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是一个“污点”英雄吗?
人们评价李秀成,说他是太平天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洪秀全亲封的“忠王”。可这样一个威震四方的名将,被俘后却英雄气短,写下数万字供词贬低、侮辱自己,乞降之情溢于言表。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他写完自述,曾国藩便下令将他处死,临死前他却毫不担忧恐惧,还不忘与人谈笑风生,写下一首十句绝命诗慷慨就义。
从被俘到被杀,中间相隔不过十几天,可面对敌人与死亡的态度却天差地别,让人不禁猜测,被俘以后这几天,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真的是一个叛徒吗?
这个未解之谜,直到1963年一位老人的出现,才正式被解开公之于众。
李秀成画像
参军
李秀成原名李寿成,“秀成”这两个字是因为他在太平军中战功显赫,洪秀全赐给他的。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来到山西组建“上帝会”,招揽了广东、广西地区大批贫苦农民加入,几年后李秀成也加入了上帝会。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宣布起义,同年2月,太平天国在广西武宣东乡建立。此后,太平军与清军多次交手,在突围的过程中,太平军途径藤县,李秀成全家都追随了太平军。
百姓心中对清廷积怨已深,所以太平天国出现以后就备受瞩目,很快发展壮大,与清军交手更是一路势如破竹。
1853年2月14日,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称“天京”,此时李秀成已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理事了。
军中多年,李秀成立下的功劳不计其数,不过真正让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对他刮目相看是在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
洪秀全纪念雕塑
洪秀全纪念雕塑
石达开出走,天京陷入“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两难境地,天京事变还在不断升级,于是洪秀全派出兄长、姐夫等家人,分管军政、朝政中枢,试图挽救太平天国的颓势。
可是这些人纵然可靠,但都资质平庸不堪重任,也没有办法与清军相抗衡。天京被困情况危机,洪秀全不得不将天京附近的李秀成调回。
李秀成临危受命,带领将士从六安州出发,先后将吴如孝部、洪仁发等人救出,并成功抵达天京。
看到神兵天降的李秀成,洪秀全激动不已,将李秀成提拔为副掌率,与正掌率蒙得恩、右正掌率陈玉成合作共事。
不过洪秀全生性多疑,不信外臣只信同姓,朝中因此动荡不安,李秀成便上书洪秀全,希望他可以“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依古制而惠四方”,并直言不讳的要求洪秀全:“礼而恤下,宽刑以待万方,轻世人粮税,仍重用于翼王(石达开),不用于安、福王(洪秀全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
石达开纪念雕像
李秀成忠勇上谏,可是无奈忠言逆耳,触怒了洪秀全,被贬职革爵,赋闲在家。
不过李秀成的忠诚满朝文武都看得见,大臣们纷纷为他请愿,请求洪秀全恢复他的官职。同时,李秀成也再次上章,用词更加和缓,仔细的解释了自己奏章上的本意。
在这期间洪秀全也不断反思着自己,经过反复的思量以后,洪秀全恢复了李秀成的官职,并按照李秀成上书要求的那样,将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的爵位消除,又命人带着本人金牌以及满朝文武签名文章将石达开请回天京“共秉朝政”。
不过石达开并没有回来,李秀成的意见洪秀全只采纳了部分。
封王
此后,太平天国与清廷仍旧摩擦不断,1857年12月,清军大部队再次来犯天京,掘长壕、造营地,意图包围天京。
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天京的北门已被敌军堵上,南门也马上要被围上,如果让清军完成包围圈,拿下天京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太平天国将士
李秀成看到了这一点,便向洪秀全请愿亲自带兵出城解天京之困,可是洪秀全却想让他处理天京内部的事务,不愿放他出城。
