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已灭亡100多年,清皇陵为何还有人看守?工资是谁给的?

清朝已灭亡100多年,清皇陵为何还有人看守?工资是谁给的?

在封建王朝时期,帝王都十分看重自己的陵墓,通常都会耗费巨资去打造,往往还会挑选许多价值不菲的陪葬品放进去。

因此,这些皇陵总是容易被盗墓贼盯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守墓人这门职业就出现了。

但令人惊讶的是,如今距离清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上百年,清皇陵至今还有人看守。

这些人是谁呢?他们的工资又是谁来发呢?

过去的守陵人

古代帝王家通常认为陵墓的修建选址将影响国运与子孙后代的气运兴衰,因而对皇家陵园极为看重,到了清朝,这种传统也被延续下来。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总共有着12位皇帝,而每个皇帝的正常死亡,就必然会修建一座专门的陵墓,据史书记载,已知的在关内的清朝皇帝陵墓,就有9座。每座皇陵内部都有着大量的珍宝,于是,为了不被盗墓贼光顾,清朝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皇陵的律法。

清廷先后为帝王后妃的身后之事修建了关外三陵、入关后的清东陵、西陵,不仅在选址和修筑设计上大费周章,为了长眠地下的死者不被打扰,还特意派出了守陵卫兵,长久守卫陵寝的安全,这些人被统称为守陵人。

清西陵、东陵的守陵人最初的身份是八旗子弟,都是当时清朝的贵族出身,就比如像贝勒、侍卫或臣子等,这些人有的原本是在北京的陵园或是东北的陵园,新陵园修好以后被皇帝调派到此处进行守卫。

想象一下,当时的时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不像如今有手机可以打发时间,所以当时看守皇陵的那些人只能终日与死人为伴,这个任务对他们来说是无比枯燥的,不是一个好的差事。

为了鼓励这些八旗子弟,清朝律法中规定了,给这些看守皇陵的人很高的待遇,其中包括七品官员的官衔及其相应的俸禄,而且还有额外的房屋,土地。

于是在这样的激励下,愿意去看守皇陵的八旗子弟就多了起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份差事非常清闲,既能拿着七品官员的薪水,还送房屋土地,而且还包吃喝,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雍正年间修筑清西陵时期,派去守陵的侍卫、贝勒,或官员等人在当时都是正白、正黄和镶黄旗出身的满族子弟。

为了让这些贵族子弟更加便利地守陵,清朝政府在陵园附近修筑了大量的民房和营地,供守陵人生活和工作,这可不是普通的草房或平房,而是按照守陵人的身份地位,相对应建造的贝勒府,或侍卫营等等,算下来一共有2000多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处修筑的帝王后妃陵墓也越来越多,那么相应地被派遣到西陵的守陵人也就越来越多。

从清西陵与东陵建造之日开始,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为止,此处一共埋葬了约200多位皇室成员,有著名的康熙皇帝的景陵,雍正皇帝的泰陵等等。

除此之外,不在西陵、东陵的其他皇家陵墓,也有守陵人守护,康熙十三年出生的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之子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死后埋葬于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

公主陵附近的村落,就是由当年守陵人的后代所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因为当时根据满族的习俗,公主出嫁到此地时带来的太监,管家和乳母等陪护人员,自然而然的都成为了守陵人,从此世世代代留在了内蒙古。

而且他们在当地还代表着皇权,这些守陵人具有一定的权势,不事生产,子孙后代也都继承祖业成为守陵人。

清廷为了守陵人恪守尽职,给予了他们十分优厚的待遇,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当时有一位乳母,为和硕端静公主守灵,他们家每年从清政府领来的俸禄就高达白银两千两,小孩出生就能得七两二钱银子,附近的土地,也是由这些守陵的满人出租给当地人。

据统计,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这些守陵人的俸禄,已经达到了平常人不能想象的地步,每月俸禄高达两万八千两,每月米食4000余石,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守陵人,生活是多么的优越和富足。

随着一代代帝王的死去,修建的皇陵也越来越多,自然,看守皇陵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皇陵附近都有自己的房子,所以慢慢的,这些人就在皇陵附近定居了下来,有的区域甚至变成了村落。

到了20世纪,清朝的统治愈发摇摇欲坠,远在皇陵的守陵人也再次受到影响。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我国的南方各省已经处于独立的状态,清政府名存实亡,但是守陵人他们依然生活在陵园附近,维持生活的现状。

由于民国已经建立了,对陵园附近的营房区域也都做了相对应的更改,把称呼都改成xx村,慢慢地也就变成了比较现代化的一些村落。

溥仪被逼退位时,与民国政府商议了皇室优待条件,在协议里一共提到了八项内容,其中有两条规定了,在皇帝退位之后,民国政府会每年提供给皇室400万两的白银供给,以此来支撑皇家的生活。

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十分动荡的局面,当时的民国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按时支付皇室优待的费用,守陵人的工资也不能按时支付,导致这些人的生活愈发艰难,不得不在清朝覆灭之后以平民身份寻找新的出路。

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这些人都是有着薪水的公务员,衣食无忧。可是时过境迁,清朝灭亡后,给他们发俸禄的政府不复存在,那他们被清政府所赋予的头衔或荣华富贵也就变成了过往云烟。

在一开始的时候,那些世代守陵的八旗子弟们,还维护着对皇帝的忠诚,夜以继日地继续看守着皇陵,直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被赶出紫禁城。

