汉人的观念就大为不同。

满人是从奴隶社会走出来的,见到皇帝自称“奴才”,而汉人官员则自称为臣。

可清朝皇帝们,依然延续了少数民族“主子奴才”的统治方针,对于汉人,施行打压政策,向来不给太高的权利和地位。

对于皇帝的命令,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不敢直言进谏。满人是从心底觉得不可违,而汉人则是不敢违。

孙嘉淦虽然考中进士,但初出茅庐的他仕途并不顺畅,在朝堂上,因为说话刚直,一直不被康熙重用。

后来,换了第二任皇帝,孙嘉淦又对雍正帝迫害兄弟、授官混乱、西北战争等敏感问题,提出了“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三条稳定人心的建议,一度成为雍正皇帝的眼中钉。

乾隆登基之初,孙嘉淦更是直接奏上被后世誉为清代“奏议第一”的《三习一弊书》,告诫皇帝要除掉 “喜谀而恶直,喜柔而恶刚,喜从而恶违”这3个陋习。甚至大胆直言:“要杜绝陋习,关键在于君主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清朝最强盛的 “康乾盛世”中的三代帝王,虽然都不喜欢孙嘉淦的“出言不逊”,但因为其刚正不阿、敢言直谏的品性,竟也没有一代皇帝真正动怒,甚至因为其清廉实干,接连升任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重要职位,深得帝王的信赖。

屡施善政 平定冤狱

清朝年间,贪污腐败之事屡禁不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当官不作为,贫富差距大。在清朝的眉山县,老百姓既要交粮纳税,还要向当地官吏交钱,对贪官们来说,勒索老百姓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有人奔走千里上访,最终都遭到了贪官们的毒手,被投入监狱。

而孙嘉淦虽然在君主面前十分强硬,但是在百姓面前,他却是公正不阿的青天大老爷。

为官数十年,孙嘉淦始终心系百姓。

在他担任刑部尚书时,郑州有一个“杀人犯”,在狱中写下了一纸冤状,许多官员觉得麻烦,不愿意趟浑水,只有孙嘉淦敢作敢为,亲自调查,为民洗刷冤情。

原来,当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官府错把“豆汁染衣”的纪怀当成染血的凶手抓捕归案,为了顺利结案,将其屈打成招。纪怀一纸冤状告到了正定知府,孙嘉淦得知此事后,亲自查案,最终让纪怀沉冤昭雪。

关州有一疑案,经过多次调查,始终没有结果,孙嘉淦受命前去调查,最终把含冤的十余人全部解放。在其任上,孙嘉淦处理过多起被诬陷的冤假错案,解放了多名无辜百姓,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爱戴。

清朝建立初年,因为担心百姓用口粮去酿酒,影响百姓口粮需求,因此禁止民间私自酿酒。

但酒是大通货,百姓私自酿酒的行为屡禁不止,获罪的人不尽其数。

孙嘉淦并不一味只遵循法律,他认真考察了这一现象,并亲自调查民间的酿酒过程,发现民间酿酒的原材料大都是豆皮、高粱,并不影响百姓口粮。

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他认为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变的,便亲自向皇上谏言,阐述禁酒政策的不合理性,最终,皇上同意了他的提议,解除了民间的酒禁,释放了大批因酒禁获罪的百姓,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任职期间,他安定民生、屡施善政,心系百姓、兴修水利,查贪污、平冤狱,发展生产,为国为民作出杰出贡献。

最终,不仅得到了皇帝的看重,更得到了百姓的尊重和认可。

清廉表率 荣归故里

能胜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重要职位的汉人大臣,在清朝并不多见。

然而,这样一名高官,却在告老还乡时,因为贫穷而犯了难,清朝的官员并不贫穷,相反,极其富贵。

传说江南吴县,有一叫石远梅的商人,到扬州一带贩卖珍珠。他一路走,一路有人邀请他来做客。

这时,石远梅便会拿出一匣子珍珠售卖,“重者一粒价二万,轻者或一万,至轻者亦八千。”

如此高价,客人却争相抢购,生怕买不到,那他们买来做什么呢?

