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后,中国进入新纪元。
历史以来,尤其是宗法社会下,祖坟之地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不论上至达官贵族,或下至黎民百姓,都尤为重视祖宗之地。
而作为封建王朝的皇族,则更加重视陵墓的建设,以及守护。
守护陵墓不仅守护家族“风水”,更是怀着对祖宗的敬仰之心,感恩之德,保护他们最后的净土。
而且在古代陪葬制度之下,皇陵无疑成为盗墓者眼中的“香饽饽”,所以安排守陵人势在必行。
那么如今清朝已亡百年,没了皇权的压迫,也没了清朝的俸禄,如今为何皇陵还有守陵人的存在。
他们是谁,又为什么坚持守于此,他们的收入从何而来呢?
清朝皇陵
清朝皇陵分为,关内与“关外三陵”。
严格来说“关外三陵”才是清皇朝真正的祖坟,在未入主中原前,皇家去世的皇帝及后妃尽葬于此。
主要陵园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和清东京陵,其中威名赫赫的努尔哈赤就葬在清福陵中。
清军入关后,“关外陵墓”就过于遥远,因此决定重新修建皇家陵墓,最后选定河北遵化市和易县。
陵园修建规模庞大,又因正好位于北京东西两面各一百里,故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园内亭台楼阁、碑楼宫殿等错落有致,富丽堂皇,极尽彰显皇家气派。
而后所说的大清皇陵,皆是指关内皇陵。
皇陵始建于1661年,历经247年才完工,工程巨大,耗时耗资也巨大。
在这座皇陵中,一共埋葬了除溥仪外的九位清朝皇帝,以及十四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嫔妃。
如此庞大的皇陵,且陵中珠宝首饰、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自然需要安排人守护,也就是我们说的守陵人。
皇陵守护者
清朝守陵人并非谁都可以去做,毕竟“皇陵”事关皇家脸面,再加上古代封建迷信,以为皇陵即是龙脉,守卫着他们的政权稳固,再加上园内的丰厚的殉葬品,稍有不慎将引起大乱。
因此必须要是忠心耿耿,值得信赖之人,才能充当守陵人。
因此守陵人,必须从皇族及八旗子弟中挑选,而对于被挑选出来的守陵人,并不是一种“惩罚”,反而是一种“荣耀”。
古代敬鬼神,也重先人,而已去世的皇帝更加是他们所敬仰之人,因为守护历代帝皇、守护皇家尊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光荣。
守陵人主要有三类人员,一类是内务府直接指派的守墓人,一类是八旗子弟通过选拔出来的守陵卫士,还有一类就是由皇帝亲自指派的护陵大臣。
相较于前两类的不同,最后一类大臣,则是是真正的被迫远离政治权利中心,大多数夺嫡之败或者犯了错被“贬谪”的大臣,他们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除了第三类守护大臣,其他两类守陵人,虽然远离政治权利中心,远离热闹的都城,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日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滋润很多。
一般的守陵人不仅职位高、俸禄丰厚,而且他们的家人也得到政府妥善的安置。
这两类守陵人基本是世袭制的职级,相当于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一定的工作职位。
不仅为皇陵的守护源源不断地注入新血液,也让这些守陵人,不用担心家庭的未来发展,更不用为孩子的工作而烦恼。
守陵人的工作复杂繁多,不仅是作为陵园的守护者,更是需要打理陵园的一切事物,包括祭祀、维修等等。
清朝灭亡后守陵人的去向
守着这么一份铁饭碗的守陵人,原本已经习惯了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子,只要固定等着政府的俸禄即可。
但谁知这种安稳的日子,随着清朝的衰败,也逐渐走向末路。
清朝晚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国库空虚,外强入侵,政府方面尚无可保全,人人自危,自然不会过多地关注这些,远离权力中心的人群。
因此守陵人自晚清时期受到的待遇就一减再减,直到清政府灭亡,他们就再也无人管,也就绝了收入来源。
溥仪刚退位时,民国政府为稳定人心,颁布了相关优待皇室的条例,其中就有皇陵的管理条例。
不过民国政府管理皇陵的方式,则是直接指派一支队伍前去守卫皇陵,这支批士兵是由民国政府发放工资,而原先的清政府守陵人,仍是有内务府管理。
但清政府都亡了,内务府自然也逐渐被取消,守陵人更是没了收入来源。
守陵人相继离开陵园,另谋生路,只有少数一些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与尊敬之人,自愿留了下来坚守岗位,世代守着皇陵。
不过即使有自愿留守的守陵人,加上民国政府安排的护卫士兵,兵荒马乱的年代,皇陵还是无可避免地遭到了洗劫。
1924年-1928年间,是皇陵彻底走向破败的时间。
这四年里,不仅有熟知陵园的一些守陵人和大臣监守自盗,倒卖无数陵园珍宝,更是有蛮横的“盗匪”明目张胆地洗劫陵园。
最著名的“抢劫皇陵事件”莫属孙殿英,当时他直接带着军队,闯入陵中,以粗暴的方式,直接挖开乾隆和慈禧的陵墓,盗走了无数珍宝,陵园损失惨重。
继孙殿英之后,日军也曾盯上清皇陵,派了一支队伍前往,当时守陵人中一位年纪较长之人负责交涉,不知他们具体如何谈,总之最后日军放过了陵园,直接走了。
清朝皇陵也算是得以较好的保存,虽然珍宝被抢、盗走了无数,但守陵人还是尽责尽职地打理、维修。
结语
清朝皇陵可谓多灾多难,而皇陵守陵人更是付出良多,在他们的努力下,皇陵虽不负当年辉煌,但也尽可能维护着它的尊严。
而始终坚持留下来的这些劳苦功高的守陵人,不是八旗子弟后裔就是清官员后代,即使没有收入来源,他们仍旧遵循祖愿守卫这个地方。
如今大多数守陵人,可以从当地文物部门那里,拿到微薄的生活补贴,但大多数来源还是靠他们自己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农家乐等获得。
百年传承亦是百年动荡,他们仅因一句承诺,一种信仰甘愿苦守多年,这份坚定的信念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