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慈禧掌权、列强入侵等历史大事件。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朝堂动荡不安,所以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不断在变法中寻求国家的发展之路。
这些爱国人士不惧生死,愿以吾血浇吾地,护山河如故,守岁月无恙是他们的信念,更是他们行事的准则。
在这一时期,因为不满清政府的统治,为了抵抗外强入侵,由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掀起的一场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开始了。
此次运动历时13年之久,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真真实实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内忧外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纷纷宣告破产,无法生存。
而地主阶级却又趁机吞并土地,加重了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使得下层民众生活困窘,民不聊生。
在内外双重矛盾的压力下,广大下层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在此期间最著名、历时最久的便是“太平天国运动”了。
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在广西秘密筹备进行反清活动。
次年秋天起义爆发,“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正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两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后,清政府闻讯对其进行围剿。
太平军期以后一路向东南方向发展,无奈受到清军阻击只能转至武宣一带。清道光二十五年三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自称天王,又于五月率领太平军突围北上象州,无奈再次遭遇清军堵截。
同年九月,太平军在此突围北上攻占永安,此次彻底粉碎了清军的围剿,随后,太平军便在永安一面抗击清军进攻,一面进行军政建设。
咸丰三年初,太平军攻下武昌,此次战斗震惊朝野,随后洪秀全等人势如破竹,夹江东下。同年三月,定都南京,改称天京。
此后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斗争一直存在,双方对峙多年。但在洪秀全等人的机智作战中,清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只可惜后来,太平军内部出现了分裂,给了清军可乘之机。
作为太平天国运动核心人物之一的杨秀清到了后期,居功自傲,逼迫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最后被密杀。另一核心人物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负气出走,独立作战。
至此太平天国开始衰败,直至最后被清军平复,走向消亡。
从漠北到江南,从都市到乡间,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俗话说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
地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记忆的沉淀,因其间蕴含的文化内容颇多,所以地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不可随意更改。
但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建国后曾给各地地名做了修改。首先便是南京
南京古称金陵、建业、建康等,隋代常称“蒋州”,唐代常称上元、江宁等。而“南京”一名,则始于明朝。明朝初期的都城就建在此处。
明英宗正统年间,由于都城北迁,因此彼时的南京不可再被称为京都,所以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曾经做过京都的缘故,正式命名为“南京。”
等到了太平天国建国后,因洪秀全曾宣称自己起兵乃是顺应上天的意志,故而将南京更名为天京。
从此以后,太平天国便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所有省份进行改名。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理区域有着十分明确的划分方式,其中北方有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区域。在太平天国期间,华北正作为当时的权力中心,所以这个区域省市的名字也是被改得最严重的。
因为古时候对于权力阶级的名字多有忌讳,比如皇帝名字中有的字,官员百姓们就不可以再用了等等。
因此,由于当时被封为南王的冯云山名字里有个“山”字,所以华北地区的山西和华东地区的山东就被改成了“珊西”和“珊东”。
除了山西外,华北的其他地方都被太平军统称为“罪隶省”,只因为这些地区仍然属于清政府的权力中心。
又因为冯云山名字中的“云”字,云南省也没能幸免,被改成了“芸南省”。后又因西王萧朝贵名字中的“贵”字,贵州省、贵阳市被改成了“桂州”和“桂阳“。
除了这几个因为名字避讳所改的地区名字外,还有三个地方,是因为洪秀全的个人情感被改了名字——辽宁、吉林、黑龙江。
熟悉历史的人么可能知道,清军的发源地就在东北地区,那么建立太平天国,自立为王的洪秀全,怎么会简单地放任他们用原来的名字呢?
当然要改名,而且越难听越好,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据相关史料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为黑龙江。本着越难听越好的原则,洪秀全便将黑龙江改名为“乌龙江”
其次便是将辽宁改成了“奉天”(也作“奉添”),一是为了暗指晚晴所做的努力都是多余的,而来也是为了鼓舞太平军的气势。
不过,吉林的名字最后却是没有改动的,很多人把这一原因归咎为当时的太平军读书人太少了,可能江郎才尽,没办法再想出地名了。
除此之外,太平军还把所有城市名称中的“江”字都改为了“姜”。
据相关记载统计,太平天国当时没改过地名的地区只有5个,其余地区都进行了改名。只是这名字改得多少是有些随意了,不是避讳统治阶层姓名而随意换字,就是为了泄愤而故意丑化地区名称。
不过所幸,太平天国运动只持续了十多年,而且其统治并非正统,这些被改过的名字虽然被史料记载,但没有载入正式史册。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了解史实的同时,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