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处于一个变革过渡期阶段,为实现变法图强的目标,各阶层人士进行相应的变革政治主张。虽不能彻底解决危机,但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甲午一战宣告洋务运动30多年的
积累破产
,晚清也步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当时晚清的虚弱已经被列强看在眼里,为此加紧对晚清的
瓜分行动
。晚清成为列强的蛋糕,瓜分狂潮使得晚清面临巨大的危机。德国抢占胶州湾,英国控制长江流域,法国控制两广地区,日本更是与沙俄征战关外东北区域。
而西藏面临英国的蚕食,西北新疆与蒙古则面临沙俄的蚕食,诺大的晚清王朝面临战败后的严重统治危机。针对这种特殊形势,晚清权贵阶层还是醉生梦死,不管此时的危险状态。而公车上书之后的维新派,开始自己的戊戌变法,企图寻找新的出路,进行
反击自保行动。
只是当时尤其变法者种种内外问题的激发,使得变法维新仅有百日,便被顽固守旧派中断。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因此以血唤醒国人的变法意识。这样看来其本人还是一个革命志士,只是其曾经向光绪帝提议,
变卖
新疆、西藏,以达到变法的资本积累。
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他看不出这样的问题与弊病,对于中国的伤害性有多大。还是其明明知道,而只是两害相重取其轻的策略
自保之策
。
海防与塞防之争还在延续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
牌面人物
,知识分子之中的中坚分子,变法的头号先锋。其看出甲午战败的国家危机,企图利用变法进行君主立宪变革。实现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面的革新,达到日本明治维新的程度。
其核心就是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内部改良运动。但是一没有支持性 的
力量依靠
,也就是群众基础缺失;二没有军队实力作为
后盾
,武力是坚强的暴力机器;三个没有正确性的
政治改革纲领
,目标具体实行不明确。
最后就是把所有的核心点都集中在没有实权的
光绪帝
身上,对于守旧派的势力没有清晰的认知。最后造成自己的被动局面,被慈禧太后轻易搬倒。还没有半点反抗余地,只能是瞎折腾,而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这其中关于国家边防的重点,维新派也有自己的布局。谭嗣同建议光绪帝放弃新疆、西藏之地,是因为他主张
海防论
。将有限的国力与兵力重点布防沿海区域,而不建议还要坚守边疆区。
认为塞防论问题太多,不仅维持成本高,且地广人稀,掌控力低。还时刻面临地方叛乱,以及英国、沙俄的侵袭,本身局面已经难以控制。还不如就此放弃,减少边疆危机。把有限的国力进行重点缩编,全力防守沿海地区。纵观晚清危机,都是来自海上防御空缺。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海防出现问题。如今列强疯狂瓜分晚清地区,进行势力范围的扩张。其根本原因还是失去制海权的问题,唯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挽救这种危局。
谭嗣同的这种出卖边境的想法,既有现实原因,又有为重点问题考虑的
无奈之举
。同时也是当时“左李之争”的延续,当时左宗棠为保西北安稳,自筹军费2000多万白银,征战西北地。就是要保住京师的
西北屏障
,15年后谭嗣同的建议则是完全否定这一步棋。
变法资金需要的短期变现
谭嗣同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吗?不是看不到,而是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筹措变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想通过卖掉新疆、西藏的土地,既能结交好英俄两国。又能获得足够的资金补充,还能为加强海防积攒
启动资金。
想通过
短期变现
的方式,打开变法的困境。当时慈禧表面放权,实则暗中掌控着各个关键部门。光绪帝只是个傀儡皇帝,调动不了国家资源进行举国变法。实力有限,又无资金、无兵权、无任何补给通道。只能自己想办法,进行自救运动。
政治眼光短浅的致命性危机
维新变法最终昙花一现,光绪帝被囚禁瀛台而失去自由,维新变法者被通缉,以及屠戮。支持变法者被去职流放,可以说一败涂地,没有任何起色。通过谭嗣同卖地的
短视行为
,就能看出其还是没有政治智慧。
看不出背后的危机,以及变法失败只是必然。一味地进行理论性上的改革,根本站不住脚。尤其是对于边疆地区的轻易放弃,会造成边疆地区更大的损失。不仅仅新疆、西藏出现问题,就连西北与西南边疆省都会被逐步失去。这样的后果他没有想到,
屏障作用不能丢,
否则失去的不只是两个省的问题,而是整个边疆的丢失。
结语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中坚分子,他 的见解一定程度反映这一势力的
执政水平与政治眼光
。通过新疆与西藏的问题,就能看出政治的短视以及对于战略之地认知的短缺。其总体变法还是在
不触动
旧有利益者的前提下进行活动,这就能看出想不失败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