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其父虽为康熙朝的大学士,但他确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自其康熙年间入值南书房以来,历经康雍乾三朝,一直任职中枢之中,因其为人谨慎,鲜少犯错,以致升迁的也十分快。
张廷玉一介文臣,并非武将,因此没有年羹尧等人东征西战的本领,也没有鄂尔泰戎马倥偬的战功,亦非李卫等人往来于南北的封疆大吏。勤恳耕耘的也只不过是终日堆积如山的文案尺牍罢了。也正因如此,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便是他并没有什么大功,为什么却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是遇上了知音。张廷玉最大的知音便是雍正帝了。张廷玉为政的黄金时期,处于康熙朝至雍正朝的交替时代。特别是至雍正朝之时,雍正帝十分重视大臣的务实,而张廷玉便是这样一类人。在他的《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经常提到其与雍正帝谈话至深夜,以及雍正帝口谕,张廷玉记录的情况。张廷玉因有事回家,雍正帝还不忘一直催促,希望他能赶快回京。
可以说雍正帝离不开张廷玉。虽然说君臣无一日分开有些夸张,但也可见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了。当然这种关系与乾隆和珅二者的关系不同。可以说二者俨然已经成为了为政方面的知己吧。所以在设立军机处之时,才会令张廷玉为军机大臣,并与鄂尔泰并列为满汉大学士。张廷玉的恩人是雍正,雍正的得力助手是张廷玉,所谓人以群分,二者的共同点便是勤奋,所以惺惺相惜,张廷玉仕途也便十分顺利了。
二是有才气。清廷之中文官半壁为桐城。这话虽说的有点夸张,但实际上也反映了桐城文人的才学的确十分高。作为桐城文人代表的张廷玉可以说是个中翘楚了。张廷玉在做官期间,曾负责编修《明史》《省方盛典》等大部头的书。虽然多带有清朝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但也可以算得上是朝中文人的代表了。不仅如此,张廷玉还担任会试同考官等职,并收揽了一大批门生,为他在朝中站稳脚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深谋远虑。张廷玉虽然身处皇帝身边,但却决策于千里之外。雍正朝对西北用兵之策,多方参与协商,并在处理叛军问题时,果断决策,颇为雍正帝所赏识。
可以说过硬的自身素质,谨慎的为官态度,加上贵人相助,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想不成功都难呀。
那么张廷玉又是如何失败的呢?这便应了那句成也萧何败萧何了。虽然用在张廷玉身上,此萧何非彼萧何罢了。
这个新上任的皇帝,也就是乾隆,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为政理念。至乾隆朝之时,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已是盘根错节了。因其具有威望,故每每使得乾隆皇帝办事掣肘。以致乾隆皇帝对其心生厌倦。
打击旧人应该是每个新君必经之路。但可气的是,张廷玉并没有什么把柄可抓,一般来说,亲政初年便可以搬到的旧臣惯例,因张廷玉的谨慎,一直拖到了十四年张廷玉告老还乡的时候。
当时张廷玉已经八十多岁了,乾隆皇帝不知道是何种心态,既不想令其参政,又不欲其退休,以致张廷玉请辞之时,乾隆皇帝允许后,因未能亲自谢恩,所以将其责罚。
当然其主要原因还是张廷玉的门人汪由敦提前知会了张廷玉,张廷玉前来请罪,乾隆皇帝更是痛恨二者结党。并对张廷玉展开打击。张廷玉可谓晚景惨淡。张廷玉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朝中势力过大,阻碍了乾隆皇帝专政。尽管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终究逃不过喜怒无常的乾隆皇帝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