李秀成心急如焚,所以在朝门击鼓请愿,与洪秀全争论了一番,阐明当下形式,洪秀全才被他说服。
李秀成担心自己离开京中事务无人看管,便协助洪秀全挑选了一批合适的官员,将朝中事务交代清楚,李秀成才带兵奔赴芜湖。
也是这次解天京之困,李秀成攻克清军江北大营,以一己之力缓解了危机,也改变了太平军长久以来的颓势,立下大功,洪秀全在论功行赏时,才给李秀成赐名。
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在太平天国中,除了东王杨秀清,能够跟洪秀全共用“秀”字的人,只有李秀成一个。
为太平天国征战多年,李秀成立下战功颇多,也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是他对洪秀全的忠心从未变过,可功高震主,洪秀全对他的信任实在是太少了。
天国景象
浦口、三河战役之后,李秀成有两个十分要紧的部下叛变了,一个是滁州守将李昭寿,还有一个是江浦守将薛之元,这两人都是被李秀成保举上来的,因此,他们叛变,对李秀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同时他们二人又身兼要职,他们叛变了,对太平天国来说更是严重的打击。
为补救局势,李秀成与陈玉成联手抗敌,在六合、扬州一带歼灭三千多清军。
在李秀成和陈玉成拼死抗敌时,洪秀全却封其族弟洪仁玕为干王,统管朝政。
前文提到过,洪秀全此人只信同姓,虽然李秀成规劝以后有所收敛,但是本性难移,只要出现什么风吹草动立马原形毕露。
他将族弟封为王,很难服众,朝臣们对此也颇为不满,为平息众议,洪秀全又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德恩为赞王,对于付出最多、功勋最为显著的李秀成却只字不提。
洪秀全的做法让李秀成很是灰心丧气,未被封王这件事对他来说也是很大的打击。
太平天国纪念图画
太平天国内的动荡清廷同样了如指掌,他们知道此时的李秀成必然对洪秀全失去信心,便利用这个机会多次向李秀成传递消息,劝诱他投降。
当然,清军的行动也没能瞒住洪秀全,得知清廷竟然想要让李秀全投降,洪秀全如临大敌,一方面囚禁了李秀成的妻子家人,一方面封江不准李秀全进京。
此时的李秀成已然腹背受敌,又被洪秀全制裁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不过李秀成并未束手就擒,而是想方设法的与敌人周旋,寻找突围的机会。
李秀成的表现洪秀全看在眼里,也终于解除了对李秀成的顾虑,相信他的忠心,亲自写了“万古忠义”四个字送给李秀全,将李秀全封为“忠王”。
太平天谷将领议事
对于洪秀全的做法,李秀成心中非常清楚他是为了什么,他自己也曾说过:“(洪秀全)封我忠王,乐我之心,防我之变。”
及至陈玉成牺牲,李秀成成为太平太过最大的“实力派”,不仅手握重兵,还拥有大片的土地,臣子一家独大,必然会引起上位者的猜忌,于是洪秀全给李秀成的部下加官进爵,让他们不再甘心听命于李秀成。李秀成对洪秀全的政治手段很是抵触,也曾想过反抗,可是还没等内部斗争开始,外部的威胁就在此降临了。
英法侵略军来了。
抗敌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不同,从未行使过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反,还称外国人为“洋兄弟”,外国人来中国通商,他们还欢迎鼓励。
侵华联军
1853年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咸访问天京时,洪秀全等人便承诺:“准许英国人来华经商。”
不过前提是英国不能再在中国贩卖鸦片,太平天国也不承认清政府跟英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前期英国确实与太平天国交好,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时列强便偏向清政府一边,与清政府联手想要扫平太平天国。
从苏州到上海,李秀成与清军、联军、以及清政府雇佣的外国暴徒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战绩有输有赢,太平军损失惨重。
在正面战场上,太平军勇猛无畏,并不比侵略军逊色多少,可是无奈装备实在比人家落后太多,加上他们还有军舰大炮助阵,太平军的处境十分艰难。
期间,李秀成也曾想与上海的英国全权大臣沟通,用“对外国的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来换取列强停止侵略,可是他们已在清政府那里讨到了极大的便宜,自然不屑与太平天国合作。
硝烟弥漫的战场