珍宝被盗

当时的溥仪已经有名无实了。被赶出紫禁城后,手里面缺军饷的军阀孙殿英,就打起了皇陵的主意,皇陵里面珠宝无数,要是能够拿出来,那军费估计就够用了。

为了给自己的行动打掩护,孙殿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以保护皇陵的名义,派兵占领了东皇陵,把看守皇陵的人都赶走,随后用炸药打通了慈禧和乾隆的皇陵,将里面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这件事情,虽然做得很隐蔽,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最终皇陵被炸的消息还是传出去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清王朝遗留下来的贵族们知道此事后,联合声讨孙殿英,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巨大的压力来到了蒋介石这边。

孙殿英也感到情况不妙,为了逃脱制裁,到处行贿,不仅把偷来的宝物中,最宝贵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还把从慈禧嘴里偷来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以及将金玉西瓜送给了宋子文。

在一番运作之下,国民政府向外表示,要严厉查办,事实上,根本没人去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孙殿英的命是留下了,可是皇陵里面的金银财宝,却早已做了军饷,追不回来了。后来,国内发生战乱,大家都顾不上皇陵的事情,在战乱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剩下的皇陵又被盗墓贼光顾了许多次。

清东陵经建立于公元1661年,是清朝皇室最为重视的墓地之一,占地面积达到了80平方公里,南北长度达到了125公里,宽度在20公里,格局之大,极为讲究。

在整个清东陵当中,所埋葬的皇帝有5位,皇后15位,妃嫔更是达到了136位,还有3位皇子和2位公主。

至今为止,清东陵是我们国家所现存的陵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了,整个的布局也最为讲究。

孙殿英对皇陵的洗劫,让清东陵遭受了不小的损害。不过,守陵人倒是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在清东陵的周围所居住的大都是守陵人的后人,一些满清后人住在村子里,因为距离皇陵很近,所以也就会经常性地对清东陵进行守护,就像是使命感一般,对清东陵进行着默默的守护,即便是毫无报酬,也依旧是如此。

1924年,民国政府为照顾守陵人,将陵园附近的土地按人口进行分配、耕种,从此以后,以前的那些身为贵族的守陵人,过的生活与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差别,慢慢的,开始自己劳动以耕田为生。

但是仍有一些无法适应农耕日子的守陵人选择离开此地,到其他地方寻找新的出路。

至今仍有守陵人

到了二十一世纪,清朝皇家陵园早已成为旅游景点,曾经的守陵人们也借此发展特色的旅游业,作为满族人的后代,这些村民们以此地的旅游资源加上满族文化特色的风俗项目,向南来北往的游客们介绍与满族有关的历史、风土人情,或美味的菜肴等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居民们的收入,改善了居民们的生活。

现如今在河北遵化,有一个叫马兰峪镇的地方,如果你现在过去的话,你会仿佛自己置身于老北京,因为这里的人们说话口音,都保持着十分正宗的京腔京调,镇上的很多满族文化比北京城的还要纯粹,因为此处一开始是清朝同治帝的陵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此处现在聚集的都是曾经那些守陵人的后代,他们早已发展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部落。

马兰峪镇的总人口已经有数万人,这个地方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像教育、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都与现代生活没有什么差别。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逐渐接手了清东陵的管辖,这里作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基地,政府不但出钱进行修缮,更是对这里的守陵人做了规划。

原本一些忠诚的守陵人不愿意离开,即使后来他们已经拿不到半分的工资,但是他们仍旧坚守着皇陵。

政府为了安置他们,还特意颁发了很多的政策,一些有些文化的八旗子弟就进入了皇陵文物修筑的“专家组”,其中还有一些,成为了皇陵中的管理人员。

也有很多八旗的后代在全国各地毕业后选择回到故乡,他们都在清东陵里寻找各自相适应的工作,比如导游,比如售票员,虽然这份工作不会让他们像当时清代那样大富大贵,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因为在他们心底,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家族传承下来的责任。

就比如回到此处做了导游的那些守陵人的后代,他们每天面对很多南来北往的人们,去讲述清东陵所象征和记录的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们能对我国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也赋予了清东陵更加深层的文化意义,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价值延续呢?

其实这样看来,守陵人这个职业并没有消失,虽然我们此时距离清朝灭亡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这些守陵人依旧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职责和本心,他们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继续履行他们家族一直所传承的责任。

在当时的清朝,守陵人虽然可以有十分丰厚的待遇,但是依然算不上什么光宗耀祖的差事,可正是因为他们,在清朝覆灭以后,仍然牢记自己的职责,保护皇陵不受损害,才能让我们的历史文化更好的保存下来。

虽然清朝没落了,至今为止还有很多人对这个朝代的存在褒贬不一,但是这个建筑的背后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古老的智慧,我们理应接纳、保护、传承。

对于守陵人来说,他们能在那里守候自己的祖先,更是守候国家的历史,更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皇陵,民国,生活,皇室,看守,帝王,清朝,皇帝,陵园,陵墓,消息资讯,皇陵,清朝,守陵人,清东陵,孙殿英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皇陵,民国,生活,皇室,看守,帝王,清朝,皇帝,陵园,陵墓,消息资讯,皇陵,清朝,守陵人,清东陵,孙殿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皇陵,民国,生活,皇室,看守,帝王,清朝,皇帝,陵园,陵墓,消息资讯,皇陵,清朝,守陵人,清东陵,孙殿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