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满山的大豆高粱”,一首动听的歌曲,唱出了东北人的心声,同时也唱出了松花江的澎湃与壮美。可是您也许并不了解,早期的松花江曾经被严格封锁,并且还因此诞生了三种皇家贡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松花江是中国七大河之一,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作为我国著名的大河,松花江流经吉林省与黑龙江省,总流域面积达到了55.7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松花江历史悠久,早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松花江就已经滋养了一大批先民,当时其上游被称为速末水,下游称难水。至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将上游称为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至辽代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松花江被命名为混同江,也有鸭子河之称。金元时期受辽代之影响,也将松花江称为混同江,还有宋瓦江之称。到了明朝之后,汉人认为“宋瓦江”的名字有些拗口,随即将其取了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松花江。
松花江真正被重视起来的年代,是在清朝时期。明末清初时,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放八旗军入主中原,继而建立了大清王朝。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关外毕竟是龙兴之地,曾不许任何关内人向关外移民,这就造成了清代前中期时,关外之地资源丰富却人烟稀少的地域特点。
满清皇帝们认为,努尔哈赤之所以起兵成功,完全是因为有“神水”与“神山”的庇佑。“神山”指的就是长白山,而“神水”正是松花江。基于此种情况,松花江一直有清军重兵防守,就连平民百姓在江上打鱼,都需要官府的层层批准,否则一旦被抓住,必然格杀勿论。
作为一条清廷御用河流,松花江每年都要为宫廷提供大量的水产品,用以满足皇族们的口腹之欲。松花江最著名的两种特产分别是松花江鳜鱼和松花江贡米。
当地百姓曾为松花江的江中鱼种编过一句顺口溜,叫做“三花五罗十八子”,而鳜鱼就是“三花”中的鳌花。松花江江水清冽且水质冰凉,所产鳜鱼肉质紧嫩细白,入口之后有特殊的鲜香质感,属于少有的特色美味。
松花江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历来有“天下粮仓”之称。在良好的气候、土壤、水质情况下,当地水稻不仅长势良好而且稻米口感鲜香,富含各类营养物质,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质稻米品种。
除此之外,松花江还盛产一种极为优质却不太出名的砚台——松花石贡砚。松花石贡砚,又被称为松花石砚,是吉林省松花江畔的特产之一。
松花石砚台种类奇特,包括松花静水、松薄荡水、绿静、龙眼、凤眼等等。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其题词曰:“松花江石砚与端砚齐辉”。书法家赵朴初也曾对其写诗赞美:“色欺洮石风漪绿,神奇松花江水寒”。
松花石砚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已经直接说明其质量极好,甚至超过了四大名砚。可是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为何松花石贡砚质量上乘,而名声不显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松花石的历史说起:
松花石本身质地非常紧密,并且具有独特的色泽,渔猎于此处的女真人,会经常来到河边取石,其原因就是松花石能够作为磨刀石。据说,努尔哈赤起兵之后,曾命军中士兵来此取石磨刀,最后还在江边留下了不少采石坑。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较大,故此也有了制砚的传统。康熙年间时,宫廷造办处曾在松花江边取石制砚,专门服务于皇帝。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当年努尔哈赤军团采石过多,江边合格的松花石已所剩无几,故此品相好的石头一般都作为宫廷御用,在民间少有流传,这也就是松花石砚虽然质好却不出名的直接原因。
据文物界传说,松花石砚台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指压出水,也就是说,只要用手指轻按砚台表面,就能在其上显现出清晰的指纹水印。不过在小编看来,虽然这种现象非常神奇,但是如今的砚台已经由实用器变成了观赏器,松花砚也不例外,虽然它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四大名砚,因为砚石的稀缺,也让它的知名度无法得到广为传播,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