1861年12月,太平天国在长江上游大败,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便趁机前来谈条件,称要支持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平分中国。
英方还承诺,如果太平天国答应他们的建议,他们会跟清政府谈判,谈判不成,还会借兵、借武器给太平军。
李秀成虽然与清军不睦,但是也远远不到要跟列强联手瓜分中国的地步,所以严词拒绝了他们,太平天国的做法激怒了英国,双方彻底决裂。
清政府得了列强的助力,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军事反扑,双方在上海一带进行了长久的拉锯战。
在与清军、列强作战的过程中,李秀成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战略才能以及政治才能,面对强敌时他会亲率精兵对敌,面对围剿时他会审时度势顺利脱困,敌军中有诸多李秀成的手下败将,就算对李秀成恨之入骨也不得不夸赞一句:他确实不好惹。
在鼓舞士气时,李秀成也曾对士兵们说过:“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
可见当时李秀成战功显赫。
忠王李秀成
太平军在李秀成的带领下士气大涨,一路连胜,可是好景不长,曾国荃部的湘军突然从安庆直下,月余便攻克了天平天国的数座城池。
眼见敌军逼近天京,洪秀全十分恐慌,命令李秀成放弃上海立即返回天京解困。
可是当时李秀成距离拿下上海就差一步之遥了,自然不甘心就此放弃,同时李秀成还仔细的分析了曾国荃部的湘军,发现他们只有三万余人。
凭借这点人数自然是没有办法围困天京的,加上天京城内的口粮足够支撑到李秀成得胜以后,所以李秀成并没有按照洪秀全的旨意立即回去。
不过李秀成给洪秀全回信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告诉洪秀全只要安心守城等待自己回去即
可。
遗憾的是洪秀全并没有接受李秀成的提议,一面紧急给李秀成套上护国军师的头衔强迫他回天京,一面给皖南、皖北的太平军将领,让他们一同返回天京“护驾”。
就这样,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了上海,从松江撤军。
影视作品中的李秀成
尽管如此,李秀成也从未放弃太平天国,更没有想过背叛洪秀全。可是能力太过出色,本身就是一种震慑,让主上坐立难安。
被捕
可能是李秀成功勋太过卓越,也可能是李秀成能力太过强悍,总之洪秀全始终不能全心全意的信任他,李秀成回到天京以后多次为太平天国出谋划策,可是洪秀全就是不予采纳。
为了消除洪秀全的猜疑,李秀成主动将苏、浙两省的政权移交出去,还主动将家人接来天京,为的是让洪秀全心里有底。
可是就算李秀成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也没能让洪秀全相信他的忠心。
在一次李秀成与清军交手的过程中,因天气原因没能按照洪秀全的要求攻下清军大营时,洪秀全毫不留情的革去了他的王爵。
太平军
在与清军斗,与湘军斗,与列强斗的过程中,太平天国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城池接连失守,到最后只剩下天京一座孤城。
早已无计可施的李秀成也只能放弃苏州回天京。
侍王李世贤与李秀成交好,曾劝过李秀成不要回天京,想一点别的出路,李秀成不听,李世贤不惜带兵来阻赶他去溧阳,可李秀成得知消息以后竟然偷偷的骑着一匹马孤身一人返回了天京。
回到天京,李秀成进言:“京城不能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
洪秀全横眉冷对:“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曾国藩)者也乎。”
1864年,天保城沦陷,天京被合围,李秀成带兵防守,不久洪秀全病逝,李秀成为稳定军心,扶持洪秀全长子继位。
太平军
此时,天京城内早已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地步,全城共有士兵一万多名,能上场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城外还有湘军虎视眈眈。
李秀成带着士兵苦守数月,终是没能拦住敌人,湘军以火炮为掩护,冲向城门攻城。
李秀成见敌军就要攻入,将自己的战马给了洪秀全的长子,让士兵带着他逃到了清凉山。而李秀成则为自己准备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假扮成清兵,趁着天刚擦黑偷偷的从城墙缺口中逃了出去。