据说都是献给朝中的“和中堂”大人,因为和中堂大人喜欢将珍珠研磨成粉,当做每日清晨的辅食,用以清心明目。可见清朝官员吃穿用度多么奢侈,这份奢侈,不仅因为其自身大肆敛财,更是因为属下和商人的频繁馈赠。

都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孙嘉淦作为三朝元老,在官场深耕多年,应当有不少积蓄。

可那都是旁人的臆想,孙嘉淦考中进士,官至总督、尚书,一辈子都没有锦衣玉食,享受过富贵,也从未接受过旁人献给他的珠宝礼品,是真正的两袖清风,不贪分毫。

不但如此,他还时常拿自己的积蓄为百姓办事,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乾隆十二年,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孙嘉淦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兴县时,别说珍珠宝石,就是银子都没攒下多少,除了一套官服,几身常衣,他身上几乎称得上一无所有。

别的官员偶尔也得到皇帝的赏赐,可频频大胆直谏的孙嘉淦,别说赏赐,能保住脑袋就算不错了,皇帝们虽然欣赏他能干,但也说不出对他的喜欢,更别提赏赐了。

总算是担任过朝廷高级官员的人,孙嘉淦心想,自己如今返回故乡,虽然没钱,但总不能显得过于潦草寒酸,让人看了笑话。

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

在回乡时,他亲自动手,在十几个大箱子里塞满了砖头,佯装财宝,以示朝廷对他的厚爱。

要说别的贪官告老还乡,再多的钱财宝物也不会外露,为了不被查处,都是小心翼翼遮掩着一点一点挪走。

然而孙嘉淦心里坦荡,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便直接让仆人抬着这十几个大箱子,跟着自己一块儿,浩浩荡荡返回故乡。

他这一装不要紧,没成想惹怒了皇帝。

孙嘉淦从不跟人同流合污,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为人清廉,众所周知,因此谁也没能抓到他的把柄,没想到告老还乡时,一抬就是十几个大箱子!

那里面装的什么?总不能是砖头吧!

于是,他才走到半路,就被人举报了。

皇帝得到消息,听闻自己委以重任的官员,回乡时带了十多箱金银财宝,大为愤怒,当即派人将他拦下。

这一检查,让双方都很尴尬。

皇帝的人本来是奉旨捉拿贪官,甭管他到底装了几箱银子,但凡他贪污一次半次的,都足以给孙嘉淦定罪了。

没想到,还真就是一车砖头!

65岁的孙嘉淦被当众检查,也觉得很丢面子。

他清廉了一辈子,也体面了一辈子,本想拉着箱子过过排场,风风光光回乡养老,没想到临走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这下好了,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他身无分文,拉着砖头撑排场,还不被人笑话死?

两方人马相顾无言。皇帝听到属下的汇报后,既觉得孙嘉淦的行为好笑,又被他的品性所感动。他知道孙嘉淦是个清官,可从未料到,孙嘉淦官居总督、尚书,竟然连压箱底的钱都没有。

可见孙嘉淦确实忠心耿耿,未曾贪腐。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面对清朝的贪污腐败现象,孙嘉淦坚守本心,没有被世俗同化。正是有这样操办实事、廉政清白的官员,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孙嘉淦一辈子为国为民,其清廉品德堪称朝堂表率。乾隆思索后,认为不能寒了老臣的心,更不能让一众贪污腐败的贼官,有机会去嘲笑一位清廉的大臣。

乾隆皇帝认为,孙嘉淦的品行值得所有人学习,而他也必须要给出自己的态度。于是下令将十几个大箱子中的砖头,全部换成了金银,当做对孙嘉淦的嘉奖,旨在树立他为做官的榜样。

孙嘉淦获得的不仅是十箱子金银,更获得了应有的嘉奖和荣耀。最终,孙嘉淦青史留名,《清史稿》评价其:“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

这件事也让更多的清官看到了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砖头,带着,乾隆,调查,清朝,孙嘉淦,皇帝,百姓,汉人,消息资讯,清朝,大臣,孙嘉淦,皇帝,百姓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砖头,带着,乾隆,调查,清朝,孙嘉淦,皇帝,百姓,汉人,消息资讯,清朝,大臣,孙嘉淦,皇帝,百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砖头,带着,乾隆,调查,清朝,孙嘉淦,皇帝,百姓,汉人,消息资讯,清朝,大臣,孙嘉淦,皇帝,百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