他们的行踪被敌军发现,李秀成则停下带领不足百名士兵拦截清军,可因为马匹不得力,敌人又不断阻挠他们离开,李秀成跟大部队走散了。
他逃到方山,当地的百姓很多人都知道李秀成,也知道李秀成多年来为百姓们做的善事,所以百姓们将他藏了起来。
可是湘军视李秀成如洪水猛兽,李秀成在外不知所踪便让湘军夜不能寐,所以四处搜寻他的踪迹,还开出巨额悬赏。
太平天国
村中难免有人被利益诱惑,向湘军将领萧孚泗告密,最后湘军在一所破庙中抓住了李秀成。
李秀成被抓以后就被送进了曾国荃的清军兵营,曾国荃与曾国藩、曾国华是亲兄弟,曾国华在与李秀成作战时被李所杀,所以心中始终对李充满了愤恨,李秀成落到他的手上,定然不会好过。
就义
听闻李秀成被捕,曾国藩特意亲自从安庆来南京审问。曾国藩让李秀成写一份“自述”,意在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过错”。
期间,清政府多次要求曾国藩将李秀成押解到北京,都被曾国藩以忠王“甚狡”,“不宜使入都”为由拒绝了。
曾国藩
当时的李秀成处境艰难,他也十分清楚自己活着出去的几率几乎为零,便借着曾国藩让他写“自述”的机会,写就了一篇关于太平天国的史实记录,包括太平天国如何起义、太平军如何英勇无畏、太平天国多年来取得怎样的战绩以及人民对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文章。
同时,李秀成还十分客观的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知道,朝廷应“保民为乐”,更要“防鬼反为先”,他便将这些精神上的体会一同写在了“自述”上。
这篇自述共计五万多字,也就是后来的《李秀成自述》,李秀成写完便将它交给了曾国藩。可是曾国藩并未如实将这五万多字全部公之于众,而是剔除了对湘军不利、对朝廷不利、对自己不利的那部分。
李秀成自述
首先,是关于洪秀全逝世时间,李秀成自述中,洪秀全是“四月将初之候……天王(洪秀全)斯时已病身制重,四月二十一日而故。”
而洪秀全之死,曾国藩为了向朝廷邀功,报的是“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
为了圆谎,曾国藩篡改了这一部分内容。
其次是李秀成被俘经过。在《自述》中,李秀成描述为:“这帮百姓密藏于我,那帮百姓得我宝物,民家见利而挣,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
曾国藩上报朝廷的经过也跟李秀成自己叙述的不一致,是为:“伪忠王李秀成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提督萧孚泗亲自搜出。”
为了方便继续欺上瞒下,曾国藩也更改了这一部分内容。
另外,还篡改了《自述》中关于洪秀全长子从城中逃离的时间以及“天朝十误第十误事”的描述等记录,目的不是为了掩盖责任,就是为了为自己争功。
李秀成被俘
除此以外,曾国藩还将原稿74页以后的内容全部撕毁,至今人们都不知道李秀成在后面又写了什么,总之是对曾国藩不利的。
因为曾国藩的这番修改,“忠王不忠”,人们纷纷将李秀成视作是一个“污点英雄”,说他英雄气短对敌人摇尾乞降,说他自甘自污,向敌人提出“招齐章程”。
李秀成就义后,这样的争议便一直存在,直到1963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将《李秀成亲供手迹》移交给台湾世界书局,《自述》的原本模样才被公之于众。
相比于原稿,曾约农拿出的手稿只有33000多字,且只有前74页的内容。
曾约农
过去,仅仅因为曾国藩对他的《自述》进行了几处修改和删减,就让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成为了一个阴险、狡诈、没骨气、没担当的懦夫,让人们误解了他几十年。
好在,曾国藩的曾孙站了出来,还给李秀成一个清白,让他的形象在国人心中重新高大了起来,这位爱国爱民、忠于中华民族、勇于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且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优秀将领,才能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
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有很多,像李秀成这样被后人误解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时间总会证明一切的,孰是孰非,时间自然会给出答案,至于李秀成是否是一个“污点英雄”,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